前往信标所在地的二十公里,在废土之上,不啻于一场新的远征。
失去了载具,依靠双脚在辐射尘弥漫、地形崎岖的荒原上行进,每一步都是对体力、意志和防护服极限的考验。
伊万的外骨骼状况持续恶化,左腿的液压系统彻底失灵,只能依靠右腿和自身的力气拖行,速度缓慢,且消耗巨大。
陈星的伤势让他无法背负重物,甚至长时间行走都会引发肋骨的剧痛和呼吸困难。
林风的精神状态依旧不稳定,时常会因风吹草动而惊惶四顾。
整个队伍的前进速度被拖慢到了极限。
他们只能在白天光线相对“充足”的时候赶路,夜晚则寻找岩缝或废弃结构躲避,忍受着低温、辐射和潜藏黑暗中的未知威胁。
物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净水成了最紧迫的问题。
李瑶不得不尝试用有限的化学药剂处理一些找到的、污染相对较轻的积水,但那味道和潜在的辐射风险让每个人饮用时都如同吞咽玻璃。
第三天,他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放射性尘暴。
狂风卷起漫天黄沙和辐射尘,能见度骤降至不足五米,尖锐的沙砾拍打在防护服上噼啪作响。
他们被迫躲进一个浅窄的洞穴,紧紧靠在一起,听着外面鬼哭狼嚎般的风声,感受着辐射读数在风暴中疯狂飙升的绝望。
尘暴持续了数小时,当一切平息,他们钻出洞穴时,每个人都像是从灰烬里捞出来一样,防护服外层覆盖着厚厚一层具有放射性的粉尘。
“这样下去……我们到不了那里。”伊万靠在洞壁上,声音因为脱水和疲惫而嘶哑。
他的外骨骼缝隙里塞满了沙尘,运作起来更加困难。
陈星没有回答,只是默默清理着面罩上的灰尘,目光投向信标指示的方向。
他知道伊万说的是事实,但他们没有退路。
停下来,就是死。
他必须找到某种方法,提振士气,找到资源。
“猴子,”陈星看向林风,“能大致判断那个信标站点是研究什么的吗?任何线索都可能帮助我们。”
林风努力集中精神,回忆着信标的编码细节。
“这种标准编码……通常会包含站点类型的缩写……我记得……好像有‘xeno’……和‘Eco’的字样……”
“xeno?”渡鸦立刻捕捉到了这个关键词,“外星生物?还是极端环境生物学?”
“都有可能。”林风不太确定,“‘Eco’可能是生态学。
一个研究外星或极端环境生物生态的站点?”
这个信息带来了一丝新的希望。
如果是一个生物学或生态学研究站,或许里面会保存着关于本地生物,甚至……关于“厄里斯之根”的早期研究资料!这远比一个单纯的地理或气象站点更有价值。
“我们必须到达那里。”陈星的语气更加坚定。
为了节省体力,他们改变了策略,不再直线前进,而是尽量沿着干涸的河床或相对平坦的谷地行走,虽然路程可能更长,但能减少攀爬和下降的消耗。
渡鸦和李瑶承担了更多的侦察和探路任务,她们利用有限的地形知识和观察力,寻找着最可行的路线。
幸运似乎终于眷顾了他们一次。
在一条几乎被沙土掩埋的古老公路旁,他们发现了一辆半埋在土里的、战前型号的军用卡车残骸。
卡车早已锈蚀不堪,但它的货柜却相对完好。
伊万用蛮力撬开了扭曲的柜门,里面竟然散落着一些尚未完全失效的军用口粮包装和——最重要的——几个密封完好的军用级水壶,里面还有少量未受污染的冷凝水!
