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排好队!别挤!按名册来!”
一声公鸭嗓的吆喝炸开在城门口。
一个穿着褪色皂隶服、留着两撮鼠须的矮胖小吏,站在低矮土屋前,唾沫星子都快喷到前排人的脸上。
他手里攥着卷厚得能砸死人的名册,旁边戳着两个木头桩子似的衙役。
流放者们像被抽了魂,麻木地排成歪歪扭扭的长队。
汗酸味、土腥气,还有那股子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绝望,搅和在一起,沉甸甸地压在空气里。
一路上的暴雨、山匪、没完没了的跋涉……好不容易捱到终点,心里头却像这凉城的天,灰蒙蒙一片,空落落的,更沉了。
安淑毓一家随着人潮往前挪。
景行坐在骡车车辕上,背挺得笔直,目光沉沉地越过攒动的人头,落在那小吏手里翻动的名册上,眼底像结了冰的深潭,底下暗流汹涌。
车厢里,安淑毓抱着锦年。
小家伙把脑袋搁在娘亲肩上,一双大眼睛怯生生地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城和周围那些木然的脸。
终于轮到他们。
小吏眼皮都没撩,枯瘦的手指在名册上划拉着:“景行,安氏,子景睿……嗯,林家村。”那调子平得像在念陈年流水账,
“到了村里,找里正张有德。开荒、盖房、活命。规矩都懂?凉城地界,甭想出去,科举经商,想都甭想,旁的,自便。”
“谢大人指点。”景行声音不高,微微垂了下头。
小吏这才撩起眼皮,扫了他们一眼。目光在那辆还算齐整的骡车和景行身上打了个转——这人虽一身风尘,腰板却硬得像根老竹。
小吏鼻腔里若有似无地哼了一声,又耷拉下眼皮,挥苍蝇似的:“下一个!”
林家村缩在凉城西北三十里外的黄土坡下。
巴掌大的地方,几十户土坯房子歪歪扭扭地趴着,茅草屋顶稀稀拉拉,被秋风扯得直哆嗦。
村口几棵老榆树,叶子早掉光了,黑黢黢的枝桠伸向灰扑扑的天,像老人枯瘦的手。
里正张有德是个干巴老头,五十来岁,脸皮皱得像老树皮,叼着杆旱烟袋。
他眯缝着眼,把景行一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打量了好几遍,尤其是那辆骡车,在他眼里扎眼得很。
那眼神里有掂量,有藏得深的提防,还有种看惯了沉浮的麻木。
“跟我来吧。”他吐出一口浓得呛人的烟,嗓子像砂纸磨过,转身就走。
他把人暂时安顿在村西头赵大柱家。
赵大柱是个闷葫芦庄稼汉,他婆娘王氏,见人总低着头,手脚都不知往哪放。
家里就两间正屋,硬是腾出稍大的一间给他们三口。
屋里又矮又暗,土炕冰凉,一股子牲口棚混着灶膛灰的味儿直往鼻子里钻。
“委屈……委屈贵人了,先、先凑合着。”赵大柱搓着粗糙的大手,浑身不自在。
王氏更是头都不敢抬。
“赵大哥,赵大嫂,是我们麻烦你们了,多谢收留。”安淑毓脸上挂着温和的笑,顺手把一小包在凉城买的糖块塞进王氏手里,“一点心意,给孩子甜甜嘴。”
王氏捏着那包在村里金贵得不得了的糖,愣了一瞬,脸上那层怯懦的壳子裂开条缝,露出点真心实意的笑来,嘴里不住地道谢
。赵大柱也松了口气,肩膀松快了些。
刚有个遮风的地儿,安淑毓心里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了。
当晚,油灯豆大的光晕里,她把一个沉甸甸的荷包塞给芙蓉。
里头是厚厚一叠小额银票,足有三千两。
“芙蓉,林武,”她声音压得低,却字字砸进人心坎里,“明儿个,赶车进城。”
“在凉城寻摸一处二进的院子,地段不必顶好,要紧是清净、安稳。再盘个铺面,大小不论,能支应个小买卖就成。布匹杂货、油盐酱醋,或是弄个简单吃食摊子,你们看着办。记死了,铺子落在你们自个儿名下,眼下,不能跟我们扯上半点关系。”
芙蓉和林武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郑重。
芙蓉把荷包贴身藏严实了:“夫人放心,奴婢和林武豁出命去也给您办妥帖!”
