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澎连连颔首:甚合吾意!
徐夫人回身向众姐妹比出胜利手势,诸女皆掩口轻笑。
此乃姐妹们共商之策。夫君平日喜好,我等皆留心记取。
翌日孙权登门,福伯告之:三公子抱恙,不便见客。
孙权默然。
时值建安年间,孙氏兄弟不睦早非秘闻。然孙澎以雷霆之势夺权,与袁氏诸子内斗大相径庭。
(
袁绍死后,袁谭、袁熙、袁尚三兄弟立即展开激烈的权力争夺。
袁尚扣押袁熙之妻甄宓于冀州,袁熙则凭借个人威望,重新掌控了当年支援袁绍的六千骑兵。袁谭在青州开辟港口,与孙澎合作开展海上贸易,并刻意封锁商路,切断了甄家经青州向冀州输送物资的渠道。
孙权起初以为孙澎是在演戏设局,但次日见到孙澎形容憔悴的模样,才确信他确实因操劳过度而疲惫不堪。
孙澎虽表面强势,实则性格随性淡然。
前世的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健身教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份职业的纯粹性——只需专注锻炼、参加比赛并斩获奖项,便能在业内积累声望。只要实力足够,自然会有追随者,实际教学水平的影响反倒有限。
正是这种淡然的心态,让孙澎能扎实掌握理论知识,而不少急功近利的同行,却往往止步于一知半解。
初至江东时,孙澎接手孙策留下的烂摊子,每日殚精竭虑,苦思如何稳固基业、发展民生,甚至不得不借助各种非常手段提升实力。
但如今局势已变,孙澎不再是那个需要蜷缩于江东、低调求存的小势力。天下人已然看清——他才是真正能左右局势的强者!
袁绍两次南征,却始终未能击败曹操。
反观孙澎,仅用一个月便打得曹操心服口服,迫使其割让南阳郡以求退兵。如此悬殊的差距,一目了然。
随着这场胜利,孙澎的招贤令再次引发轰动,中原各地南下来投的世家子弟络绎不绝,孙府门槛几乎被踏破。
数日后,孙权与辛评各自归去。双方商谈并未深入,毕竟孙澎开放贸易,彼此互利共赢——袁谭、袁熙虽不及孙澎获利丰厚,但仅靠转手倒卖扬州货物,便已赚得盆满钵满,自然没必要与孙澎为敌,自断财路。
袁绍去世后,孙澎与两位袁氏公子重新修订了港口协定,除取消禁止孙澎在辽东开港的条款外,其余内容基本沿袭了袁绍时期的约定。
随着孙澎海上贸易的扩张,公孙度主动寻求商业合作,所提供的正是孙澎急需的战马。面对这样的交易条件,孙澎自然难以拒绝。辽东常年苦寒缺粮,而拥有南洋粮源的孙澎最不缺的就是粮食,双方很快达成协议。
公孙度展现惊人魄力,直接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沓氏县(今大连地区)及其八千百姓划归孙澎,作为专属贸易港口。与曹操、袁氏形成鲜明对比,公孙老板的豪爽作风令人赞叹。这位三国苟圣的战略眼光确实独到——获得稳定粮源后,他完全有能力横扫高丽,将辽东经营成公孙氏 ** 王国。
虽然公孙度将战马定价为近十年最高,但孙澎依然照单全收。看着源源不断的南方粮船,公孙度喜不自胜;而孙澎凭借这批战马加上此前缴获的曹军战马,麾下骑兵规模迅速扩充,竟成为其优势兵种。
就在孙权、辛评离开后不久,曹操送来了所谓的神秘礼物。这次既非张绣之嫂邹氏,也非何进儿媳尹氏,而是已故太医令张奉的遗孀——何夫人。
