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整整七天!我终于从那个阴冷潮湿、散发着霉味和绝望气息的廷尉狱里走了出来。外面的风呼呼吹着,刮在脸上还是冷飕飕的,可我这心里头,却跟揣了个小暖炉似的,热烘烘的,甚至比进去之前还要滚烫!
一回到我那虽然破旧但无比亲切的小地盘,我立刻摸出那张藏着惊天秘密的小纸条,小心翼翼地凑到烛火边上。火苗舔舐着纸角,它先是卷曲,然后变黑,最后化作一缕有点呛人的青烟,袅袅升起——哎呀,这不正应了那句“黑石如铁,燃之冒烟”的预言嘛!
不过这次,我要点的可不是一张小小的纸条啦。我要点的,是沉睡在地底下不知道多少年、能烧红半边天的“地火”!那缕烟带着一股子从来没闻过的、刺鼻的硫磺味儿,直冲脑门,辣得我鼻子发酸,但也同时把我心里那点不甘和野心,彻底给点燃了,烧成了燎原大火!
“素娥姐。”我头也没回,轻轻叫了一声。
“在呢。”程素娥的声音立刻在我身后响起,轻飘飘的,她人好像一直就站在那儿,像一道贴着地面走的影子,安静得连衣角摩擦声都听不见。
“传我的密令下去,”我压低声音,“让咱们散布在各地的暗桩,想办法,秘密收购所有长得像黑石头、能烧的‘焰石’。记住咯,千万要悄悄的,别惊动官府那帮大爷,只在民间搜罗,有多少,咱们要多少!”
“明白。”她应道,稍微停顿了一下,声音里带上一丝为难,“只是……府库里的钱帛,恐怕不太够……”
“不够就用我私人的体己钱去抵!”我斩钉截铁,“告诉他们,这是关系到咱们察远方署还能不能活下去的头等大事!”
她不再多问,默默行了个礼,身影一晃,又融进了旁边的阴影里,连脚步声都听不见,只有空气好像微微振动了一下。
唉,光靠花钱买肯定不行,我还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样本和证据。
第二天一大早,霜都还没化呢,我就踩着湿漉漉、滑溜溜的青石板路,直奔匠作府那个堆放废料的地方。
冷风跟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手指头冻得都快没知觉了。靴子底踩在那些碎矿渣上,发出沙沙的响声。那地方的管事看见我一个大姑娘家,居然跑来对这堆黑乎乎、脏兮兮的矿渣感兴趣,眼神里的鄙夷都快溢出来了,嘴角抽动着想嘲笑我,但估计是碍于我好歹是个官署主事,还是李斯大人的门生(这个名头有时候真好用),只能捏着鼻子,不情不愿地放我进去了。
我在那座堆得跟小山似的废渣里头,撅着屁股翻了整整一个时辰!
手套早就磨破了,手心被尖锐的石棱划了好几道口子,火辣辣地疼,血腥味混着浓重的铁锈味一个劲儿往鼻子里钻,那感觉真是一言难尽。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找到了几块跟苏禾信里描述得特别像的铁矿渣!它们黑黢黢的,特别沉,敲开断口的地方,还泛着一种冷冰冰的金属光泽,像把晚上的星河给冻住了一样,摸上去又凉又硬。
回到我的察远方署,我把所有搜集来的宝贝——从民间收来的煤块,还有从匠作府捡来的矿渣——全都堆在了院子中间。
煤块乌漆嘛黑的,沉甸甸像墨块,表面布满细密的裂纹,敲起来声音闷闷的;矿渣呢,质地比较疏松,边缘特别锋利,互相摩擦一下就能掉下好多灰黑色的粉末,沾在手上,哎呀,洗半天都洗不掉,烦死了。
然后,我就把我那群宝贝“疯子们”全叫来了。
他们可是我费老大劲从大秦各个角落搜罗来的奇人:有被贬官、袍子上还沾着炼丹硫磺味的方法;有混得不咋地、指甲缝里永远有铜绿的工匠;有走南闯北、腰间皮囊鼓鼓囊囊装着各种奇怪香料的商人;还有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倒霉、现在说话总忍不住回头看看背后有没有耳朵的士子……
在那些“正常人”眼里,他们可能就是一群废物点心。但在我这儿,他们个个都是拼凑出世界真相的活宝典!是无价之宝!
