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敲击键盘的清脆声响和屏幕光芒的明暗交替中悄然流逝。又是数个小时的不眠不休,精神高度集中带来的疲惫如同潮水般反复冲击着一鸣的神经,但他凭借着一股为兄复仇的执念和对揭开真相的渴望,顽强地支撑着。
终于,在进行了无数次筛选、排除、交叉验证和概率加权计算后,几个原本隐藏在数据洪流深处的、微弱但持续存在的“信号”,如同退潮后沙滩上显现的独特贝壳,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首先,是关于“医生”身份的关键线索。 一鸣费尽心力,如同考古学家般,从“方舟”公司某个早已被遗忘、处于半废弃状态的内部档案备份服务器的碎片中,挖掘出了一份五年前的内部保密通报。通报中,以严厉却略显含糊的口吻,提到一位名为 林念初 的华裔神经工程学博士,因其研究“严重违反了公司科研伦理委员会的核心规定,并涉嫌非法进行未经授权的人体相关性实验”,被立即解雇,并移交法务部门“追究其相应责任”。然而,蹊跷的是,这份通报之后,关于这位林博士的任何后续处理结果、司法进程,在“方舟”的内部和公开记录中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此人从未存在过。而这位林博士被解雇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正是高度敏感的“高带宽神经接口与意识信息编码\/存储技术”——这与他们之前缴获的特制镇静剂可能涉及的领域,以及“钥匙”可能关联的层面,产生了令人心悸的重合。
其次,是关于其藏身点和生存状态的佐证。 一鸣通过一个极其隐蔽的漏洞,短暂渗透进了城西那片庞大棚户区边缘,一家以处理“疑难杂症”和“不问来历”而在地下世界小有名气的黑市诊所的、离线存储的加密交易记录库。在其中,他发现了几笔时间跨度长达数年、最近一笔就在三个月前的交易记录。这些记录显示,有来自不同匿名钱包(但支付习惯和加密签名模式存在微妙的相似性)的大额比特币,被用于购买包括高级广谱抗生素、一次性无菌外科手术包、软组织修复材料,以及一种在市面上极其罕见、严格管控、主要用于稳定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特定神经毒素损伤的实验性肽类神经系统调节剂。这种药物的购买渠道和用途,绝非普通伤病患者所能触及。
最后,是通过物理世界的碎片进行的交叉锁定。 一鸣调用并处理了棚户区周边几个关键路口(尽管大多老旧模糊)的公共监控录像,结合附近便利店、小吃摊的零星电子支付记录以及社交媒体上带有地理标记的碎片化信息,利用AI图像增强技术和行为模式分析,最终锁定了一个高度符合“林念初”博士年龄、基本体貌特征的、行为异常谨慎的男性目标。此人深居简出,如同真正的鼹鼠,仅在深夜时分,才会偶尔出现在棚户区深处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内,购买大量廉价方便食品和基础非处方药品。他几乎总是戴着压得很低的棒球帽和口罩,刻意回避与任何人有视线接触,行动路线也充满随机性,反侦察意识极强。
“林念初……‘医生’……所有的线索,都像磁石一样指向他。”一鸣指着屏幕上那个经过AI修复后依旧有些模糊、但轮廓已然清晰的监控截图,以及旁边列出的、相互印证的数据链,语气中带着长时间脑力透支后的疲惫,以及终于抓住猎物尾巴的、难以抑制的兴奋,“他几乎做到了数字隐身,利用棚户区天然的混乱和自身的谨慎,将自己隐藏得很好。但只要他还需要生存,还需要与外界的物资和信息进行最低限度的交换,就必然会留下痕迹。数字足迹,只要存在过,就总有被追索到的可能。”
鲨鱼走到屏幕前,深邃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标尺,仔细审视着那个模糊的身影和周围错综复杂的环境数据,眼神锐利如鹰。“棚户区……三教九流汇聚,鱼龙混杂,巷道如同迷宫,确实是藏匿行踪的理想泥潭。”他冷静地分析,语气中没有丝毫轻松,“但也正因如此,那里也是各方眼线、情报贩子、以及亡命之徒天然的温床。我们这样的生面孔,一旦踏入,就像清水滴入油锅,会立刻引起所有潜在观察者的注意。暴露的风险,极高。”
“我们需要完美的伪装,以及一个无懈可击的、能够合理在那种环境中长时间活动和探查的身份与理由。”一鸣深表同意,大脑已经开始飞速思考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