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7日,清晨。
天光尚未大亮,城市还沉浸在朦胧的睡意中,但无数个窗户,已经透出温暖的灯光。
这一天,是无数高三学子与家庭翘首以盼、又隐隐带着一丝紧张的日子——高考,终于降临。
为了这一天,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挑灯夜战的深夜,揉碎了多少张演算的草稿,承受了多少次成绩起伏的焦虑。
它像一个巨大的、沉默的闸门,终于在今日开启,决定着千万条青春溪流的去向。
无论准备得如何充分,当它真正来临时,那份沉甸甸的分量,依旧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书香雅苑,方家。
厨房的灯光最早亮起。
方圆系着围裙,神色是前所未有的专注。
锅铲翻飞,煎锅里滋滋作响的是精心挑选的荷包蛋和培根;
旁边的蒸笼冒着氤氲热气,里面是皮薄馅大的鲜肉蒸饺和奶香小馒头。
灶上的砂锅里,熬得浓稠喷香的小米粥,正咕嘟着泡泡。
这是高考的早餐,是“弹药”,更是方圆作为父亲,深沉爱意的无声表达——必须营养、好消化、讨个好彩头!
童文洁挺着圆滚滚的孕肚,坚持早早坐在餐桌旁。
她脸色有些浮肿,眼底带着睡眠不足的痕迹,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凡凡,磊儿,快!洗脸刷牙,然后趁热吃!多吃点!”
她一边招呼着,一边忍不住,又想去厨房看看方圆需不需要帮忙,结果被方圆坚决地按回了椅子上:“我的姑奶奶,您就安生坐着吧!今天您最大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照顾好!”
方一凡和林磊儿洗漱完毕,穿着清爽的t恤坐下。
看着眼前丰盛的早餐,闻着熟悉的家的味道,两人相视一笑。
方一凡拿起筷子,夹了一个蒸饺放到童文洁碗里:“妈,您也吃,别光盯着我们。”
林磊儿也乖巧地给童文洁盛了一碗粥:“小姨,您多喝点粥,养胃。”
一家四口围坐,在略显紧张却又格外温馨的氛围中,享用着这顿意义非凡的早餐。
晨光透过窗户洒进来。
照亮了童文洁满足又充满期许的脸庞,也照亮了方一凡眼中那份重活一世、守护住这份圆满的庆幸与决心。
另外一边,乔家。
相比方家的温馨,乔家的厨房气氛,则多了几分“指挥若定”的紧张感。
宋倩同样挺着孕肚,但她没有像童文洁那样安坐,而是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站在厨房门口,目光如炬地盯着里面的乔卫东。
“乔卫东!鸡蛋!鸡蛋别煎老了!英子喜欢吃嫩的!”
“哎哎,知道知道!”
“火太大了!调小点!那个粥!粥要搅一搅,别糊底了!”
“搅着呢,搅着呢!”
乔卫东手忙脚乱,额头上都沁出了细汗,但在宋倩的“监督”下,动作却异常认真。
自从复婚,经历了风风雨雨,两人都格外珍惜这失而复得的家庭温暖。
乔卫东更是把对妻女的愧疚,化作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今天,为女儿做早餐。
是他能想到的、为高考女儿加油的最直接方式。
乔英子靠在厨房门框上,看着父母一个“监工”一个“操作员”的互动,忍不住偷笑,心里暖暖的。
她走过去,轻轻环住宋倩的腰,把脸贴在妈妈隆起的腹部:“妈,您别太操心啦,我爸能做好的。您快去坐着歇会儿。”
被女儿抱着,宋倩这才放松了紧绷的神情,拍拍女儿的手:“妈不累,看着你爸弄,妈才放心。快去坐好,一会儿就开饭!”
很快餐桌上,摆放着乔卫东“精心炮制”的成果:小米粥,荷包蛋、清炒时蔬、和热腾腾的面饼,虽不及方圆的花样繁多,却也诚意满满。
季杨杨家。
季杨杨家的餐桌上,气氛相对安静简洁。
刘静和季胜利,昨晚刚从香港风尘仆仆地赶回来,脸上还带着一丝旅途的疲惫,但更多的是满足和对儿子的关切。早
餐是刘静准备的:几片全麦面包在面包机里烤得金黄酥脆,一碗煎蛋,以及温热的牛奶。
简单、清爽,符合季杨杨一贯的喜好,也便于快速补充能量。
季胜利看着儿子沉默却专注地吃着早餐,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有骄傲,有期许,也有一丝弥补过往缺席的愧疚。
他清了清嗓子,难得地没有长篇大论,只是拍了拍季杨杨的肩膀:“杨杨,放松心态,正常发挥就好。爸妈相信你。”
刘静也温柔地笑着,将夹着煎蛋的面包递给儿子面前:“快吃吧,杨杨!”
季杨杨“嗯”了一声,端起牛奶喝了一大口,然后开始吃面包,眼神里是沉淀下来的坚定。
书香雅苑,黄芷陶家。
此时,黄芷陶家的厨房里,弥漫着最浓郁的家的味道和幸福的泪水。
陶子的父母——常年在海外从事无国界医生工作的黄文新和陶悦——终于回来了!
为了女儿人生中这重要的一刻,他们克服万难,申请到了宝贵的假期。
此刻,陶悦正小心翼翼地将一碗刚煮好的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
皮薄馅大,白白胖胖,是陶子从小最爱吃的三鲜馅。
“陶儿,快尝尝!妈妈好久没给你包饺子了!”
陶悦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眼睛红红的。
黄芷陶看着眼前这熟悉的、心心念念的饺子,再看看风尘仆仆却满眼慈爱的父母,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
她扑过去紧紧抱住妈妈,声音带着浓浓的鼻音:“妈!爸!谢谢你们回来!我好想你们!”
黄文新走过来,宽厚的大手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声音也有些沙哑:“傻孩子,这么重要的日子,爸爸妈妈怎么能缺席?”
“快坐下,趁热吃,吃了饺子,一定‘高中’!”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陶子吃着久违的、妈妈亲手包的饺子,千言万语都化在了这熟悉的美味里。
家的温暖和父母无条件的支持,是陶子此刻最强大的后盾。
书香雅苑外,王一笛家:
王一笛家的餐桌上,则摆放着精致的西式早餐:烤得喷香的法棍切片配黄油果酱,煎得嫩滑的香肠和培根,一份清爽的蔬菜沙拉,还有一杯鲜榨橙汁。
王一笛家有钱,所以她妈妈王晴生活品味一向精致。
看着女儿,王晴眼中充满了骄傲和期待:“笛笛,放轻松,就当去完成一场表演。你的实力妈妈清楚,文化课没问题!吃好点,保持最佳状态!”
王一笛拿起刀叉,自信满满地一笑:“妈,放心吧!我可是要当影后的人,这点场面,小意思!”
母女俩相视而笑,空气中充满了轻松和自信的气息。
不光是春风六子。
在城市乃至全国的千千万万个角落:
无数个家庭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情景。
厨房的烟火气,父母的叮咛声,孩子或紧张或沉稳的侧脸……
一顿顿看似普通的早餐,承载着父母沉甸甸的爱与期许,也凝聚着孩子们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和最后的冲刺决心。
这是大战前的宁静一刻,是亲情最朴素的表达,也是无数梦想即将起航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