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查报告的初稿在局长办公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局长念到关键数据时,会议室里静得能听到空调的送风声。当读到某些乡镇虚报成活率、项目管理混乱的部分时,几位局领导的脸色都变得凝重起来。
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啊。局长放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张局长,这些数据都核实过了吗?
都核实过了。张副局长起身汇报,每一个数据都有原始记录和现场照片佐证,我们也与相关当事人进行了交叉验证。工作组在核查过程中很细致,方法也得当,既查清了问题,又没有引起大的波动。凌云同志在材料收集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会议决定,完全采纳报告提出的建议,立即启动整改工作。局长亲自任整改领导小组组长,几位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整改工作的具体协调、督促和落实由张副局长负责,凌云协助做好相关具体工作。
整改启动会开得并不顺利。几个乡镇的镇长、书记纷纷叫苦。
红山镇新调来的镇长首先发难:不是我们不支持整改,是实在没钱啊!补植补造要钱,后期管护要钱,当初的项目资金早用完了,镇里财政也紧张得很。
清河乡的乡长跟着诉苦:就是啊!而且有些地块条件太差,就算投入资金重新造林,成活率也没保证,这不是白白浪费钱吗?
石塘镇的书记说得更直接:要我说,有些山头本来就不适合造林,不如直接调整规划,改作其他用途。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各方都有自己的算盘。凌云作为工作人员列席会议,认真记录各方意见。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局长才开口:
各位乡镇长的困难我都理解。但首先要明确一点:整改是必须的,没有退路。省厅盯着,群众看着,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他话锋一转:至于资金问题,局里也考虑了。可以从今年的造林补贴资金中调剂一部分作为以奖代补的引导资金。
底下响起一阵骚动,有人面露喜色,但局长接下来的话又让他们愣住了:
但是,这笔钱不是白给的。前提是各乡镇必须先自筹资金启动整改并达到标准。而且这笔钱是以奖代补,也就是说,先干后补,干得好多补,干得不好少补甚至不补。
这不是加重我们负担吗?有人小声嘀咕。
局长不为所动,继续道:我知道各镇都有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能不能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资金?能不能动员受益农户投工投劳?苗木方面,局里可以帮忙联系质量好价格优的供应商。
他转向红山镇镇长:李镇长,你们镇那个示范片区,虽然整改难度大,但位置好,整改好了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亮点工程。到时候上级来看,第一个就带到你们那里去。
又对清河乡乡长说:王乡长,你们乡那个林药复合种植模式就很好嘛,既生态又经济。整改不妨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逐个击破后,他使出了杀手锏:还要提醒各位,这次整改情况将纳入年终考核,与明年的项目资金分配直接挂钩。整改不到位的话,恐怕会影响各位的政绩考核。
软硬兼施下,各乡镇的态度明显转变。但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
第二天,凌云跟随张副局长再赴红山镇。新来的李镇长倒是配合,但提到具体地块时又犯了难:张局长,最麻烦的是大青沟那片坡地,坡度太大,机械化作业上不去,人工成本又高,真是块硬骨头啊。
带我们去看看。张副局长二话不说。
大青沟确实难办。坡陡土薄,之前栽的树苗十不存一。更麻烦的是,这片地涉及三个村的界址,历史上就有纠纷。
要不换个地块?李镇长试探着问。
不行。张副局长摇头,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啃下来,否则整改就失去了意义。
他绕着山沟走了一圈,突然有了主意:坡度大不适合种用材林,但可以种经济林啊。核桃、板栗这些树种耐旱耐瘠薄,经济效益也好。
可是前期投入更大啊......
投入大,收益也大。张副局长越说越兴奋,不仅可以种经济林,还可以搞林下种植、养殖,立体经营。局里可以帮忙联系农业技术专家指导,还可以争取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
他当即让凌云打电话回局里,请技术推广中心派人来勘察评估。又召集三个村的村干部开会。
会议开得艰难。三个村为地界问题争执不休,谁都不愿让步。
这片地本来就是糊涂账,现在要整改,先得把界址划清楚!
凭什么按你们说的划?当年分地的时候......