“大家都过来看看,”我指着地上那堆其貌不扬的石头,声音在带着寒气的晨雾里显得特别清晰,“分分组,好好辨认一下,把你们知道的、见过的、听说过的,关于这些东西的事儿,全都说出来!”
人群“嗡”地一下就散开了,围着我那堆石头宝贝,议论纷纷,那热闹劲儿,活像一群发现了超大花蜜源的蜜蜂!
一个曾经在蜀中挖过矿的老爷爷,拿起一块煤掂了掂,又用指甲抠了抠表面,那双本来有点浑浊的眼睛顿时冒出了精光:“主事大人!这东西,我们矿上管它叫‘火石’!看着不起眼,可要是点着了,能足足烧上三天三夜都不灭!比咱们用的最好的木炭还耐烧!点火的时候噼里啪啦响,火苗是蓝中带黄的颜色,热乎劲儿能把人脸皮都给烤焦喽!”
另一边,一个曾经在北边守过长城的退伍百将,抚摸着一块矿渣,脸色变得特别严肃:“我见过这玩意儿。长城外面,那些胡人管它叫‘地心火泪’,他们能用这个烧出特别特别硬的陶器。北边冬天那个冷啊,冻掉下巴,他们就靠烧这个取暖——晚上围着火炉坐一圈,火光映在脸上,红彤彤的,像活人身体里流动的血……”
一个个证词,就像一根根五彩的丝线,在我脑子里飞快地穿梭,眼瞅着就要织成一张巨大无比、闪闪发光的信息网!
我立马让人拿来笔墨和竹简,把这些来自天南海北、带着不同口音的证词,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汇编成册。我还亲自给这本注定要惊世骇俗的小册子起了个名字,叫做——《山川藏宝录·初篇》。
为了让它看起来更唬人……啊不是,是更具权威性和历史厚重感,我亲自提笔,在封面写上“先秦地官遗册”六个大字,笔墨用得足足的,力透竹背,让人一看就觉得这玩意儿来历不凡,不敢轻视。
搞定文字部分,我又铺开了一张新画的地图。
羊皮地图在案几上摊开,边角都有点翘起来了,上面的墨线勾勒出蜿蜒的山脉和河流。
我把苏禾信里提到的矿脉位置,跟刚才记录下来的那些证词互相印证,拿着朱砂笔,小心翼翼地在图上标出一个又一个点。虽然线条还有点模糊,范围也不太确定,但这张“西域矿脉分布图”可是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啊!
每一笔朱砂点下去,我心里都咯噔一下,感觉像在下一盘超级大的棋,而这每一步,都可能影响未来的命运走向。
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现在就差一阵能把火吹旺的“东风”。没想到啊没想到,这阵风来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快,而且势头那叫一个猛!
第三天,那个眼高于顶的公输衍终于坐不住了。
这位掌管着大秦所有顶级工艺的少府大人,拿着一道明黄色的诏令,气势汹汹地就来了:“陛下有令!命察远方署主事姜离,即刻前往匠作府,呈交你署内所藏的所有机关图纸样本,不得延误!”
他带着甲士,威风凛凛地站在我署衙大门外,倒是没直接闯进来。
那张脸上啊,混合着机油、傲慢还有对我们这儿毫不掩饰的敌意,表情那叫一个丰富。
“姜离!”他嗓门大得像打雷,“奉陛下旨意,查验你们藏起来的机关秘图!我倒要亲眼瞧瞧,你这小小的、破破烂烂的察远方署,到底有什么通天本事,能压过我们正经的匠作府一头!”
他八成是以为我偷偷藏了什么了不得的设计图,想来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直接把功劳抢走。
我心里冷笑一声,面上却一点不显,甚至还挤出了一丝特别真诚(自以为)的笑容,侧身让开一条路:“公输大人您来得可太是时候了!我正有一桩天大的富贵,想跟您分享一下呢。快请进,快请进。”
我特别坦然地把他请进正堂,然后让人捧出来的,根本不是什么图纸,而是我们刚编好的那本《山川藏宝录》,以及堂屋中间那堆黑不溜秋、毫不起眼的石头样本。
公输衍的脸瞬间就垮了下来,黑得像锅底,他感觉自己被当成猴子耍了。
“这就是你说的……‘天大富贵’?”他气得一脚踢在旁边一块煤块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简直是怒极反笑,“姜离!你胆子不小啊!竟敢拿这些路边随手都能捡到的破石头来糊弄本官?这些东西也配叫‘宝’?”