“嗯,”安淑毓点头,“安顿好了,就在铺子里落脚。有事我自会寻你们。若遇着实在迈不过的坎儿……”
她顿了顿,从袖口摸出张叠得方正的纸条,“去这地界,找姓孙的牙人,提‘李管事’三个字,他自会搭把手。”
这是李忠当年在凉城埋下的暗线,如今成了救命稻草。
天刚蒙蒙亮,芙蓉和林武就驾着骡车,上了通往凉城的官道。
安淑毓转头就去找了里正张有德。
“张里正,”她开门见山,脸上带着恳切,
“总在赵大哥家叨扰不是长久之计。想在村里扎根落户,劳烦您给划块宅基地,再请些乡亲帮衬着起房子,工钱该多少是多少,我们照付。”
张有德把烟袋锅在鞋底上磕了磕,浑浊的老眼在她脸上滚了滚:“宅基地好说,村东头靠坡那片荒地就能划拉出来。至于盖房嘛……”
他咂摸了下嘴,伸出三根粗短的手指头比划,“请人盖三间土坯房,连工带料,这个数打底。”他比的是七两。
安淑毓笑了笑,没言语,从袖子里摸出个五两的小银锭子,“当啷”一声搁在张有德面前那张快散架的破木桌上。
“张里正,我们想盖得结实点。三间正房,全用青砖打地基,房顶铺青瓦,院墙要厚实土坯垒,门窗也得结结实实的。院子里头,搭个厨房、柴棚,后院起个茅厕,再留出点菜地。您给掂量掂量,五十两银子,可够请最好的工匠,用顶好的料?”
“五……五十两?!”张有德倒抽一口凉气,眼珠子差点从眼眶里蹦出来。
村里盖顶好的房子,三间正房带院子,满打满算也就四十两!
这妇人张嘴就是五十两?还要青砖青瓦?
这哪是流放的罪妇,简直是座会走路的银山!
他喉结上下滚了滚,盯着桌上那锭在昏光里也刺眼的银子,浑浊的眼珠子瞬间贼亮:“够!太够了!安娘子您放一百个心!包在我老张身上!我这就去吆喝人!保准用最好的料,最快的腿脚给您把房子立起来!”
他一把抓起银子,揣进怀里捂得死紧,脸上褶子笑成了菊花,那热乎劲儿跟换了个人似的。
钱这东西,当真能叫磨推鬼。
张里正揣着银子,脚下生风。
当天下午,他就吆喝上村里十几个壮劳力,扛着家伙什,呼啦啦涌到了村东头那片划给安淑毓的靠坡荒地。
安淑毓的要求清楚明白:三间正房一字排开,中间堂屋,左右卧房;前院右边靠着右厢房起厨房、搭柴棚;后院旮旯里挖茅坑,其余都整成菜地;前院中间留块地方,预备着种棵树。
张里正扯着嗓子指挥,汉子们甩开膀子开挖。
安淑毓也没闲着,让景行带着锦年玩去,她自己直奔村里唯一的老木匠王老栓家。
王老栓是个锯嘴葫芦,手艺却顶呱呱。
安淑毓直接订了两张榆木大床、一个带抽屉的枣木大立柜、一个装衣裳的大箱笼、一张方桌、四条结实长凳、两把靠背椅。
不讲雕花,只图个厚实耐用。
“安娘子,您……您这订的也忒多了……”王老栓看着安淑毓递过来的十两银子定金,手都有点哆嗦。
村里人找他,顶多打个柜子修个板凳,哪见过这阵仗?
“王师傅,急着住新房,您多受累,工钱好商量。”安淑毓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王老栓看看银子,又看看她沉静的眼神,一咬牙:“成!老汉我拼了这把老骨头,十天!十天内一准给您拾掇齐整送过去!”
