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府的小宴虽规模不大,但其与会者皆是京中顶级的贵妇才女,影响力不容小觑。关于《金陵十二钗》的精妙诗词与独特视角的议论,如同浸入宣纸的墨迹,悄然扩散,终于引起了深宫之中最高统治者的注意。
这日,皇后于凤藻宫召见几位宗室王妃、国公夫人叙话,闲谈间,素来喜爱诗文的老荣王妃忍不住提起了近日在京中才女圈中悄然流传的“奇书”。
“娘娘有所不知,近来小辈们中间,都在悄悄议论一本叫做《金陵十二钗》的残卷,说是靖安侯夫人处得来的。老身那日去安国公府,听他家三丫头念了几句其中的诗词,哎呦,真是字字珠玑,那意境、那才情,绝非寻常话本可比!尤其是写女儿家结诗社、品评诗词那段,活脱脱画出了一群有血有肉、有才有志的女子,读来令人击节赞叹!”
安国公夫人也笑着附和:“可不是么!我家那丫头,自那日从侯府回来,整日里念叨什么‘潇湘妃子’、‘蘅芜君’,连带着作诗都添了几分灵气。婉清那孩子,真是好眼光,能觅得这等奇文。”
皇后闻言,凤目微挑,露出几分感兴趣的神色:“哦?竟有此事?本宫倒也听婉儿提起过,说是景珩偶得的残卷,她瞧着有趣,便抄录了些。竟引得你们这般夸赞?”
“何止是有趣!”老荣王妃感慨道,“娘娘,老臣妇活了大半辈子,杂书也看了不少,却从未见过将闺阁女子写得如此鲜活、才情如此卓绝的。书中那些诗词,若单拿出来,说是哪位前朝大才子的遗作,也无人不信!更难得是那份对女儿家心思的体贴入微,写尽了她们的喜怒哀乐、抱负才情,却又不是一味哀怨,反倒有几分……几分说不清的磊落之气。”
皇后本是书香门第出身,自身也颇具才学,听众人如此推崇,好奇心更盛,便笑道:“被你们说得,本宫倒真想瞧瞧了。改日唤婉儿进宫,让她带几页来给本宫看看。”
数日后,梁婉清依召入宫。皇后问了些家常后,便提起《金陵十二钗》之事。梁婉清心中微紧,但见母后神色温和,只是好奇,便从容答道:“回母后,此书确是夫君早年游学时偶得,似是前朝文人托名闺阁所作的游戏笔墨,文辞尚可,故事也新奇,女儿闲时翻阅,觉其中诗词颇有可赏之处,便随手抄录了些。若母后不嫌粗陋,女儿下次便将抄本带来,请母后指点。”
皇后见她应答得体,并无张扬之色,满意地点点头:“难得你有此雅趣。听闻其中诗词确是佳作,你便拣那诗词集中的部分,抄录一册干净的送来,也让本宫瞧瞧,是何等文字,能让你安王妃她们都交口称赞。”
梁婉清领命,回府后与萧景珩商议。萧景珩沉吟道:“皇后娘娘母仪天下,见识广博,寻常文字难入法眼。既然娘娘要看,我们需更谨慎些。可将书中最为精炼、立意高雅的诗词,如《葬花吟》、《白海棠诗》、《菊花诗》、《柳絮词》等,单独辑录成册,略去过于悲戚或可能引人生疑的情节,并在前附一简短说明,言明乃前朝佚名文人仿闺阁口吻所作,专为展露才情,供娘娘清赏。”
梁婉清深以为然,便亲自精心抄录,选用上等玉版笺,字迹工整娟秀,装帧素雅。册成,题名为《闺秀诗钞辑佚》,送入宫中。
皇后收到后,于闲暇时翻阅,初时还不甚在意,待读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等句时,不禁凝神细品,再观整部诗钞,虽只鳞片爪,但诗词风格多样,或凄婉,或含蓄,或豪迈,皆非寻常闺阁气度,其中蕴含的对命运、对品格的思考,更显深沉。皇后越看越觉惊奇,对左右叹道:“不想民间竟有如此才人!虽是托名,然此等才情心思,假以闺阁之口道出,别有一番深意。婉儿能识得此宝,亦是她的慧根。”
自此,皇后对这部“奇书”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偶尔与元景帝闲谈时,也会提及几句,赞其文辞之妙。帝后二人的态度,无形中为《金陵十二钗》蒙上了一层更高规格的“雅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