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某航天测控中心
弧形指挥大厅内,百余块屏幕同时显示着不同轨道的卫星状态。最中央的巨型屏幕上,一幅西太平洋实时动态图正在缓缓刷新,每一个移动的光标都代表着一个高价值目标。
“遥感三十二号变轨完成,轨道高度358公里,倾角42度,正在切入目标区上空。”
“遥感四十一号红外传感器启动,对焦冲绳基地,温度分辨率0.1摄氏度。”
“高分七号合成孔径雷达开机,扫描精度达到0.3米。”
总工程师看着数据流满意点头:“启动‘天穹’观测模式,重点监控那霸、嘉手纳、横须贺三处基地动态。”
日本·嘉手纳空军基地
两架F-35A正在滑向跑道。飞行员不知道的是,此时距地面400公里的太空中,一颗配备超精密光学传感器的卫星正以0.05米的分辨率记录着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机翼挂载的弹药型号、尾翼编号甚至轮胎磨损程度都被清晰捕捉。
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
b-52h战略轰炸机正在挂载AGm-158c反舰导弹。卫星红外传感器敏锐捕捉到弹药装载区温度异常——导弹燃料加注时特有的热信号特征。数据瞬间通过量子通信链路传回地面。
东海·“林肯”号航母
甲板上,地勤人员正在为E-2d预警机进行检修。他们没人抬头看天——也不可能看到。但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正透过云层,精确测绘着航母的飞行甲板状态,甚至能数清上面停放的战机数量。
“目标航向187,速度28节,甲板战机12架,4架处于发动机启动状态。”卫星分析师快速标注,“判断正在准备最大波次起飞。”
北京·航天指挥所
屏幕上突然弹出警报:“检测到横须贺港异常水位变化!疑似‘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正在出港!”
镜头拉近。港区水道中,一道隐约的水下阴影正在移动。卫星通过海面浮油扩散模式、水流扰动和红外特征,精确判断出潜艇型号和航向。
“目标确认,‘密歇根’号战略核潜艇,航向东南,速度5节,正在向太平洋深处机动。”
东南沿海·火箭军指挥部
实时卫星数据直接接入东风-26发射营的火控系统。目标坐标每秒更新一次,弹道计算机自动解算着移动目标的拦截方案。
“目标运动参数装订完毕,误差半径小于20米。随时可以实施打击。”
台湾海峡·水下100米
台军“海龙”号潜艇自以为隐蔽地潜航。却不知太空中雷达卫星能透过海水,精确捕捉到潜艇航行产生的细微海面湍流。
“目标航向315,深度100,速度8节。声纹特征匹配,确认‘剑龙’级常规潜艇。”
美国·夏威夷太平洋司令部
太空作战中心主任突然接到警报:“我们的三颗Kh-11侦察卫星同时受到激光照射!光学系统暂时失效!”
中方“实践二十号”卫星正在试验新型激光防护系统——用低功率激光照射敌方卫星光学镜头,使其无法正常对焦。
莫斯科·俄航天局
俄方专家看着共享的卫星数据感叹:“中国人建立了太空瞬时打击体系。从发现目标到导弹发射,现在只需要180秒。”
西北航天中心
总工程师接通战区专线:“天基侦察体系构建完成,可实现每90秒更新一次西太平洋重点目标态势。‘獠牙’已磨利,随时可供使用。”
司令员看着卫星传回的实时画面——台岛东部海域,美军航母战斗群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清晰可见。他微笑着下达命令:
“保持监控,等待最佳时机。我们要让对手在透明战场上作战。”
此刻,数百颗侦察卫星如同悬在天外的眼睛,静静凝视着波澜壮阔的西太平洋。每一艘舰船的航迹,每一架战机的起降,每一处基地的动静,都在天基之眼的注视下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