银子开道,百事顺畅。
林家村这潭死水,被安淑毓这颗石子砸出了活泛劲儿。
村东头的工地上热火朝天,打地基的号子声、夯土墙的闷响、上梁的吆喝,闹腾得很。
那青砖地基在黄土坡下头,扎眼得很,引来不少村民围着看新鲜,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等第一片青灰色的瓦片盖上屋顶,人群里更是“嗡”地炸开了锅。
青瓦!那可是里正家都舍不得使的稀罕物!
安淑毓天天带着锦年往工地跑。
她穿着干净的粗布衣裳,袖子挽到手肘,有时提桶兑了粗糖的凉茶过去给工匠们解乏,偶尔还拿出些在凉城买的、能放的点心分给大家。
话不多,脸上总带着和气,出手又大方,工匠们干起活来格外卖力气。
景行的伤好得差不多了,力气也恢复了七八成。
他话少,但力气大,有时也搭把手搬搬抬抬那些死沉的东西。
那份沉甸甸的气度,让村里最壮的汉子在他跟前也不敢喘大气。
锦年成了工地上的人气王,迈着小短腿在安全地方跑来跑去,奶声奶气地喊“伯伯”、“叔叔”,惹得一帮糙汉子咧着嘴傻乐。
十天,就十天!
一座崭新的小院,硬是在那荒凉的黄土坡底下戳了起来。
三间正房,青砖勒脚,墙刷了层白灰泥,青瓦屋顶在秋日的太阳底下,泛着内敛沉稳的光。
前院拾掇得平平整整,厨房柴棚靠着右厢房,利利索索。
后院茅厕修在角落,大片空地翻得松松软软,散着泥土的腥香气。
王老栓也踩着点儿,带着儿子用牛车把新打的家具一件件搬进了屋。
两张床搬进两边睡房靠墙摆稳,衣箱立在墙角;
橱柜放在厨房进门左手边;
桌椅板凳擦得锃亮,搁在堂屋中央。
虽然都是木头原色,没半点花哨,可那股子崭新的木头味儿,那份厚实劲儿,一下子就把空荡荡的屋子填满了家的暖和气。
搬家那天,没放炮,也没摆席,就赵大柱夫妇俩帮着搬搬抬抬。
可安淑毓心里头,却像这秋日的晴空,亮堂堂的。
她亲手把最后一个小包袱——装着锦年贴身小衣裳的——放进衣柜,然后站在堂屋当间,环顾着这个完完全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家。
窗户擦得透亮,新糊的窗纸透进光来,照亮了空气里浮动的微尘。
堂屋正中的方桌上,摆着她悄悄从空间里取出来的一套素白瓷茶具,温润的光泽给这朴实的屋子添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雅致。
左右两间睡房,她和景行住东边,锦年还小,先跟着他们,西边那间暂时空着。
小小的空间,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
“娘亲!这是我的床!”锦年兴奋地在他的床上滚来滚去,小脸蛋红扑扑的。
景行站在门口,高大的身影几乎堵严了门框。
他静静地看着这崭新的、冒着烟火气的小院,看着妻子沉静忙碌的侧影,看着儿子无忧无虑的笑脸。
一路流放的颠沛流离……仿佛都被这厚实的砖墙和暖和的阳光挡在了外头。
一种久违的、叫做“安稳”的东西,像温吞的水,慢慢洇湿了他干裂的心田。
他那总是绷紧的下巴颏,在没人瞧见的时候,悄悄地松了一分。
行李家具归置停当,安淑毓半刻没歇。
她拿出用粮食跟村里人换的几小包菜籽——耐寒的冬萝卜、雪里蕻、菠菜。
后院那片新翻的土地,湿润润的,散发着泥土特有的腥甜气。
“孩他爹,”她走到景行身边,递过一把轻便的锄头,语气平常得像在说今儿晌午吃啥,
“后院的地我粗翻过了,你力气大,帮着再细细耙一遍,把土疙瘩敲碎点,我去分菜畦。趁着天还没冻透,赶紧把这最后一茬冬菜种下去。”
景行接过锄头,沉甸甸的,是实在的分量。
他看着妻子沉静认真的脸,那双清亮的眼睛里映着秋阳,没有半点流放贵妇的哀怨,只有一种扎进土里、向上生长的韧劲儿。
他喉咙动了动,没说话,只点点头,转身大步走向后院。
高大的身影在翻松的土地上挥动锄头,动作起初有点生涩,但很快便沉稳有力起来。
泥土在他脚下被细细耙平,土块碎裂成均匀的颗粒。
安淑毓则拿着小铲子,利落地划出整齐的菜畦,挖出浅浅的播种沟。
锦年像个小尾巴似的黏在娘亲身后,好奇地看着她把一粒粒黑色的小种子撒进土里,再用手指小心地覆上一层薄土。
“娘亲,这黑点点是啥呀?”
