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之行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苏晚的艺术生命。回到巴黎后,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生根》系列的创作,目标明确——她要带着最成熟、最具冲击力的作品,去敲开香港“棱镜艺术空间”的大门,乃至更广阔的世界。
与香港李先生的邮件沟通专业而高效。对方没有给出任何空头承诺,而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期待,包括作品数量、主题深化方向,甚至对布展理念也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这种纯粹专业层面的碰撞,让苏晚感到兴奋。她常常在画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废寝忘食,沉浸在色彩与构图的世界里。
陈哲将她的努力看在眼里。他依旧提供着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但明显感觉到苏晚的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有时甚至会让他产生一丝微妙的、追赶不上的失落感。他试图更深入地了解她的创作,但往往只能停留在“这个颜色很好看”、“这个构图很特别”的层面,无法进行苏晚与李先生邮件里那种刀锋般精准的专业对话。
一次周末,陈哲本想安排一次短途旅行放松一下,却看到苏晚对着一幅几乎完成的画作皱眉沉思,显然遇到了难题。
“怎么了?哪里不满意吗?”陈哲走近,轻声问。
苏晚叹了口气,指着画面一角:“这里的肌理处理,总觉得不够有力,表达不出那种破土而出的挣扎感。李先生上次邮件提到可以参考某种混合媒介的技法,我试了几种,效果都不太理想。”
陈哲看着那一片浓重而复杂的色块,努力想理解所谓的“挣扎感”和“不够有力”,但最终还是徒劳。他只能拍拍她的肩膀,温和地建议:“别太钻牛角尖,放松一下也许就有新思路了。要不要先休息一下?”
苏晚摇了摇头,眼神依旧焦着在画布上:“不行,就差这一点了,我得再想想。”
陈哲沉默了一下,默默地去厨房给她泡了杯参茶。他支持她的梦想,但偶尔也会怀念之前那个更多依赖他、会和他一起规划周末出游的苏晚。他知道这种想法很自私,于是努力压下那丝不适,告诉自己这是她成长的必然。
几天后,苏晚收到一个来自基金会的快递,里面是几本最新一期的国际顶尖艺术期刊,以及一份某知名艺术材料实验室的内部技术简报。简报中,恰好详细介绍了几种新型混合媒介的应用案例和效果分析,其中一种技法完美契合了她正在尝试的方向。
没有附言,没有额外说明。就像一份定时投递的专业养分。
苏晚拿着那份简报,站在原地良久。最终,她深吸一口气,没有像以前那样感到心绪复杂,而是平静地走到画架前,按照上面的提示再次尝试起来。
这一次,效果显着。那种粗粝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质感终于被她捕捉到了。
她看着成功的画面,露出了释然而又坚定的笑容。她不再去纠结这份帮助的来源,她只知道自己抓住了它,并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技巧解决了问题。这就够了。
她的艺术之路,注定不会只有凡·高的孤独疯狂,也会有提香时代赞助人的支持。重要的是,她自己是执笔的那个人。
随着作品逐渐完善,苏晚开始需要频繁往返于巴黎和香港之间。与“棱镜”的合作进入了实质阶段,需要当面沟通细节、勘察场地、会见团队。
陈哲一开始尽量调整工作时间陪她一起去,但频繁的长途飞行和时差转换让他疲惫不堪,而且苏晚往往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完全投入,他常常只能独自在酒店等待。几次之后,陈哲无奈地表示,他可能无法次次陪同,工作实在排不开。
苏晚表示理解。她甚至觉得,独自应对这些跨国事务,虽然辛苦,却让她有一种全方位的成长和掌控感。她学会了如何独自拖着样品箱穿梭在国际机场,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策展人、布展师沟通,甚至在谈判桌上,也能越来越沉稳地为自己争取权益。
她在巴黎和香港之间架起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桥梁。巴黎是家和创作的根基,香港是事业起飞的新跑道。她忙碌地穿梭其间,虽然疲惫,但眼神越来越亮,气场也越来越沉稳强大。
陈哲留在巴黎的时间变多了。他负责照顾好念安,打理好家,让苏晚没有后顾之忧。他会在苏晚每次出差回来时,准备好她喜欢的家常菜,听她兴奋地讲述香港的见闻和进展。他为她高兴,但也隐隐感到,两人之间似乎多了一些距离——不是情感上的疏远,而是生活节奏和关注焦点上的差异。他的世界依旧围绕着律师事务所、公寓和巴黎的日常,而她的视野,已经投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一次苏晚从香港回来,带给他一块昂贵的腕表作为礼物。
陈哲看着那精致的表盒,心情有些复杂:“晚晚,其实不用买这么贵重的东西。”他知道苏晚现在的收入有所提高,但毕竟起步不久。
苏晚却笑着帮他戴上:“没关系,现在我能负担得起。谢谢你一直这么支持我,陈哲。没有你稳住大后方,我不敢这么拼。”她说的是真心话。
陈哲看着她自信的笑容,最终也笑了,接受了这份礼物。他告诉自己,这就是他们现在的关系模式,他应该为她感到骄傲。
然而,在某次苏晚再次前往香港,陈哲独自带着念安去公园散步时,遇到了一位同事一家。同事看着乖巧的念安,开玩笑对陈哲说:“哟,陈哲,这么快就过上当奶爸的日子了?太太呢?”
