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丹阳子洞府归来,林青禾的心境久久未能平复。师尊那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无上丹理的演示,以及“无瑕丹”带来的震撼,如同在他面前推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他不再满足于仅仅成功炼制出丹药,而是开始反复回味、揣摩师尊炼丹时那种与天地韵律相合的“自然”状态。那并非某种特定的技巧,而是一种境界,一种对药性、对火候、对时机乃至对周围环境都了然于胸后,信手拈来的从容。
“道法自然……”他喃喃自语。师尊的丹道,已然超脱了“术”的范畴,近乎于“道”。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以农入丹”,虽然方向正确,将炼丹与自然生长之理结合,但更多还停留在模仿和类比阶段,尚未真正达到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无为而治”之境。
“我还差得远。”林青禾并未气馁,反而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他没有立刻再次开炉炼丹,而是做出了一个让旁人看来有些不解的决定——他暂时放下了丹阁的杂役工作(与执事告了假),也减少了去地火窟的次数,将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丹霞峰的山林之间。
他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那些标注在玉简上的灵药,而是开始观察峰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
他坐在溪流边,看泉水如何绕过岩石,如何汇聚成潭,感受水流的柔韧与力量,体悟“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意境,思考如何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柔和之力,运用到处理某些娇嫩药材之上。
他站在古树下,看枝叶如何迎风舒展,看阳光如何透过缝隙洒下斑驳光影,感受木行的生机勃发与坚韧不拔,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控火中,模拟出那种既能催发生机又不伤本源的“阳光雨露”。
他甚至会长时间凝视一块普通的山石,感受其亘古不变的沉寂与厚重,思考如何将这种“稳如磐石”的意蕴,融入凝丹时那最关键的心境之中。
他还开始留意日月升降、云聚云散、风雨晴晦的变化,尝试去感受这其中蕴含的天地气机流转。他发现,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辰,空间内的灵气似乎也有着极其细微的波动,那些灵植的生长状态也略有不同。
这种观察与体悟,看似与炼丹毫无直接关系,却让林青禾的心境变得越来越沉静,越来越贴近自然。他体内那五行俱全的灵根,在这种状态下,似乎也不再是纯粹的拖累,反而让他能更清晰地感知到天地间各种属性灵气的细微差别与和谐共存。
期间,他也并未完全放下丹道实践。他不再追求炼制完整的丹药,而是开始进行一些极其基础的“练习”。
比如,他会在空间中,取一片普通的聚气草叶子,不用任何工具,仅以自身那丝微弱的木属性灵气,去小心翼翼地引导其内部的生机,尝试让其变得更加鲜活,或者模拟其被焙干时内部的变化。
又比如,他会在指尖凝聚一丝火苗,不去控制它灼烧什么,而是静静观察火苗本身的跳跃、变化,感受其“生命”的轨迹,尝试与它沟通,理解它的“喜怒哀乐”。
这些练习在外人看来或许幼稚可笑,但林青禾却乐在其中。他感觉自己在通过这些最基础的方式,与自己未来将要打交道的“伙伴”——草木与火焰,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联系。
这一日,天降细雨,淅淅沥沥。林青禾没有待在屋内,而是漫步在雨中的丹霞峰。雨水打湿了他的发梢和道袍,他却浑然不觉,反而张开双臂,感受着雨丝中蕴含的水行灵气与天地间那股清新的生机。
他忽然心有所感,想起了云雨诀。他并未施展法诀去驱散雨水,而是尝试着运转功法,将自己的神识与灵气,模拟成这漫天雨丝的一部分,去感受它们如何自然地落下,如何滋润土地,如何汇入溪流。
就在他的心神与这自然之雨几乎融为一体的刹那,他福至心灵,体内那原本泾渭分明的五行灵气,竟自发地开始以一种极其玄妙的方式缓缓流转、交融,形成了一个微弱的、却无比和谐的循环!
虽然这循环只持续了短短数息便告消散,但那一刻的感觉,却让林青禾浑身剧震!
平衡!自然! 这就是师尊炼丹时那种状态的根基吗?并非强行操控,而是引导与顺应,让一切在一种天然的平衡中达到最佳!
他站在原地,任由雨水冲刷,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他隐隐感觉到,自己触摸到了某种关键的东西。
道法自然,并非一句空话。它需要放下执念,放下刻意,用心去感受,去融入,去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当他再次回到青石空间时,看着那汪灵泉,那片黑土,以及其中生机勃勃的灵植,感觉已与往日截然不同。它们不再仅仅是他修炼和炼丹的资源,更像是他在这条“自然之道”上,共同前行的伙伴。
他没有立刻开始炼丹,而是先盘膝坐在灵泉边,闭上双眼,将心神彻底沉静下来,尝试着再次进入那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状态。
这一次,他花了很长时间。
但当他再次睁开眼时,他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平和。他看向那几株即将成熟的凝露花,心中已然明了,在何时、以何种火候采摘、处理,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纯净的水木精华。
他知道,自己距离炼制出“无瑕丹”还遥不可及,但通往那座巅峰的道路,已然在他脚下,清晰地展开。
道法自然,始于足下。他的丹道,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