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书风波:偏方引发的信任危机
周明带着老医生的行医笔记赶去出版社定稿的半个月后,第一批新书终于运到了家属院。
淡蓝色的封面印着“民间实用行医笔记”几个大字,还附了老医生的黑白肖像,周明捧着书挨家挨户送,脸上满是自豪:“这是老医生一辈子的心血,里面的偏方都经过实战验证,大家有个头疼脑热的,说不定能用上!”
邻居们都很给面子,有的当场翻看起来,有的小心翼翼收起来,可没过几天,麻烦就找上门了。住在家属院东头的王大妈,前阵子总咳嗽,看了好几家医院都没好利索,她翻到笔记里一个“川贝炖雪梨加陈皮”的偏方,照着做了连吃三天,咳嗽不仅没好,反而加重了,还发起了高烧。
王大妈的儿子怒气冲冲地找到周明,把书摔在桌子上:“你这什么破书!我妈照着偏方吃,病没好还加重了,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负得起责任吗?”
这事一下子在家属院炸开了锅。“我就说这民间偏方不靠谱,没经过科学验证,吃坏了人怎么办?”“周明也是好心,可这老医生的医术到底行不行啊?别是骗人的吧!”“我看啊,周明就是想赚稿费,根本没核实这些偏方的真假!”
流言越传越凶,原本把书当宝贝的邻居们,有的把书藏了起来,有的直接扔了,还有人找到周明,要求他“给个说法”。周明急得满嘴起泡,一遍遍解释:“这偏方老医生说过,对风热咳嗽管用,王大妈可能是风寒咳嗽,不对症才加重的,不是偏方的问题啊!”
可王大妈的儿子根本不听:“什么对症不对症,我妈吃了你的偏方才生病的,你必须赔偿医药费!”
林卫东刚好路过,看到这剑拔弩张的场面,赶紧上前劝和。他先让周明带着王大妈去医院检查,又安抚王大妈的儿子:“先把病看好,到底是不是偏方的问题,等医生诊断了再说,别这么冲动。”
送走两人,林卫东的“洞察”技能触发了——他记得王大妈之前跟人聊天时说过,她咳嗽时总觉得冷,还流清鼻涕,这分明是风寒咳嗽的症状,而笔记里的偏方确实标注了“适用于风热咳嗽,咽喉肿痛、痰黄黏稠者”,王大妈明显是没看清楚适用范围就乱用了。
可怎么让大家相信周明呢?林卫东翻出那本行医笔记,仔细翻看,发现老医生在每一个偏方后面都写了适用症状、禁忌人群,还有自己的行医备注,字迹工整,条理清晰,不像是胡编乱造的。他又想起周明之前说过,老医生在老家是出了名的“神医”,不少人都受过他的恩惠。
“有了!”林卫东发动“溯源”技能,突然想起之前帮张大爷整理旧物时,张大爷提到过他老家有个亲戚,当年得了严重的哮喘,就是靠老医生的偏方治好的,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他赶紧找到张大爷,张大爷一拍大腿:“没错!我那远房表弟,当年哮喘严重到床都下不了,医院都下病危通知了,就是老医生上门给看的,用了个‘杏仁紫苏粥’的偏方,调理了半年就好了,现在还能下地干活呢!”
林卫东又让周明联系上老医生的孙女,让她拍了一些老医生当年行医的凭证,还有治愈患者的感谢信,一起拿给邻居们看。同时,他还请了厂里医务室的医生,来家属院给大家讲解中医辨证施治的道理,告诉大家偏方虽好,但必须对症使用,不能盲目照搬。
医院那边也传来消息,王大妈的高烧是因为感冒加重引发的肺炎,跟偏方没关系,经过治疗已经好转了。王大妈的儿子得知真相后,不好意思地给周明道了歉:“周明,对不起,是我太冲动了,没弄清楚情况就怪你。”
一场信任危机就此化解。邻居们又重新把行医笔记找了出来,有的还特意请教周明,哪个偏方能治什么病,周明也耐心地一一解答。出版社听说了这事,还特意在再版的书里加了“对症用药指南”,销量反而更好了。
就在这时,系统提示音响起:
【嘀——吃瓜任务完成!已查清新书风波真相:
1. 王大妈病情加重原因:未看清偏方适用范围,风寒咳嗽误用风热咳嗽偏方,且感冒未及时治疗引发肺炎,与偏方本身无关;
2. 流言起源:部分邻居不明真相跟风指责,质疑偏方有效性和周明的初衷;
3. 解决方式:通过医院诊断证明、老医生行医凭证、治愈患者案例及专业医生讲解,澄清误会;
4. 结局:误会化解,周明获得邻居信任,行医笔记口碑逆转,再版销量大涨。】
【任务奖励:全国通用粮票16斤,布票9尺,吃瓜积分100分已发放。】
林卫东看着周明和邻居们围在一起讨论偏方的热闹场景,心里感慨万千。“林大哥,这次真是太谢谢你了,要是没有你,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周明感激地说道。
“不用谢,”林卫东笑了笑,“你是好心办了好事,只是大家对偏方不了解才产生了误会。以后再推广这些东西,记得多提醒大家对症使用,就不会出这种事了。”
一旁的苏晓燕也说道:“是啊,这次也让大家明白了,不管是偏方还是良药,都不能盲目使用,得相信科学,也得理解别人的好心。”
夕阳西下,家属院的路灯渐渐亮起,邻居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院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