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便利店的玻璃窗,在刚擦过的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阿明正在整理货架,小陆在检查监控系统,而林默——刚刚从苏黎世归来不到24小时——正在后台查看这几天的营业数据。
店门上的铃铛清脆作响,一个年轻女孩推门而入。她约莫二十出头,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牛仔裤,背着一个略显陈旧的双肩包,但整个人收拾得干净利落。
“请问这里还在招聘店员吗?”女孩的声音清脆,带着恰到好处的紧张感,“我看到门口贴的招聘启事。”
林默从后台走出,不动声色地打量着来人。女孩眼神清澈,站姿挺拔,手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这些细节告诉他,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求职者。
“是的,还在招。”林默取出登记表,“先填个表吧。”
女孩接过表格,在姓名一栏工整地写下“周晓芸”,年龄22岁,本地东海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填表过程中,她的笔迹稳定,没有任何犹豫。
阿明凑过来看了一眼,小声对林默说:“林哥,这女孩看着挺靠谱的。”
林默没有回应,只是继续观察。周晓芸填完表后,安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店内的监控摄像头位置,这个细微的动作没有逃过林默的眼睛。
“有相关工作经验吗?”林默问。
“在大学期间的便利店做过两年兼职。”周晓芸回答得流利自然,“熟悉收银、补货、库存管理等工作。”
林默点点头:“我们现在正好缺一个早班店员,工作时间是早上六点到下午两点,月休四天,能接受吗?”
“可以的。”周晓芸微笑,“我租的房子就在附近,通勤很方便。”
面试过程很顺利,周晓芸对便利店工作的了解程度令人满意。但就在林默准备让她第二天来试工时,店门再次被推开。
王阿姨急匆匆地走进来,看到周晓芸时明显愣了一下,随即恢复正常:“林默,有你的快递,我帮你签收了。”
这是一个预警信号——王阿姨通常不会在这个时间点来店里。
林默面不改色地对周晓芸说:“那你明天早上六点来试工,先跟着阿明学习。”
“谢谢老板!”周晓芸鞠躬道谢,离开时步伐轻快自然。
等她一走,王阿姨立即关上店门,神色严肃:“这女孩不简单。我刚才在来的路上看见她在街角和一个男人交谈,那人我看着眼熟,像是上周在店外监视的人之一。”
小陆从电脑前抬起头:“需要我查一下她的背景吗?”
林默沉思片刻:“查,但要小心,别打草惊蛇。”
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里,便利店看似正常营业,实则暗流涌动。阿明负责观察店外的动静,小陆在后台追踪周晓芸的数字足迹,而林默则通过自己的人脉网络调查这个突然出现的求职者。
傍晚时分,各方面的信息陆续汇总。
小陆首先报告:“周晓芸的学历信息都是真实的,东海大学确实有这个学生,明年毕业。但有趣的是,她的宿舍记录显示这学期她很少在校住宿。”
阿明接着说:“我注意到她离开时,在街角的报刊亭买了份报纸,但那个报刊亭老板我们都很熟悉,他今天根本没开门。”
王阿姨提供的线索更加关键:“我托警局的朋友查了,周晓芸的父亲周建平,曾经是青州港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1999年因意外去世——正好是青州港事件后不久。”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结论:周晓芸的出现绝非偶然。
当晚,林默召集了核心团队在储物间开会。狭小的空间里,四个人围坐在货箱上,气氛凝重。
“很明显,她是冲着我们来的。”阿明第一个发言,“要不要直接拒绝她?”