东汉末年,太医令张奉作为权宦张让的养子,借势攀附皇亲,娶了何皇后之妹。随着十常侍覆灭,张奉下落成谜,其妻何氏却意外落入曹操之手。
这段隐秘往事令人称奇——太医令竟能攀上天子姻亲?更令人意外的是,当孙澎见到这位何夫人时,不禁遥想当年何皇后风姿。尤其发现她比貂蝉还年轻时,更是感叹曹操深谙其心。
此后孙澎全然不顾养生计划,频频向张仲景求取滋补药方,沉迷温柔乡难以自拔。这段 ** 韵事为建安七年深秋添了别样色彩。
与此同时,曹操正大力推行人口迁徙政策,强令汝南等地百姓迁往关中。更欲说汉献帝迁都洛阳,却遭年轻天子激烈反对。刘协直言宁居许昌也不愿重蹈长安噩梦,这场君臣博弈就此陷入僵局。
(
孙澎察觉到曹操的真实意图,或许并非无计可施,而是有意将天子留在许昌,自己则谋划迁往洛阳发展。
孙澎及其幕僚团队推测,若曹操执意困守中原,局势只会逐渐恶化。
最早提出战略转移构想的,并非诸葛亮、庞统、周瑜或鲁肃,而是平日存在感较低的诸葛瑾。
诸葛瑾提出设想:倘若曹操能将兖州、豫州乃至徐州百姓迁往关中,虽暂时放弃中原,却可获得富庶的关中地区,彻底扭转战略困境。
关中四面环山,易守难攻,足以供养数百万人口。
若曹操果断舍弃现有疆域,将人口迁往关中,其处境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原先三面受敌——北有袁绍,南临孙澎,东海岸线更在孙澎掌控之下——兵力调动处处受限。
但若退守关中,待袁氏与孙氏瓜分中原后,便可坐观孙澎与袁氏相争。待两败俱伤之际,再出关坐收渔利。
占据关中后,曹操更有机会平定西凉,甚至攻取汉中张鲁与益州刘璋。届时西北西南连成一片,反而能对孙澎形成战略包围。更关键的是,这些皆为内陆地区,无惧孙澎海军袭扰。
事实上,孙澎比曹操更早洞察到战略转移的重要性,因此曹操刚开始行动,孙澎便立即识破其意图。
然而汉人乡土情结深厚,并非所有人都愿随曹操前往关中重新开始。
曹操以许昌宝券债务为筹码,宣称今年无力偿还,但承诺以明年税收抵债。
凭借强势姿态,欠债的反成主导者。
曹操宣布:优先偿还随迁关中者的债务。
令人意外的是,确实有不少世家选择分支出部分族人,前往洛阳建立分支家族。
众多豪门望族在地方上势力深厚,诸如颍川荀氏、汝南陈氏、山阳李氏等世家大族根基稳固,这些家族产业庞大,又怎会轻易舍弃家业追随曹操迁徙?
正因如此,虽然曹操一心想将三州百姓迁往关中,但实际能带走的仅限于少数平民与流离失所之人。
孙澎见此情形,也不愿过分相逼。
曹操若能主动退让,对孙澎而言自然有利无害。
迁出部分人口充实关中,反倒能缓解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
当然,这些只是孙澎的推测——或许曹操意在双管齐下,既经营关中退路,又不愿放弃中原三州也未可知。
但对孙澎来说这些都无足轻重,他自有发展方略。只要能维持当前发展势头便已足够,毕竟人心向背自古皆然——百姓终会涌向能给予更好生活的地方。
柏林墙倒塌后东德民众涌向西德,美墨边境筑起高墙也拦不住北上人群,皆是明证。
假以时日,待孙澎治下民生富足,各地百姓自会主动来投。
不过另有消息引起孙澎注意:曹操返回许昌后竟查抄了司马懿全族产业!
