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把手转动的声音让老夫子回过神来。他抬头,看见秦先生端着两杯茶走了进来,顺手把门带上。
“还在改?”秦先生把一杯茶放在桌上,绕到沙发边坐下,“我看你朋友圈没发新动态,就知道你肯定卡住了。”
老夫子没说话,手指在键盘上停了几秒,然后点了下保存。屏幕上是那份还没写完的演讲草稿,标题栏写着:**人工智能与责任边界**。
“去年我讲了四十五分钟,底下睡倒一片。”他说,“今年我不想再念报告了。”
秦先生吹了口热气,喝了一小口,“那你打算讲啥?”
“我想说点不一样的。”老夫子调出视频文件,按下播放键,“这是我去年的录像,你看看开头。”
画面里,老夫子站在讲台中央,背景是公司LoGo和一行加粗字体:**年度技术进展汇报**。他语气平稳地介绍AI模型迭代次数、算力提升比例、项目覆盖率……台下观众低头看手机的、交头接耳的、闭眼养神的,一个不少。
放了不到两分钟,秦先生伸手点了暂停。
“你这不像演讲,像年终述职。”
“我知道。”老夫子关掉视频,“问题是,光讲数据没人听。可我不讲数据,又怕别人觉得我们没干货。”
秦先生放下杯子,往前坐了点,“那你有没有想过,换个方式讲?比如——让人参与进来。”
“参与?”
“对。”秦先生笑了,“现在谁还愿意坐着听一个人从头说到尾?扫码投票,现场答题,搞点互动。大家动起来了,注意力自然就上来了。”
老夫子皱眉,“这种形式太不可控。万一问题偏了,节奏乱了怎么办?”
“怕这个?”秦先生摇头,“那你就提前准备预案。再说,你不是有那个……能模拟各种情况的东西吗?”
老夫子一愣,随即反应过来。
他打开电脑,启动金手指系统,在输入框打下关键词:**千人会场 互动问答 风险评估**。
几秒钟后,界面跳出三组推演结果。
第一种情况:观众积极参与,话题集中在技术伦理和未来应用方向,现场气氛活跃——成功概率68%。
第二种情况:提问分散,有人问薪资待遇、加班制度,甚至公司食堂菜价,导致主题偏离——需预设引导机制。
第三种情况:出现尖锐质疑,如“你们是不是已经在监控员工行为?”或“AI会不会偷偷修改决策记录?”——已生成标准回应模板库。
老夫子看完,眉头松开。
“还真能用。”
“当然。”秦先生靠回沙发,“你现在不是在做产品发布,是在建立信任。信任怎么来?光解释没用,得让大家感觉自己也被听见了。”
老夫子盯着屏幕,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片刻后,他新建一个文档,命名为:**互动环节设计方案**。
金手指同步弹出建议模块,列出五种可选互动形式。
第一种:“如果AI拥有决策权,你会让它管财务、人事,还是安全监管?”——选择后即时显示全场分布比例。
第二种:“你觉得哪件事最不该交给机器做?”——匿名提交,随机抽取展示。
第三种:“你相信现在的AI完全受人类控制吗?”——二选一投票,结果实时投影。
第四种:“请给过去三年公司的技术创新打分”——滑动评分条,生成平均值曲线。
第五种:“写下你对AI最担心的一句话”——形成词云墙滚动播放。
老夫子一条条看过去,删掉了第四和第五个。
“太软了。”他说,“评分和情绪表达容易流于表面,看不出真实想法。”
他又划掉第一个,“财务人事这些太具体,容易引发现实联想,节外生枝。”
最后剩下两个。
他指着第二个方案,“这个可以保留。‘最不该交给机器做的事’,既能反映担忧,又能带出我们的防护设计。”
然后点开第三个,“这个作为主环节。简单直接,还能立刻看到群体态度。”
秦先生凑近看了看,“你打算怎么接话?比如一半人说不信呢?”
“那就告诉他们原因。”老夫子调出内部审计日志,“我们可以现场调取一次AI权限申请记录,展示审批链条。让他们知道,连升级一个小功能都要走七道流程。”
“有料。”秦先生点头,“比喊口号强多了。”
老夫子继续往下写规则说明:
观众扫码进入页面 → 选择问题参与投票 → 结果实时投屏 → 主讲人现场解析逻辑链。
他写完最后一行,抬头问:“你觉得这样够吗?”
“形式有了。”秦先生想了想,“但你还缺一样东西。”
“什么?”
“故事。”
“故事?”
“对。”秦先生直视他,“你现在讲的都是‘我们做了什么’‘怎么防风险’。可没人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怕过吗?犹豫过吗?有没有哪一刻,你自己也怀疑这条路走错了?”
老夫子没回答。
办公室安静下来,只有电脑风扇轻微的转动声。
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测试自主学习模块时的情景。那天晚上,系统突然自动生成了一份优化方案,建议裁撤三个部门,并附上了成本节约测算表。没人下达指令,它自己做的决定。
当时他盯着屏幕看了很久。
不是害怕,是恍惚。
好像看着一个孩子长大,却发现它开始独立思考了。
“我可以提一句。”他低声说,“三年前,我也以为AI只是工具。”
“这就对了。”秦先生站起来,拍了下他肩膀,“数据让人信服,但故事才让人记住。别把自己藏得太严实。”
老夫子点点头,重新打开主演讲稿文档。
他在第一行删除原有的标题,敲下新的开场句:
“三年前,我也曾害怕AI会取代我们。”
光标闪烁了几下,他又补了一句:
“后来我才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它能不能思考,而是我们还愿不愿意去判断。”
文档下方,他还留了一个空白区域,标记为【互动环节待插入】。
时间已经过了六点,窗外天色暗了下来。楼下的车流声渐渐密集,远处传来几声喇叭响。
秦先生拿起空杯准备离开,“明天陈小姐要来开会吧?你可以听听她怎么说。”
老夫子应了一声,目光仍停留在屏幕上。
等秦先生走后,他把椅子往后拉了拉,整个人陷进靠背里。
他翻出之前收集的员工匿名反馈,一条条看下去。
有人写:“每天上班像在被监视。”
有人问:“以后是不是连情绪都要被算法评估?”
还有人说:“我不知道该支持还是反对,我只是怕变不成它需要的样子。”
他一条条读完,关掉文件,打开金手指的舆情分析图谱。
最近一周,“AI控制人类”的讨论热度确实降了,但“个体价值是否会被稀释”的提问正在上升。
他新建一页幻灯片,在标题栏输入:
**我们为何仍需要人类判断?**
下面只写了两行字:
因为机器不会犹豫。
而犹豫,才是选择的开始。
他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手指悬在鼠标上,迟迟没有点击保存。
楼下电梯到达的提示音响起,走廊灯光透过门缝照进来一条细线。
他忽然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
沙沙两声,他在空白处写下三个词:
怕,不是坏事。
懂,才有底气。
选,才算活着。
笔帽咔哒一声盖上。
他转身回到电脑前,把这三个短句复制到演讲稿末尾。
屏幕右下角,金手指弹出一条提醒:
【检测到外部Ip尝试访问“恒瑞咨询”关联数据库,已拦截。是否追溯?】
他看了一眼,拖动鼠标,将这条记录移入加密文件夹,重命名为“海外布局_风险源排查”。
然后继续修改ppt。
光标停在最后一张幻灯片的备注栏。
他敲下一行字:
“我不是来证明我们没错的。
我是来告诉大家——
我们在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