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6日,南海的战火已经基本平息,但最后的清理工作才刚刚开始。在吕宋岛、巴拉望岛和关岛等地,仍然散布着美军和菲军残存的军事设施。这些设施不仅可能成为未来冲突的隐患,更储存着大量未使用的弹药和军事装备。中国军方决定采取最彻底的方式——使用白磷燃烧弹进行,确保这些军事设施永远不会再次被用于对抗中国。
行动背景源于深刻的战略考量。情报显示,尽管主要战斗已经结束,但残存的军事设施中仍然隐藏着抵抗力量。在吕宋岛北部的山区,约2000名美菲联军残部依托地下工事负隅顽抗;在巴拉望岛的丛林中,散布着数十个未爆弹药储存点;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地下机库,还存放着能够组装核武器的特殊材料。这些隐患如果不彻底清除,很可能在战后死灰复燃。中央军委经过慎重研究,最终批准了使用白磷燃烧弹进行彻底清理的净化行动。
白磷武器特性使其成为清理工作的最佳选择。白磷燃烧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以上,能够熔化钢铁、混凝土甚至地下工事;燃烧产生的浓烟可以渗透到最隐蔽的角落;最重要的是,白磷燃烧后形成的磷酸会继续腐蚀残留物,确保彻底摧毁。每个白磷燃烧弹重达500公斤,内装200个子炸弹,覆盖面积可达5000平方米。这些炸弹由轰-6K轰炸机投掷,由无人机进行精确引导,确保完全覆盖目标区域。
净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针对地表设施,包括机场跑道、雷达站、兵营和仓库。清晨6时,12架轰-6K轰炸机从永暑礁机场起飞,对吕宋岛北部的美军基地投下首批白磷弹。瞬间,整个基地被白色烟雾笼罩,随后燃起冲天大火。跑道被烧得扭曲变形,机库中的残余战机被熔化成废铁,弹药库发生连锁爆炸,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第二阶段针对半地下设施,如指挥中心、导弹发射井和机堡。这些设施需要更精确的打击,无人机先投掷钻地弹头打开缺口,再由白磷弹进行焚烧。高温火焰顺着通道蔓延,将一切都化为灰烬。第三阶段针对最顽固的地下工事,采用特殊的温压白磷复合弹头,先通过温压效应消耗氧气,再通过白磷进行持续燃烧,确保即使最深处也被彻底净化。
技术细节展现了现代燃烧武器的可怕威力。投掷系统采用北斗\/量子双模制导,圆概率误差不超过3米;引信系统可根据目标性质智能选择空爆、触爆或延时起爆;子炸弹采用硬化钢壳,可穿透1米厚混凝土;燃烧剂添加特殊氧化剂,即使在水下也能持续燃烧;烟雾中含有特殊标记成分,便于评估毁伤效果。整个攻击过程由无人机实时监控,通过量子链路将画面传回指挥中心。
抵抗力量的终结在烈火中完成。在吕宋岛山区,负隅顽抗的美菲联军残部试图依托地下工事进行最后抵抗。但当白磷浓烟顺着通风系统涌入时,一切抵抗都失去了意义。高温使洞内变成熔炉,弹药被引爆,设备被熔化,人员即使躲过直接焚烧,也会因缺氧和中毒而死亡。在巴拉望岛,隐藏在丛林中的弹药点被逐个清除,白磷火焰引发连锁爆炸,彻底消除了这些隐患。在关岛,最重要的核材料储存设施被特殊处理,白磷燃烧确保任何残留物都不会造成核污染。
环境影响虽然严重,但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军方选择在雨季实施行动,利用随后到来的降雨减少烟雾影响;投弹区域远离居民区,最近的村庄也在10公里以外;使用的新型白磷配方燃烧更充分,残留毒性较低;同时准备了专业的洗消队伍,在行动结束后立即进行环境恢复。尽管如此,那些被白磷焚烧过的土地在很长时间内都将寸草不生,成为这场战争永恒的伤疤。
战略意义远超简单的战场清理。这场净化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彻底消除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基础;为战后秩序重建扫清了障碍;更重要的是,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任何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军事存在都将被彻底清除。正如战后报告所述:这不是报复,而是必要的净化。就像医生用火焰消毒伤口,虽然痛苦,但是为了更健康的未来。
在最后一批燃烧弹投下后,南海舰队司令杨震宇上将站在指挥舰上,望着远方逐渐熄灭的火光,对参谋长说:从此,这片海域将真正迎来和平。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白磷的火焰正在渐渐熄灭,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开始照亮这片历经战火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