眼看又要吵起来,张副局长拍了拍桌子:各位,界址问题可以慢慢厘清,但造林季节不等人。我有个提议:这片地三个村共同开发,成立合作社,股份按历史界线比例划分。将来收益也按股分配,如何?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愣住了。沉默片刻后,开始有人小声议论。
好像...也行得通?
总比荒着强......
趁热打铁,张副局长请来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现场起草合作协议。又承诺局里会优先为这片地安排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
一天下来,嗓子都说哑了,但总算打开了局面。李镇长佩服地说:张局长,你这办法好!既解决了整改问题,又化解了矛盾纠纷,还帮村民找到了增收路子,一举三得啊!
但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在清河乡,他们遇到了另一种难题:几个承包大户对整改抵触情绪很大。
当初是你们让我们承包的,现在又说我们管得不好?天干旱苗子死了,能怪我们吗?
整改可以,但买苗子请工人的钱谁出?总不能让我们贴钱吧?
张副局长不急不躁,先把承包合同仔细研究了一遍,又去实地查看了承包地块。
各位老板,合同上写得明白,你们有管护的责任。苗子死了不及时补种,就是违约。他先点出问题,接着话锋一转,不过局里也考虑了你们的难处。这样,整改的苗木由局里统一采购,价格比市场低三成。劳务方面,局里可以联系专业的造林工程队,工钱也可以优惠。
见几个承包户面色缓和,他又加了一把火:但是,整改后必须加强管护,局里会定期检查。管护好的,将来采伐指标优先安排;管护不好的,不仅要按合同追究责任,还要列入黑名单,以后就别想再承包林业项目了。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承包户们终于点头同意。
最棘手的是石塘镇的一个项目点。核查时发现,这个项目的承包商是某位领导的亲戚,当年验收时明显放水。现在要整改,对方仗着有关系,态度强硬。
当初验收是你们局里通过的,现在又说不行?要整改可以,你们局里出钱!
镇领导也来说情:张局长,这个项目是不是可以通融一下?毕竟涉及......
张副局长不为所动:验收通过不代表一劳永逸。后期管护不到位,成活率不达标,就必须整改。这是原则问题,没有通融的余地。
他直接找到那个承包商:你可以不整改,但我们要如实上报。到时候省厅追查下来,恐怕就不是整改这么简单了。项目资金可是国家资金,虚报冒领、套取资金是什么性质,你应该清楚。
对方的气焰顿时矮了半截。张副局长趁机给出台阶:现在主动整改,局里还可以在技术、苗木上提供支持。等上级介入调查,那就谁也帮不了你了。
软硬兼施下,最难啃的骨头终于啃下来了。
整改过程中,凌云协助张副局长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他协助各乡制定了详细的管护方案,明确了管护责任人和考核办法。还建议局里修改了项目管理办法,将后期管护成效与资金拨付、评优评先直接挂钩。
一个月后,整改工作初见成效。北部山区重新热闹起来,到处都是造林补植的人群。新栽的树苗在春风中挺立,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让凌云欣慰的是,各乡的态度从最初的抵触变成了主动。红山镇李镇长打来电话:张局长,我们又自筹资金多整治了200亩荒地,局里能不能帮忙规划一下?清河乡的王乡长邀请他们去指导林下经济发展;连那个最难缠的承包商也打来电话,请教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回局的路上,看着车窗外一片片新绿,凌云长长舒了口气。这一个月,他几乎跑遍了北部山区的每一个角落,脸晒黑了,人瘦了,但目光更加坚定有力。
他知道,整改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在协助起草的整改总结报告中,他不仅汇报了整改情况,更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建议:完善项目规划设计评审机制、加强苗木质量监管、改革造林工程实施和管护机制、强化资金监管与绩效挂钩、严格考核问责......
报告送上去的第二天,局长把张副局长和凌云叫到办公室,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这次整改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建立了长效机制。特别是那些制度建设建议,很有见地!
都是局长指挥有方,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张副局长谦逊地说。
不用谦虚。局长摆摆手,你们的能力大家都看到了。接下来局里要推进林业综合改革,这个重担,还得你们来挑啊!
窗外,白玉兰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新的挑战,已经在等着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