我手下那帮人一听,个个气得脸红脖子粗,眼看就要发作。我赶紧抬手制止了他们。
我走到公输衍面前,把声音压得极低,确保只有我们俩能听见:“公输大人,您仔细想想,一百多年前,咱们现在离不开的铁,在老祖宗眼里,不也就是一块没什么用的‘荒石’吗?”
他的笑声像被人掐住了脖子,戛然而止。
我紧紧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顿,继续说道:“如果,您现在愿意带着匠作府最精锐的五百名工匠,去西域,去我这舆图上标注的任何一个地方,扎扎实实地挖上三年。那么您猜猜,三年后,您会变成什么?”
他没有回答,但眼神已经彻底变了,从刚才的愤怒不屑,变成了惊疑不定,还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贪婪?
我微微一笑,抛出了最后一个、足以让他心跳加速的重磅炸弹:“您将会成为大秦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铁盐专使。陛下一定会为您专门设立这个官职。到时候,您的权柄和地位,绝对远在您现在这个少府之上!”
公输衍的脸色,哟呵,那可精彩了!瞬间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跟开了染坊似的。
他死死地瞪着我,那眼神,像是要把我从里到外看个通透。
过了好久好久,他才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几个字:“你……给我等着!” 说完,他再没看那些石头一眼,袖子一甩,转身就走。不过嘛,那脚步可不像他来的时候那么坚定有力了,反而有点……虚浮?
那天晚上之后,我独自坐在灯下,看着窗外的星星河发呆。
到了第五天清晨,屋檐下的风铃叮当作响,李斯老师居然一个人冒着零星小雪来了,手里紧紧攥着一卷带着朱红批语的竹简。
“丫头啊,”他语气特别复杂,听起来像是无奈,又像是佩服,眼神里还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你又赢了。陛下已经看过了你的《山川藏宝录》,亲自批了字:‘地下埋藏的财富,比地上收的赋税要多十倍不止。命令察远方署,以后每个月都要上报,看山里又出了什么新宝贝。’”
我接过竹简,双手都有点抖。展开一看,那一行鲜红夺目的朱批,笔锋就像宝剑出鞘,犀利无比,力透竹背!
落款处,是那个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嬴”字。
更让我心脏砰砰狂跳的是,李斯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口头消息:嬴政已经下了密诏,命令驻扎在上郡的蒙恬大将军,就在河套地区,尝试建造使用“燃煤”的灶台,专门用来熔炼我送过去的那种铁矿渣,铸造新的农具犁头!
我握着竹简的手,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起来。
这可不是一次性的奖赏,这是持续性的、制度性的职能授权啊!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这个之前被人嘲笑是“妖怪衙门”的察远方署,终于从一个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变成了大秦帝国一个正式的、不可或缺的、拥有持续探索权和话语权的正经部门了!
我的那群“疯子”伙伴们,也终于有了能安身立命、光明正大搞研究的地方了!
拿到了陛下这把“尚方宝剑”,我才算是真正握住了能和那些老古董们硬刚的刀柄。
于是当天晚上,我就让阿芜赶紧去筹备一个“观宝会”,邀请农、工、商三界的代表都来看看,亲眼见识一下“地火”的力量到底有多神奇。
观宝会那天,我的小破衙门差点被闻讯赶来的老百姓给挤爆了!