不仅司马懿在许昌的府邸,连温县祖宅也遭查没。
这笔抄家所得被曹操用来安抚受宝券之害的世家,虽每家仅得象征性补偿,却表明了曹操的还款诚意。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虽没收司马家财产,却未伤及族人。
司马氏就此退出曹操集团,离开许昌后不知所踪。
相比之下,琅琊港的发展态势与曹操领地的整体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琅琊港的商运繁荣依旧,糜竺与糜芳兄弟未见丝毫影响,其吞吐量稳居北方诸港之首。就连曹操也按捺不住,亲赴琅琊投资,想跟着孙澎分一杯羹——这买卖不丢人。
黄忠统领的舰队巡逻于琅琊至渤海湾水域。随着沓氏新港开埠,整个渤海湾已形成完整的海上商路。孙澎的船队沿着黄县、土垠、沓氏三地航行,构成稳定的贸易三角。
夷州方面,在孙澎全力支持下,蒋钦开辟了夷州-泉州-余姚的黄金航线。经过持续移民开发,夷州南北两港渐具规模。
十一月初,吴县的孙澎接到一则耐人寻味的消息:司马氏举族南迁,前来投奔!
司马家全族来投?常人听闻此讯,怕是要喜不自胜。但孙澎却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当年孙权与自己决裂北投袁熙,何其相似?
对司马懿,孙澎始终保持着最高警惕。依照曹操的性格,虽在许昌宝券一事上被孙澎所算,但身为发起人的司马懿让曹操栽了大跟头。既然无法报复孙澎,曹操必然要拿司马家开刀。
以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的作风,既已对司马家动手,岂会留有余地?更何况举族南迁若未经曹操默许,孙澎断然不信。
因此当司马氏抵达吴县后,孙澎并未接见,只命人暂且安置。论年龄,孙澎比司马懿更为年轻。纵使司马懿想龟缩隐忍,也未必能耗得过孙澎。何况孙澎早有防范,即便将来司马懿主动投效,也绝不会授予重权,以防其野心滋生。
孙澎对司马家疑心重重,认为他们极可能是曹操安插的眼线——毕竟以往得罪曹操的人,哪个能安然脱身?
司马懿递来的投诚信,孙澎根本懒得搭理。举家来投又如何?这般蹊跷的人物,他决定先晾在一旁。
另一边,孙权返回幽州时,袁家三兄弟的内斗已趋于激烈。起初是袁尚指责袁谭、袁熙违背父亲遗命,随后袁谭和袁熙反咬一口,称袁尚篡改袁绍遗嘱。袁熙更是煽风 ** ,嘴上喊着“长幼有序”“立长不立幼”,实则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
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确:若袁尚肯将位置让给袁谭,他袁熙也愿意俯首称臣。
袁尚气得发笑:真要有这般“忠心”,何必等他松口?直接投靠袁谭不就得了!
到了十一月,袁尚忍无可忍,在审配、逢纪的怂恿下,率兵两万直指袁谭。
袁谭对此嗤之以鼻——就凭这蠢弟弟,也配在他面前放肆?论实力,他袁谭才是三兄弟中最强的!
袁谭与袁熙迅速结盟,袁熙自幽州派兵南下。粮草辎重先行抵达涿郡,但他很有分寸地避开了涿县——毕竟此地盘踞着汉末顶级世家涿县卢氏。当年袁绍与公孙瓒相争时,都不敢在此造次,足见卢氏家族的威势。
后来曹丕称帝,拆分涿郡另设范阳郡,这便是范阳卢氏的起源。
孙权回到幽州后,袁熙任命他为幽州别部司马,加封奋武将军,统领幽州军南下。张南、焦触皆归其调遣。
对此安排,张南、焦触并无异议。孙权过去两年的表现已令他们折服,跟着他作战,二人心中更有底气。至于袁尚麾下,如今已无值得忌惮的对手——河北四庭柱死的死、散的散,仅剩一个苏由。
袁谭帐下尚有汪昭、岑璧、彭安等将领,袁尚则已遣苏由讨伐袁谭。面对袁熙的进攻,袁尚最后从宗族中挑选了袁绍庶子袁方出任冀州北线主帅。
这个毫无根基的袁家庶子能有何作为?
唯独孙澎听闻袁方之名时心头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