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待观察”的风波尚未平息,实践考核的日子便接踵而至。这一次,考场设在了医会大名鼎鼎的“百草阁”。
阁内宽敞明亮,高大的药柜直抵穹顶,密密麻麻的小抽屉上贴着药材名称,空气中混杂着千百种草木精华的气息,浓郁得几乎化不开。对于寻常人而言,这味道或许刺鼻,但对于小泉来说,却如同老饕走进了盛宴厨房,每一个分子都在向他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考核内容简单直接,却极考验基本功:蒙眼辨识一百种药材。考生需依次走过长桌,桌上摆放着随机抽取的药材,只能通过摸、闻、少量品尝(如有必要且确保安全)来辨别,报出名称,并简要说明性味功效。
参加这轮考核的,算上小泉这个“待观察”,也不过二十余人。能通过笔试的,皆是有些根底的,此刻大多面色凝重,有人甚至在默默祈祷不要抽到太过冷僻的药材。
小泉依旧是那副格格不入的样子,好奇地东张西望,还对旁边一个神色紧张的考生小声安慰:“别怕,药材都是有灵性的,你用心跟它交流,它就会告诉你答案。”
那考生像看傻子一样看了他一眼,默默挪远了两步。
考核开始。考生们依次上前,蒙上特制的厚实黑布眼罩。有人拿起药材,仔细揉搓感受质地;有人凑到鼻尖深深吸气,眉头紧锁;有人小心翼翼地用舌尖舔一下,旋即吐出,苦着脸思索。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散瘀止血……”
“当归……香气浓郁,质柔韧,补血活血……”
“茯苓……体重质坚,断面细腻,利水渗湿……”
大多数人都能准确报出常见药材,速度虽有快慢,但流程规范,显得专业而严谨。监考的几位医师不时点头,显然对这批考生的基础颇为满意。
轮到小泉了。
他戴上那几乎不透光的眼罩,世界瞬间陷入黑暗。但他非但没有紧张,嘴角反而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当引路的执事将他带到第一张长桌前,示意他可以开始时,周围旁观的考生和监考医师们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他们都听说了这个“奇葩”笔试的事迹,想看看他在实践环节又能整出什么幺蛾子。
只见小泉并没有立刻去摸那药材。他微微偏头,似乎在……倾听?
他伸出手,却没有直接抓向药材,而是悬在药材上方约一寸处,停顿片刻,仿佛在感受什么。然后,他才用指尖极其轻缓地触碰了一下药材表面,立刻收回。接着,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下巴差点掉到地上的动作——他将那小块药材拿起来,凑到耳边,用手指轻轻弹了一下!
监考医师甲:“???” 他在干嘛?听诊吗?这是药材不是病人!
监考医师乙嘴角抽搐,强忍着没笑出声。
小泉却恍若未觉,低声自语(但在寂静的考场里清晰可闻):“嗯……声音沉闷,干燥度约七成,保存尚可。”
然后,他将药材在掌心掂了掂,“重量偏轻,质地酥脆,应是全草类,且带花……”
最后,他才将药材放到鼻下,没有像别人那样猛嗅,只是极轻地吸了一口气,便立刻拿开,肯定地道:“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执事核对标签,愣了一下,点头:“正确。”
周围响起一阵低低的哗然。这就……对了?靠听和掂量判断出来的?
小泉脚步不停,被引到下一味药前。这次,他依旧是先“悬空感应”,然后拿起,这次没有弹,而是放在耳边,用手指轻轻摩挲表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表面粗糙,有鳞片状结构……根茎类……” 他再次掂量,“体沉,质硬实……” 凑近极快一闻,“气息浓烈辛辣……干姜。味辛,性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正确!”
接下来的过程,简直成了小泉个人的“杂技秀”和“脱口秀”现场。
对于一块坚硬的矿石类药材,他敲击听音,掂量比重,甚至用手感受其周围的温度(他称之为“药气寒热”),报出:“石膏。味甘辛,性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对于一团黏腻的树脂,他指尖感受其粘稠拉丝的程度,闻其特有的沉闷香气:“乳香。味辛苦,性温。活血行气,止痛消肿。”
对于一团轻飘飘的絮状物,他轻轻吹了口气,观察(虽然蒙着眼不知他怎么“观察”的)其飘动轨迹和落点,再闻其味:“蒲黄。味甘,性平。止血,化瘀,通淋。”
他速度极快,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准确率高得吓人。而且他的方法闻所未闻,时而像风水先生感应气场,时而像古董商人掂量宝贝,时而又像乐师聆听音律,把一众按部就班、摸闻尝的考生衬托得如同刚入门的小学徒。
监考医师们从一开始的惊愕、无语,到后来的面面相觑、交头接耳,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这少年,他脑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他的这套“理论”是从哪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当小泉准确报出最后一味、相对冷僻的“海金沙”时,整个百草阁内鸦雀无声。他摘下眼罩,适应了一下光线,看着周围一圈仿佛被施了定身法的众人,尤其是那几个眼神复杂、表情管理近乎失控的监考医师,茫然地眨了眨眼。
“呃……考核结束了吗?”他小声问旁边的执事。
那执事如梦初醒,看了一眼记录,声音干涩地宣布:“考生林小泉,辨识一百种药材,全……全部正确。用时……最短。”
“哇!小泉哥!你太厉害啦!”阿蛮在外面等得心急,听到里面隐约的宣布,忍不住扒着门框吼了一嗓子,声音震得药柜似乎都晃了晃。
这一嗓子也惊醒了众人。复杂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小泉身上,这一次,质疑依旧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种被颠覆认知的震撼。
鹦鹉不知何时也溜了进来,落在药柜高处,俯瞰着下方,扯着它那辨识度极高的破锣嗓子,发出了新的、充满戏剧性的评价:
“听药~掂量~嘎嘎~妖怪啊~!”
小泉:“……” 他决定今晚就炖了这只鸟加餐。
然而,成绩无可争议。满分,通过。他这匹“黑马”,在实践考核的第一关,就以一种极其“不讲道理”的方式,彻底显露出了锋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