陈哲笑着解释:“她去香港忙工作上的事了。”
同事太太在一旁羡慕地说:“真厉害啊,能独当一面在国际上跑。陈律师好福气,太太这么优秀。”
陈哲笑着点头应是,但看着别人家夫妻俩一起陪着孩子嬉闹的画面,心里那丝若有若无的空落感,又一次悄然浮现。
他爱苏晚,支持她的梦想,但也开始思考,当两个人的成长轨迹和人生重心不再完全同步时,这段关系未来将会走向何方。他需要的,似乎不仅仅是成为一个稳固的“后方”。
而在香港,苏晚刚刚与“棱镜”团队开完一场头脑风暴会,会议成果丰硕。她独自走在维多利亚港畔,夜晚的风吹拂着她的发丝,对岸璀璨的灯火倒映在她清澈而自信的眼眸中。
她拿出手机,拍下这美丽的夜景,习惯性地想发给陈哲。但在按下发送键的前一刻,她犹豫了。
她想起昨天和陈哲视频时,他温和地抱怨念安最近有点挑食,以及他工作上遇到的一个小麻烦。那些琐碎而真实的烦恼,与此刻她面对的宏大项目和国际化视野,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事情。
她依然爱他,感激他。但那种急于分享的冲动,似乎不知不觉间,淡化了一丝。
她最终将照片发了出去,配文:「香港的夜景,还是很美。」很快,陈哲回复:「嗯,很美。念安睡了,明天还要开庭,我也睡了。晚安,注意安全。」
苏晚看着那行字,站在繁华的香港街头,忽然感到一丝微妙的、难以言说的孤独。
她的世界变大了,但某些曾经紧密无间的连接,似乎也在被悄然拉长。
这就是选择的代价吗?她握紧了手机,望着眼前流动的灯火,目光逐渐重新变得坚定。
无论如何,她选择的路,她会坚定地走下去。
苏晚从香港返回巴黎的航班延误了。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和随身行李走出海关时,已是深夜。机场大厅灯火通明,却人影稀疏,透着一种忙碌过后的空旷感。
她一眼就看到了等候在接机口的陈哲。他穿着一件深色的羊绒衫,身姿挺拔,在略显冷清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润可靠。他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疲惫,但看到她的瞬间,眼中立刻漾起温暖的笑意,快步迎了上来。
“晚晚。”他自然地接过她手中的行李推车,另一只手将她揽入怀中,在她额头上印下一个轻柔的吻。他的怀抱带着室外夜风的微凉和熟悉的洁净气息。
“等很久了吧?对不起,飞机晚点
了。”苏晚靠在他怀里,嗅着他身上令人安心的味道,连日奔波积累的疲惫似乎瞬间找到了宣泄口,身体微微发软。
“没关系,安全到了就好。”陈哲仔细看了看她的脸,眉头微蹙,“又瘦了,黑眼圈也重了。这次是不是特别累?”
他的关切一如既往,细致入微。苏晚心里一暖,摇摇头:“还好,就是最后几天布展调整,熬了两个夜。事情总算都顺利解决了。”她语气轻快,带着完成一项挑战后的成就感。
陈哲笑了笑,揽着她往停车场走去:
“念安很想你,昨晚还抱着你的枕头不肯睡。不过现在早就睡熟了,我妈陪着。”
听到儿子,苏晚的心立刻变得柔软又愧疚:“我给他带了好多礼物,明天好好陪他玩一整天。”
坐进陈哲舒适的车里,暖风徐徐吹散了她身上的寒意。车子平稳地驶出机场,汇入巴黎沉寂的夜色中。车内播放着舒缓的古典音乐,气氛安静而温馨。
苏晚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路灯流光,兴奋劲过后,深深的疲惫感席卷而来。她闭上眼,几乎要睡着。
“这次项目还顺利吗?没遇到什么麻烦吧?”陈哲温和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挺顺利的。”苏晚睁开眼,努力驱散睡意,不想冷落他,“开幕反响比预期还好,有几家媒体做了专访,还谈了两个潜在的收藏家。”她下意识地省略了布展最后阶段遇到的一个棘手技术问题,以及如何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运用了某份“偶然”看到的材料解决方案手册上的技巧一一那些与魏友泉可能有关的蛛丝马迹,如今已被她下意识地归类为“不必与陈哲分享”的部分。
“那就好。”陈哲点点头,专注地看着前方的路况,“你总是能处理得很好。”他的语气里带着骄傲,却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被排除在外的落寞。他似乎能感觉到,她分享的只是成果,而那些过程中的挣扎和解决途径,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事无巨细地与他倾诉了。
车内再次陷入沉默。一种微妙的、因分别和不同经历而产生的生疏感,在狭小的空间里悄然弥漫。
在一个红灯前,陈哲缓缓停下车。他转过头,借着窗外斑驳的光线,仔细地看着苏晚的侧脸。她微微歪着头,闭着眼,长睫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看起来脆弱又疲惫,但眉宇间却比从前多了几分坚毅和疏朗。
一种混合着心疼、思念和强烈渴望的情绪,猛地攫住了陈哲。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独处,更没有过亲密接触。她就像一只越飞越高的风筝,线还在他手里,他却常常感到她已置身于他无法触及的云端。
他伸出手,轻轻握住了她放在腿上的手。苏晚的手微微一颤,睁开了眼睛,有些茫然地看向他。
“晚晚,”陈哲的声音在封闭的车厢里显得格外低沉,带着一丝沙哑,“我很想你。”
他的目光灼热,紧紧锁住她的眼睛,里面翻涌的情感毫不掩饰。苏晚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她读懂了那目光里的含义。分别的时日,忙碌的工作,似乎暂时压抑了身体的渴望,此刻在他专注而炽热的注视下,如同被点燃的干柴,轰地一下燃烧起来。
她的脸颊微微发烫,呼吸不由自主地变得有些急促。她没有抽回手,反而微微用力回握了他一下,眼神闪烁了一下,轻轻“嗯”了一声。
这一个细微的回应,如同最有效的催化剂。陈哲的呼吸瞬间粗重了几分。绿灯亮起,他几乎有些急切地踩下油门,车子平稳而快速地向前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