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无形的哨兵——系统集成与待命
时间: “电磁怒涛”测试后数周。
地点: 综合试验舰“创新”号(由一艘大型舰船改装而成)以及护航的055G型驱逐舰“延安”舰。
系统外观: “寂静猎手”系统的核心是一个安装在舰艇上层建筑上的球形转塔,外表光滑,由一种可透射特定波长的特殊材料制成,内部是精密的激光发射器和光束控制系统。它与舰载雷达、光电系统深度融合,显得低调而神秘。
待命状态: 系统通电后,发出低沉的冷却液循环声,转塔缓缓转动,进行自检。技术人员报告:“‘寂静猎手’系统状态良好,储能完毕,随时可投入作战。”
场景二:死亡来袭——模拟威胁的设定
目标设定: 测试指挥部设定了极高难度的拦截场景:
目标1: 一枚以 2.5马赫 超低空掠海飞行的亚超结合反舰导弹靶弹,模拟最典型的现代反舰威胁。
目标2: 同时,一架高速靶机在更高空域释放多枚小型火箭弹,模拟低成本无人机\/导弹的“饱和攻击”。
传统防御的压力: 观演席上,一位老防空军官皱眉道:“这种组合,即便是最新的1130近防炮和‘海红旗-10’导弹系统,拦截压力也极大,很可能出现漏网之鱼。”
场景三:光速审判——拦截瞬间
发现与锁定: 舰载相控阵雷达在极限距离上捕捉到超低空来袭的靶弹1。数据瞬间传入“寂静猎手”火控系统。
无声的打击:
第一击: 没有任何预兆,激光转塔瞬间对准目标方向。空气中因能量聚集产生轻微的热霾扭曲效应。只见数秒之内,远处超低空飞行的靶弹头部突然迸发出炽烈的白光,随后弹体失控,翻滚着坠入大海。没有爆炸声,只有一道短暂的闪光。
技术原理(旁白): “高能连续波激光束持续照射弹体头部,瞬间产生数千度高温,烧穿整流罩和导引头,或引发燃料舱殉爆。”
第二击(饱和应对): 几乎在靶弹1坠海的同时,激光转塔以毫秒级的速度切换目标,对准高空来袭的火箭弹群。光束如同无形的扫帚,快速、连续地“点射”。每一道微弱的闪光,都对应着一枚火箭弹在空中无声无息地解体、气化。
战场效果: 原本应被爆炸和破片充斥的空域,瞬间恢复了平静。海面上只有几缕轻烟,证明着威胁曾经存在过。
场景四:指挥中心的寂静——颠覆性的评估
地点: 陆地指挥中心与“创新”号舰桥。
反应与评估:
数据官(难以置信): “报告!所有设定目标……已被清除。激光系统累计照射时间……不足十秒。能量消耗……仅相当于全舰峰值功耗的5%。”
技术总工(激动但克制): “成功了!光速打击,指哪打哪,无需考虑提前量!单次发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高级将领(深吸一口气,目光锐利): “‘弹幕’这个词,从此可以进博物馆了。这才是真正的‘硬杀伤’点防御!无限弹药、光速响应、极低成本……这将彻底改变舰艇的生存法则。立刻形成评估报告,加快舰载化、小型化步伐!”
场景五:战略意义的涟漪——防御革命的开启
细节描写:
对进攻方的震慑: 潜在对手的战术推演室内,当模拟中国舰队配备此类系统后,其昂贵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的突防成功率断崖式下跌。进攻成本变得无法承受。
舰队编成变革: 中国海军内部开始研讨新的舰队防空模式:由“寂静猎手”负责最后的“贴身”硬杀伤,电磁炮负责中程拦截,传统导弹负责区域防空,形成多层次、高效费比的绝对防御圈。
“不对称优势”的巩固: 激光防御系统使得中国主力舰艇在面对数量或导弹技术占优的敌人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
章节结尾:
夜幕降临,“创新”号甲板上,“寂静猎手”的球形转塔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它安静地旋转着,如同一位永不疲倦的忠诚卫士,凝视着远方的海平面。
一名年轻的技术员看着它,对身旁的战友感叹道:“以前总觉得万炮齐发才是威力,现在才知道,真正的强大,是这种……无声无息,却能让一切威胁化为乌有的力量。”
远方的海面平静无波,仿佛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拦截从未发生。但这面“无形之盾”的存在,已悄然铸就了一道让任何攻击者望而生畏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