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屋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红木案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老茶末的余香还萦绕在空气中,陶壶里的水正冒着细泡,沈墨心将“护真印”平放在案上,旁边摊开着沈家老宅的线装笔记与江父的技术草图,三张纸的边缘都微微卷起,像是在无声诉说着两代人的羁绊。
江寻坐在电脑前,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出轻快的节奏——他正在用3d建模软件还原江父笔记里的“墨色分析装置”,屏幕上的虚拟模型已经有了雏形:一个巴掌大的金属盒,侧面留着放画纸的卡槽,顶部嵌着微型光谱仪,“按你父亲笔记里的‘墨印藏码’,这个装置需要先识别‘护真印’的纹路,再分析墨色成分,对吧?”
沈墨心拿起放大镜,对准“护真印”的印面,晨光下,印面上细微的刻痕清晰可见:“你看,印面的‘墨’字有七个转折,每个转折处都有一道极细的‘暗纹’——我之前以为是刻章时的瑕疵,现在对照我父亲的笔记才发现,这是‘七步密码’的钥匙。”她指着笔记里的朱砂批注,“‘转对应色,纹对应年’,意思是每个转折对应的墨色浓度,每个暗纹对应的是纸张年份,两者结合就是鉴真密码的第一部分。”
江寻立刻将虚拟模型暂停,凑到案前,用手机拍下印面的暗纹:“我把这些暗纹扫描进电脑,用图像识别软件提取参数——你说的‘墨色浓度对应转折’,是不是和傅抱石《秋林图》里的墨色层次有关?”他调出之前做的《秋林图》墨色分析图,“画里秋树的墨色刚好有七个层次,从淡青到深黑,和印面的七个转折一一对应!”
沈墨心的眼睛瞬间亮了,她拿起笔记翻到“秋林藏迹”那一页,父亲用红笔圈出的“秋”字竖钩,长度刚好和“护真印”最长的一道暗纹吻合:“没错!我父亲说‘秋林为钥,墨印为锁’,《秋林图》的墨色层次是‘钥齿’,‘护真印’的暗纹是‘锁芯’,只有两者对上,才能解开鉴真密码!”
两人凑在电脑前,沈墨心报出印面暗纹的细节:“第一个转折的暗纹是‘直线’,对应淡青墨,纸张年份应该是1943年,傅抱石金刚坡时期的纸;第二个转折是‘曲线’,对应浅灰墨,年份1945年……”江寻则在软件里逐一输入参数,屏幕上的“墨色分析装置”模型开始闪烁绿光,当第七个参数输入完成时,模型顶部的光谱仪突然亮起虚拟的红光,扫描过虚拟的“护真印”后,弹出一行文字:“鉴真密码第一阶段解锁:1943-1950抱石真迹,墨色浓度差≥0.3,纸张纤维含黄山松成分。”
“成了!”江寻兴奋地拍了下桌子,惊醒了沙发上熟睡的江晓。小姑娘揉着眼睛坐起来,看到案上的印石和电脑屏幕,好奇地凑过来:“哥,沈姐姐,你们在做什么呀?这个小盒子好有意思。”
“这是能辨真假画的‘神器’。”沈墨心笑着摸了摸江晓的头,拿起“护真印”给她看,“以后有了它,就能像你沈爷爷那样,一眼看出假画了。”
江晓眼睛亮晶晶的,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我昨天在警局做笔录时,看到警察叔叔的资料里有‘林风’的照片,他耳朵后面有颗痣,和我之前在学校门口看到的跟踪我的人好像!”