这简直是天降甘霖!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让他们再支撑几天。
小心翼翼地分配了这些宝贵的补给,队伍的精神为之一振。
随着不断靠近信标位置,周围的环境也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化。
地面上开始出现一些顽强的、变异程度较低的苔藓和地衣,空气的污染指数似乎也有微弱的下降。
甚至偶尔能看到小型的、快速穿梭于岩石间的辐射蝎子——这在之前那片死寂的荒原是不可想象的。
“这里的生态……好像在恢复?”李瑶观察着周围,作为一名医生,她对生命迹象格外敏感。
“或者是……没有被完全破坏?”渡鸦猜测道,“那个研究站可能建立在一个相对独立、受‘焦土黎明’影响较小的生态区域内。”
这个猜测在他们翻过一道低矮的山脊后得到了证实。
山脊之后,并非更加荒芜的景象,而是一个小型的、被环形山丘包围的盆地。
盆地内虽然依旧笼罩在废土的灰暗色调下,但却能看到大片顽强生长的、颜色暗沉的灌木丛,甚至还有一小片扭曲但确实存活着的树林!一条纤细的、略显浑浊但仍在流淌的小溪蜿蜒穿过盆地中央!
与外面那片绝对的死寂相比,这里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绿洲”!
而在盆地靠近中心的位置,一座低矮的、银白色圆顶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屋顶上,一个微弱的红色光点正在有规律地闪烁——正是他们追寻的信标!
“就是那里!”林风指着那座建筑,激动地喊道。
希望,从未像此刻这般清晰和触手可及。
但长期的废土生存经验告诉他们,越是看似安全的地方,往往隐藏着越深的危险。
这片小小的绿洲,为何能在一片死寂中独善其身?那座研究站,里面等待着他们的,是救赎的知识,还是新的噩梦?
陈星示意大家停下,隐藏在岩石后面仔细观察。
盆地内一片宁静,只有风吹过灌木的沙沙声和溪流的潺潺声。
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异体活动迹象。
“渡鸦,侦查建筑外围。
伊万,林风,李医生,原地警戒。
我靠近看看。”陈星下达指令。
他压下心中的激动和不安,端起充能步枪,借着灌木和岩石的掩护,小心翼翼地向着那座银白色的圆顶建筑靠近。
随着距离拉近,他能看到建筑的外墙保存得相当完好,只有少数几处刮痕和锈迹。
入口是一扇厚重的合金气密门,旁边有一个身份识别面板,但已经断电昏暗。
窗户都被从内部加固过,看不到里面的情况。
他绕着建筑走了一圈,没有发现其他入口,也没有看到任何战斗或破坏的痕迹。
这里仿佛被时光遗忘,静静地沉睡在盆地的怀抱中。
陈星回到队员们藏身的地方,汇报了情况。
“外部没有明显威胁,入口是密封的,需要想办法打开。”
“电力系统可能中断了,但信标还在运行,说明有备用电源。”林风分析道,“或许可以从外部线路或者通风系统想想办法。”
“我去看看通风口。”渡鸦说道,“这种规模的建筑,一定有独立的通风系统,而且通常不会像主入口那样牢固。”
她再次展现出高超的潜行和观察能力,很快就在建筑背阴处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带有防护网的通风管道入口。
防护网已经锈蚀,伊万用蛮力很容易就将其拆下。
管道狭窄,仅容一人匍匐通过,里面黑暗而潮湿,散发着陈年灰尘的气息。
“我进去。”渡鸦毫不犹豫地说,“如果里面安全,我会从内部打开主入口。”
这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
陈星点了点头:“小心。”
渡鸦深吸一口气,将步枪背在身后,拔出匕首,如同灵猫般钻进了黑暗的通风管道。
时间在等待中变得格外漫长。
每一秒,众人都紧盯着那扇紧闭的气密门,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焦虑。
几分钟后,门内传来一阵轻微的机械运转声,随后,那扇厚重的气密门,伴随着压缩气体释放的嘶嘶声,缓缓向内打开了一道缝隙!
渡鸦的身影出现在门后,她对着外面打了个安全的手势。
灰烬小队成员们互相对视一眼,压下心中的激动,端起武器,依次踏入了这座沉睡已久的战前科研前哨——xeno-Eco观测站。
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闭,将废土的绝望与危险暂时隔绝在外。
而站内等待着他们的,是尘封的真相,还是另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答案,就在前方幽深的走廊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