“是萝卜籽儿,以后会长出甜甜的大萝卜给锦年吃。”
“那这个呢?”
“这是雪里蕻,腌成咸菜,冬天配粥吃,香着呢。”
“这个绿绿的小点点呢?”
“是菠菜,长得快,过些日子就能掐嫩叶子给锦年下面条了……”
轻柔的问答声,混着锄头落地那笃实沉稳的“噗噗”声,在后院这一方小天地里轻轻回荡。
夕阳的金光斜斜地照过来,把三人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新翻的泥土上,暖融融的,安安静静。
这片刚刚开垦的土地,就像他们一家子闯过劫难后挣来的新日子,正等着破土,等着生长。
撒完菜籽,安淑毓舀来混了微量灵泉的水,仔细地浇了一遍。
看着湿润的泥土在暮色里泛出深沉的油光,她直起腰,轻轻吁了口气。
“阿行,”她转向正用布巾擦拭锄头柄的男人,“给父亲写封信吧。告诉他,我们到凉城了,安顿在林家村,一切都好。房子盖得了,锦年也乖。请他老人家千万保重身子,别挂念。”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却更沉了,“也告诉他,我们……等着沉冤得雪,等着阖家团圆的那一天。”
景行擦锄头的动作停住了。
他抬起头,目光投向京城的方向。
暮色四合,天边只剩下一线暗红。
他眼神深得像不见底的寒潭,底下却翻涌着磐石般的决心。
“好。”他沉沉应了一声,那声音不高,却像砸进了地里。
第二天天刚亮,景行便赶着骡车,载着淑毓和锦年进了凉城。
凉城的街道比京城窄巴,两旁多是低矮的铺面,行人裹着厚实的棉袄皮袄,脸上刻着边塞的风霜。
他们很快到了城西僻静巷子里,芙蓉和林武置办下的小院。
院子不大,收拾得干净利落,青砖墁地,正房三间,东西各有厢房。前院搭了个小棚子堆杂物。
芙蓉正拿着扫帚扫院子,林武在棚子边上劈柴。
“夫人!”两人瞧见安淑毓,又惊又喜,忙迎上来。
“院子挺好,辛苦你们了。”安淑毓四下看了看,点点头,“铺子呢?”
“回夫人,铺子盘下了,就在前头街口,地段还成。”林武引着安淑毓走到前院门房,推开临街的门板,里面是个不大的铺面,空着,但收拾得齐整,“做啥营生还没定,先空着。”
“不急,人安顿好是正经。”安淑毓把景行写好的信递给芙蓉,“找个稳妥路子,尽快把这信送回京城,交到李管事手里。”
“是,夫人放心!”芙蓉小心地把信贴身藏好。
“还有,”安淑毓又拿出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这些过冬的嚼用家什,紧着采买齐全。”
单子上列着:厚墩墩的新棉花被褥四套、大人小孩的厚棉袄棉裤各两身、耐磨的羊皮袄子两件、上好的精米白面各十石、耐放的腊肉咸鱼一大筐、成堆的大白菜萝卜、粗盐细糖、酱油陈醋、成筐的硬实木炭、桐油灯盏并灯油……
芙蓉和林武看着单子,眼都直了。
这哪是过冬,简直是要开杂货铺子!
但两人啥也没问,只重重点头:“是!奴婢(小的)这就去办!”
安淑毓看着他们忙活开的背影,再看看这座小小的、却透着股活泛劲儿的院落,还有前面那个等着开张的铺面。
她走到院里那棵光秃秃的老枣树下,仰头望了望。
黑铁的枝桠倔强地刺向灰蓝的天穹。
来年开春,这老树定会抽出嫩芽,开出星星点点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