江寻和沈墨心对视一眼,立刻拿出电脑里的“林风”资料——技术科凌晨传来的初步调查显示,“林风”的真名叫“李茂”,1998年走私案后改头换面,现在在沪市开了一家古董店,名叫“茂林阁”,就在愚园路附近,离沈家老宅不远。“他敢在老宅附近开店,肯定是想盯着我们的动静。”江寻调出“茂林阁”的位置地图,“我们可以以‘鉴定古画’的名义去店里,探探他的底,顺便看看能不能找到另外两个假身份的线索。”
沈墨心点头,将“护真印”小心地放进锦盒:“我父亲的笔记里提到,‘林风’当年擅长仿造傅抱石的题跋,我们可以带一幅高仿的《秋林图》题跋去,看看他会不会露出破绽。”她看向江寻,“你的‘墨色分析装置’,能不能先做个简易版?比如用手机App结合光谱仪,方便我们在店里检测。”
“没问题!”江寻立刻打开手机开发软件,“我把核心算法压缩成App,再连接便携光谱仪,十分钟就能搞定——到时候只要用手机扫一下题跋的墨色,就能知道是不是李茂仿的。”
就在这时,安全屋的门被敲响,陆明轩拿着一个文件袋走进来,脸上带着难得的笑意:“技术科查到李茂的古董店有问题,他最近一直在和一个境外号码联系,对方的Ip地址指向东南亚的文物走私团伙,应该就是陆振海说的‘更大的鱼’的线索。”他把文件袋里的照片递给两人,“这是李茂店里的监控截图,他店里挂着一幅傅抱石的《松崖图》,题跋的风格和1998年走私案里的仿品一模一样,肯定是他仿的。”
沈墨心拿起照片,用放大镜仔细看题跋的笔触:“你看这里,‘松’字的竖钩太直,没有傅抱石特有的‘颤笔’,是李茂仿品的典型特征。”她抬头看向江寻,“我们的简易版‘墨色分析装置’,刚好能检测出这题跋的墨色是现代碳墨,不是1940年代的松烟墨。”
江寻举起手机,晃了晃屏幕上刚完成的App:“已经弄好了,叫‘墨鉴’,你看,只要扫描墨色,就能显示成分、年份和相似度——刚才测试了一下‘护真印’的墨色,显示是1920年代的朱砂松烟墨,和你父亲的笔记完全对得上。”
沈墨心接过手机,点开“墨鉴”App,对着“护真印”扫描——屏幕上立刻弹出数据:“墨色成分:朱砂30%、松烟70%、陈年米酒5%;年份:1925年(±2年);相似度:100%(沈家‘护真印’原墨)。”她笑着把手机还给江寻:“以后,这就是我们鉴真同盟的第一个‘武器’了。”
陆明轩看着两人默契的样子,拿出一张搜查令:“我已经申请了对‘茂林阁’的搜查令,明天一早我们就过去——这次不仅要抓李茂,还要找到他和境外走私团伙的联系证据,顺藤摸瓜找出另外两个假身份的人。”
江晓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昨天在警局画的“跟踪者”素描:“我把耳朵后面有痣的人画下来了,到时候可以对照一下是不是李茂。”她把素描递给沈墨心,“沈姐姐,明天我能跟你们一起去吗?我想帮你们找出坏人,保护哥哥。”
沈墨心揉了揉江晓的头发,看向江寻,两人相视一笑。江寻摸了摸妹妹的头:“好,但你要跟在警察叔叔后面,不能乱跑,知道吗?”
夕阳西下时,安全屋的红木案上,“墨色分析装置”的简易版已经完成——江寻用3d打印做了个小巧的外壳,嵌上手机支架和便携光谱仪,沈墨心则在外壳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护真印”纹样,算是给这个“同盟信物”做了标记。江寻将“鉴真密码”的初步数据输入App,沈墨心则整理好父亲的笔记和《秋林图》的资料,两人一起将这些东西放进一个旧皮箱里——这是江父当年用过的皮箱,上面还留着“星图”的旧标记。
“明天,就是我们鉴真同盟的第一战。”沈墨心关上皮箱,看着江寻,眼神坚定。
江寻点头,将“墨鉴”App设为手机桌面,屏幕上的“护真印”纹样在夕阳下泛着微光:“以后,传统鉴真的‘眼’,加上技术鉴真的‘脑’,我们一起守护真画,揭穿假画,完成父辈没完成的事。”
陆明轩站在窗边,看着外面渐渐亮起的街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场跨越两代人的鉴真之战,终于在这两个年轻人身上,找到了继续下去的希望。
夜色渐浓,安全屋的灯一直亮着。江寻在电脑上完善“墨色分析装置”的模型,沈墨心在整理第二天要带的鉴定工具,江晓则在旁边帮忙贴标签。屋内没有了之前的争执,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键盘的敲击声,还有偶尔传来的笑声,温暖而坚定。
第一卷的“被迫组队”落下帷幕,“鉴真同盟”正式启程。属于沈墨心和江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愚园路的古董店、境外的走私团伙、未解开的鉴真密码、父辈的未解遗憾,还有更多的挑战与真相,在等待着他们。但此刻,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并肩同行的战友,用传统与技术的融合,守护着鉴藏圈的真与诚,也守护着两代人的信念与传承。
窗外的沪市灯火璀璨,安全屋的灯光像一颗温暖的星,照亮了属于他们的“鉴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