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兰连忙接过木盒,打开一看,看到雕刻精美的镇纸,眼睛一亮:“哎呀,这东西真精致,还带着香味呢!谢谢你啊向挽,来就来了,还带什么礼物。”她拉着向挽的手,细细打量着她,越看越满意,“真是个俊俏的姑娘,眉眼周正,一看就是个能干的好孩子。”
张建国也凑过来,拿起一块镇纸,摸了摸上面的刻字,点点头:“手艺不错,有心了。”他看向向挽,语气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一路辛苦,快进屋坐。”
走进院子,向挽发现这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墙角种着几株月季花,开得正艳;院子西侧搭着一个丝瓜架,藤蔓茂密,挂满了翠绿的丝瓜;地上摆着几个竹编的筐子,里面装着刚摘的蔬菜。屋里的陈设很简单,却处处透着整洁温馨,八仙桌上早已摆好了洗干净的水果和晒干的花生。
李秀兰拉着向挽坐在炕边,不停地给她递水果、剥花生,嘴里絮絮叨叨地问着:“向挽啊,你家是哪里的?家里还有什么人?在部队里做什么工作呀?累不累呀?”
向挽耐心回答,提到自己的爷爷向峥嵘是老将军,爸爸向远征也是部队首长,妈妈林晚舟是大学教授时,张建国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向峥嵘老将军?我认识,当年抗美援朝时,我们在一个战壕里待过!”
“真的吗?”张景轩惊喜地说道,“爷,您怎么从没跟我说过?”
张建国笑了笑:“都是老黄历了。向老将军是个硬骨头,当年打阻击战,他带着战士们守了三天三夜,硬是没让敌人前进一步。”他看向向挽,语气郑重了几分,“你爷爷是英雄,你也是好样的,巾帼不让须眉。”
向挽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爷爷只是做了他该做的。我还差得远。”
“不用谦虚。”张建国摆了摆手,“景轩跟我说过,这次任务,你立了大功。你们都是为国效力的好青年,我们老一辈放心。”
中午,李秀兰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地道的农家菜:炖土鸡、红烧鲤鱼、炒土鸡蛋、凉拌野菜,还有刚出锅的玉米饼子和小米粥,满满一大桌,香气扑鼻。张景轩在一旁打下手,给奶奶烧火,时不时和奶奶说着话,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吃饭的时候,李秀兰一个劲地给向挽夹菜,碗里的菜都堆成了小山:“向挽,多吃点,看你这么瘦,肯定是在部队里没好好吃饭。这土鸡是自家养的,补身体;这鱼是你爷爷早上刚从河里钓的,新鲜得很。”
向挽连忙道谢,一边吃一边称赞:“奶奶,您做的菜真好吃,比部队食堂的饭菜香多了。”
“好吃你就多吃点,以后常来,奶奶给你做。”李秀兰笑得合不拢嘴。
张建国则和张景轩喝着自家酿的米酒,聊着家常。他问起张景轩在部队的训练和任务,张景轩捡了一些不涉及机密的事情告诉爷爷,张建国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偶尔也会提点几句:“作为军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以后执行任务,不能光凭着一股冲劲,要多动脑子。”
“我知道了,爷。”张景轩点点头,他知道爷爷是关心他。
下午,张景轩带着向挽在村里闲逛。他们沿着村后的小溪散步,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他们爬上村后的小山,山顶上有一座小小的烽火台,是当年抗战时期留下的遗迹。站在山顶,能看到整个村庄的全貌,青瓦白墙的房屋错落有致,麦田金黄,炊烟袅袅,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我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张景轩指着烽火台,眼里满是怀念,“那时候爷爷经常带我们来这里,给我们讲当年抗战的故事,教我们认野菜、辨方向。”
向挽看着他脸上的笑容,心里暖暖的。她能感受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张景轩的童年记忆,纯真而美好。
傍晚回到家,李秀兰正在院子里喂鸡,张建国则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看着远方。向挽走过去,坐在张建国身边,轻声问道:“爷爷,您当年在部队,是不是很辛苦?”
张建国磕了磕烟袋,笑了笑:“辛苦是肯定的,但一想到能保家卫国,就觉得值了。我们那时候条件差,吃不上饭,穿不暖衣,武器也不如敌人,但我们有一股子劲,就是不能让敌人欺负我们国家。”他看向向挽,语气沉重了几分,“你们现在条件好了,但不能忘了过去的苦,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好好保卫国家。”
“我记住了,爷爷。”向挽郑重地点点头。
晚上,李秀兰给向挽收拾了一间干净的房间,床上铺着崭新的被褥,还带着阳光的味道。向挽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和远处的狗吠,心里无比宁静。她想起了自己的爷爷,想起了小时候在军区大院里的生活,虽然父母早逝,但爷爷和叔叔阿姨们都很疼爱她,让她从未感受过孤独。而现在,张景轩和他的家人,又给了她一份新的温暖。
接下来的几天,向挽彻底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她跟着李秀兰学做农家菜、纳鞋底、喂鸡喂鸭;跟着张建国去地里干活,挖土豆、摘黄瓜、割麦子。虽然这些活她以前从未做过,一开始笨手笨脚,经常出错,但在爷爷奶奶的耐心教导下,她渐渐熟练起来。
张景轩的爷爷奶奶待她极好,李秀兰每天都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怕她不习惯农村的生活,总是嘘寒问暖;张建国虽然话不多,但总会在她干活累的时候,递上一瓶水,或者默默地帮她分担。村里的村民们也都很喜欢她,经常邀请她去家里做客,给她送自家种的蔬菜和水果。
这天晚上,吃完晚饭,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张建国看着张景轩和向挽,突然说道:“景轩,向挽,我和你奶奶商量好了,你们俩年纪也不小了,都是踏实过日子的人,不如把婚期定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