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乐还把那个装着五彩幸运星的玻璃瓶郑重地放在自己房间的窗台上,午后的阳光照进来,透过玻璃瓶,在空荡的墙壁上折射出梦幻般晃动的五彩光斑,给尚且简陋的房间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属于她自己的亮色。
顾辰翊敏锐地察觉到了女儿的沉默和那份不易察觉的拘谨。
一个周末的下午,他放下手中正在组装的简易书架,对坐在窗边发呆的予乐伸出手,语气温和却不容拒绝:“走,乐乐,爸爸带你出去转转,熟悉熟悉咱们的新地盘。”
他带着予乐,沿着楼前的街道慢慢走,步伐放得很慢,指给她看绿色的邮局信箱在哪里,“以后给妈妈寄信就在这里”。
卫生院在哪个方向,“有个头疼脑热就知道路了”。
还有不远处那个有亭子和光秃秃灌木丛的小公园,“开春了应该就能绿了”。
他没有多说什么安慰或鼓励的大道理,只是用这种最朴实、最踏实的方式,牵着女儿的手,一步一步地帮助她建立与这片新环境的物理与心理连接。
予乐紧紧牵着爸爸宽厚温暖的手,最初的低着头,渐渐变成了悄悄地、好奇地打量起这个即将成为她生活背景的街巷——那个贴着红色宣传画的围墙,那个冒着热气的小吃摊,那个在路边跳房子的小女孩……
陆云瑶的信很快追到了新地址,信封上还沾着研究所所在地的邮戳。
她急切地询问安顿的情况,细节到自来水压力够不够,“冬天容易上冻,要注意保暖”。
冬天取暖的煤炉好不好用,“千万注意通风,预防煤气”。
孩子们对新学校、新邻居有什么反应。
字里行间满是无法亲历的牵挂。
她在信里说,她已经向所里汇报了家庭搬迁情况,以后探亲会更方便些,“路线顺了,能多待两天”。
并嘱咐顾辰翊,安顿是头等大事,工作上的事可以先放一放,“家稳了,心才能定。”
顾辰翊的回信则充满了务实的军人气息。他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新家的格局和周边环境,汇报了初步安顿的进展——“家具已大致归位,水电畅通”, 也提到了予安的能干和予乐的安静,“孩子们均在努力适应,勿念。”
他让陆云瑶放心,家里一切有他。“吾妻安心科研,家中诸事,自有为夫担当。”
同时,他也开始去新单位报到,熟悉情况。
合成营是新建单位,百废待兴,训练任务重,官兵来自不同单位,需要磨合。
“新岗位挑战不小,但亦是机遇。”
他每天早出晚归,但无论多晚,都会在灯下检查孩子们的作业,过问家里的采买用度。
十一月底,孩子们插班进入了县幼儿园。
陌生的班级、略有不同的教材、老师们带着浓重本地口音的普通话,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予安凭借在营区打下的扎实基础和那股不服输的钻研劲头,很快跟上了进度,甚至因为见识广博(尤其是军事和科技方面),在一次自然课上讲到惯性时,他举手举例炮弹飞行,让老师都刮目相看, 很快吸引了一群好奇心旺盛的小男孩围着他转。
予乐则遇到了麻烦,她的拼音基础与本地教学有些差异,听课有些吃力,第一次课堂默写就错了好几个。她拿着画满了红叉的本子,眼圈红红地回了家,连晚饭都吃得很少。
顾辰翊没有责备,他晚上放下手头的事,拿出予乐以前的课本,就着灯光,用他并不标准但力求清晰的发音,耐心地帮她一个一个纠正,区分那些细微的差别。
“别急,”他沉稳地说,大手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 “就像爸爸刚学新装备,看图纸也像看天书,都有个过程。慢慢来,爸爸相信你一定能赶上。”
他的平静和信任,像一块沉稳的压舱石,给了予乐莫大的安慰和勇气。
一天,予乐在放学路上,无意间发现了一家藏在巷子口、门脸小小的租书铺,橱窗里摆满了各种连环画和小人书。
她站在门口犹豫了好久,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去,用很少的零花钱租了一本《小王子》回家。晚上,她就着黄澄澄的灯光看得入迷,被那个金头发的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深深吸引, 暂时忘记了白天学习上的小小挫败和不快。顾辰翊看到女儿沉浸在书里时那专注而发光的侧脸,没有打扰,只是悄悄在她桌角放了一杯温热的白开水。
冯玉娟寄来的包裹如期而至,里面是给孩子们的硬面笔记本和几张县城百货公司的购物券,附信说:“一点点心意,庆祝乔迁之喜。希望孩子们在新环境学习进步,生活愉快。勿忘旧邻,常通音讯。”
这份来自旧日邻里、跨越了地理距离的真挚关怀,像一道暖流,温暖着顾家在这个陌生县城度过的第一个冬天。
夜晚,当孩子们终于睡下,新家陷入一片寂静。顾辰翊独自坐在还未完全收拾利落、堆着零星杂物的客厅里。窗外是县城稀疏的、远不如后世璀璨的灯火,远处隐约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悠长而空旷。
这里没有营区熟悉的起床号与熄灯号,没有昼夜不息的海浪拍岸声,也没有老战友们随时可以敲门而入的粗犷笑语。一切都那么不同,那么陌生,一种微妙的疏离感在寂静中悄然蔓延。
但他转动目光,看着墙上予乐贴的、赋予这个空间以记忆和温度的画,看着桌上予安记得一丝不苟、承载着当下生活的账本,还有墙角堆放着的、写着“书籍-县城”的箱子——那里面,有陆云瑶的精神世界,也有这个家对未来的期许。 心中那份因离别和陌生而产生的漂浮感,渐渐被一种更为扎实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清晰期待所取代。
这里,将是他们新的起点,是地图上一个需要重新标注的坐标。他们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就像院中那些越冬的蔬菜,需要默默扎根,经历严寒的考验,才能在来年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