小陆摇头:“那样反而会打草惊蛇。既然知道她的目的,不如将计就计,把她放在眼皮底下监视。”
王阿姨赞同小陆的意见:“我在警局受过反侦察训练,可以负责盯住她。”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林默。
“她明天会来试工。”林默最终决定,“我们就当作什么都不知道,按正常流程来。但是——”他看向小陆,“我要你在她身上放一个追踪器,同时监控她的所有通讯。”
第二天清晨五点五十分,周晓芸准时出现在便利店门口。她换上了一身便利店的制服,头发利落地扎成马尾,看上去干劲十足。
“早啊,老板!”她热情地打招呼。
林默点点头:“今天你先跟着阿明学习基本操作。”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周晓芸表现得无可挑剔。她学习速度快,对待顾客礼貌周到,甚至连最难记的商品价格都很快掌握。阿明私下对林默说:“如果她不是别有目的,绝对是个完美的员工。”
中午时分,店里来了一群吵闹的中学生,周晓芸熟练地应对着,同时不忘整理被翻乱的货架。就在她弯腰捡起一包掉落的薯片时,林默注意到她后颈处有一个极细微的疤痕——那是长期佩戴某种电子设备留下的痕迹。
下午一点,周晓芸以要去学校办理手续为由提前离开。她一走,小陆立即报告:“追踪器工作正常,她确实往东海大学方向去了。但我拦截到她手机发出的一个加密信号,接收方位置在城东的工业园区。”
林默看着监控屏幕上移动的光点,陷入沉思。周晓芸的表现太过完美,反而显得可疑。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操作流程?就连阿明刚来时都花了近一周才完全熟悉。
更让他在意的是,周晓芸在工作的间隙,总是有意无意地看向储物间的方向。
第三天,周晓芸正式开始独立上班。这天清晨格外忙碌,赶早班的顾客络绎不绝。周晓芸独自应对着人流,表现得游刃有余。
然而,在早上七点半左右,一个意外发生了。一个神色慌张的男人冲进店里,直接奔向收银台后面的烟酒柜。
“把所有的现金交出来!”男人掏出一把水果刀,声音颤抖。
店里的其他顾客惊叫着躲到货架后面。周晓芸面色发白,但依然保持镇定:“先生,请不要激动,我这就给你拿钱。”
她慢慢打开收银机,动作故意放得很慢,同时用眼神示意其他顾客趁机离开。
就在这时,林默从后台走出。他并没有立即制止劫匪,而是站在不远处观察着周晓芸的反应。
“快点!”劫匪挥舞着刀子,越来越焦躁。
周晓芸的手微微发抖,但在递出现金的瞬间,她突然一个敏捷的侧身,右手精准地扣住劫匪持刀的手腕,左手同时击向对方肘关节。
“啊!”劫匪痛呼一声,刀子应声落地。
整个过程不到三秒钟,动作干净利落,显然是受过专业训练。
林默快步上前,帮助制服了劫匪。在等待警察到来的过程中,他注意到周晓芸的呼吸平稳得出奇,完全不像刚刚经历过抢劫的人。
“你刚才那招很专业。”林默状似随意地说。
周晓芸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我爸爸以前教过我一些防身术,说女孩子独自在外要学会保护自己。”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但林默心中的疑虑更深了。
警察带走劫匪后,便利店恢复了平静。周晓芸继续工作,仿佛刚才的惊险一幕从未发生。
下午交接班时,林默特意留下周晓芸谈话。
“今天你表现得很好,”林默说,“特别是在面对劫匪时的冷静。”
周晓芸谦虚地低头:“其实我当时害怕极了,只是强装镇定。”
“鉴于你优秀的表现,我决定正式录用你。”林默递过一份劳动合同,“月薪比招聘启事上多加五百,算是今天的奖金。”
周晓芸惊喜地接过合同:“谢谢老板!我一定会好好干的!”
在她低头签字的瞬间,林默注意到她握笔的姿势有些特别——拇指和食指的力道均匀,这是长期使用特定工具的人才有的习惯。
合同签好后,周晓芸开心地离开。林默立即联系了小陆:“查一下她父亲周建平的具体死因。”
一小时后,小陆发来了一份加密文件。周建平,前青州港运营部副主任,1999年11月在一次“港口事故”中身亡。官方记录显示他是被坠落的集装箱砸中,但有一份未公开的医疗报告指出,他真正的死因是颈部骨折,而且尸体上有多个不明来源的针孔。
更令人震惊的是,档案中提到周建平去世前正在配合某个“特别调查组”工作,调查的内容与青州港的某个“特殊货物”有关。
所有的线索都串联起来了。周晓芸不是星冕会的人,她可能是来寻找父亲死亡真相的。
当晚打烊后,林默独自留在店里。他打开父亲留下的日记,翻到1999年10月的那几页。在一段描述青州港后续调查的文字中,他找到了一个名字:周建平。
“港口运营部的周副主任提供了关键信息,确认星冕会确实在事发当晚派人进入过港区。他对真相的执着令人敬佩,但这也让他身处险境。必须安排人保护他的安全。”
林默合上日记,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周晓芸的出现,让这个本就复杂的棋局增添了新的变数。
第二天清晨,周晓芸准时来上班。今天她看起来有些疲惫,眼圈微微发黑。
“昨晚没睡好?”林默递给她一杯刚煮好的咖啡。
周晓芸感激地接过:“在赶毕业论文,查资料查到很晚。”
“什么方向的论文?”
“港口物流管理。”周晓芸自然地回答,“我父亲以前在青州港工作,所以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
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提起父亲。
林默不动声色地接话:“青州港是个好地方,我小时候去过几次。”
周晓芸的眼睛亮了一下:“真的吗?那你听说过1999年那里的那起事故吗?我父亲就是在那个时候...”
她的话戛然而止,像是突然意识到自己说多了。
“抱歉,我不该说这些的。”她低下头,继续擦拭咖啡机。
林默看着她故作坚强的背影,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这个突然出现的新员工,或许不是敌人,而是一个同样在寻找真相的同伴。只是现在,还不是摊牌的时候。
便利店的自动门再次打开,新一天的营业开始了。周晓芸微笑着迎接进店的顾客,而林默则在心中默默规划着下一步的行动。
在这个普通的便利店里,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秘密,而真相,正在一点点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