里三层外三层,人声鼎沸,汗味儿、尘土味儿、还有小孩子的哭闹声混在一起,那场面,真是相当“火爆”。
我当着所有人的面,让人架起了炉子。
第一把火,点燃的就是那黑乎乎的“焰石”(煤块)。
火焰“轰”地一下窜起来老高,橘红色夹着幽蓝色,热浪“呼”地扑面而来,烤得站在前面的人脸颊发烫,纷纷后退。
煤块燃烧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像是在替沉默的大地诉说着什么秘密。
围观的群众发出阵阵惊呼,有几个胆子小的小孩子,吓得直往大人身后缩。
第二把火,就用这烧得正旺的焰石,来熔炼我从匠作府捡回来的那些铁矿渣。
炉子里的铁块在高温下渐渐变软、发红,发出刺眼的光芒,看上去就像一小块被熔化了的太阳,看得人目瞪口呆。
当那通红的、冒着热气的铁水,咕嘟咕嘟地从炉口流出来,乖乖地流进事先准备好的模具里时,旁边围观的那几位老工匠眼睛都直了!呼吸变得又粗又重,额头上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当一位须发皆白、一看就经验丰富的老铁匠,用那双布满老茧、微微颤抖的手,从冷却的模具里,小心翼翼地捧出那个崭新的、虽然小巧但看起来无比结实坚固的小犁头时,全场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老铁匠用指尖反复摩挲着那冰凉光滑、带着金属特有重量感的铁犁头,感受着它与以往任何材料都不同的质感。
看着看着,他浑浊的老眼里,突然涌出了泪水,“啪嗒”一声,清晰的泪珠正好砸在了那新犁头上。他哽咽着,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声音带着哭腔喊道:“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啊!有了这样的好东西,一头牛起码能多耕十亩地都不止啊!这是救命的利器啊!”
他这一跪,他这一哭,比我说一千句一万句都有用!
三天之后,咸阳城的大街小巷,连小孩子们都在传唱一首新的童谣:“姜娘子,办法多,不用锄头用石头,教得石头吐火炉,变出铁犁耕田禾!”
那个一直跟我们作对的祝商,还有他拉拢的那帮宗室老古董,这次彻底成了咸阳城最大的笑话!
当天晚上,我把最后一块煤矿样本,亲手封存进一个陶罐里,贴上封条,还在旁边附上了一句话:“此物将烧尽旧世,亦将铸就新生。”我抬起头,望着夜空中那些闪烁的星星,恍惚之间,好像看到了未来的景象——钢铁铸成的轨道贯穿茫茫戈壁,璀璨的电光照亮了古老的长安城夜空……那该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主事,”程素娥姐姐的声音在我身后轻轻响起,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期待,“咱们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走了?”
我收回飘远的思绪,转过头,对她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接下来啊,该让那片望不到边的大海,也开口‘说话’了。想办法告诉苏禾,让她准备好笔墨,我们要开始编写一本新的宝典,就叫《咸水熬金记》。这一次,咱们要把大秦最不缺的海水里的盐,变成叮当作响、实实在在的银子!”
然而,当我回到正堂,目光再次落在那卷被恭敬供奉起来的朱批竹简上时,刚才那股沸腾的热血,慢慢冷静了下来。
这份功劳来得实在太快、太猛了,猛到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论功行赏范围。
树长得太高太突出,可是很容易被大风盯上吹断的。
李斯老师临走之前,看似随口说了一句:“丫头,记住,在朝堂上混,最可怕的不是那些指着鼻子骂你的声音,而是死一样的沉默。”
他说得对极了。
像祝商那种人,跳着脚骂我们,动静搞得很大,但其实就像夏天的雷阵雨,看着吓人,下完也就完了。
真正让我后脖子发凉的,是那些曾经的对手,比如公输衍,还有在这次风波里从头到尾一声不吭的实权派大佬们,他们的府邸现在安静得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一点水花都看不见。
这太不正常了。
这种异常的沉默背后,肯定在憋着更狠、更致命的坏招儿。
他们下次再出手,肯定不会再用什么“妖言惑众”这种小儿科的罪名了。下一次,绝对是瞅准我们的要害,准备一击毙命的雷霆手段!
所以我不能飘,更不能急。
现在这个风头火势上,我要是急着推行什么新政策,那简直就是自己把刀把子递到敌人手里,给他们提供攻击我的新弹药。
我得等。
等这份天大的功劳带来的热度慢慢降下去;也等那些藏在暗处、吐着信子的毒蛇,因为我的按兵不动而自己先焦躁起来,忍不住从洞里探出头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