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震动了一下,提醒事项跳出:明日七点,仓库对接。天气预报:阴转小雨。
老夫子看了眼屏幕,把手机放回口袋。他刚走出公司大门,天空灰蒙蒙的,风有点凉。陈小姐已经在路边等他,手里拎着两杯热豆浆。她看见他出来,抬手晃了晃杯子。
两人并肩往地铁口走。路上人不少,大多是下班的白领。走到台阶前,一个穿格子衫的年轻人突然停下脚步,盯着老夫子看了几秒,然后掏出手机对着他们拍了一张。
老夫子没反应。陈小姐却明显僵了一下,手指收紧,杯壁发出轻微的挤压声。
“你被认出来了。”她低声说。
“嗯。”他点头,“迟早的事。”
他们继续往下走。刚到站台,又有人抬头看过来。这次是个戴眼镜的女孩,站在广告牌旁边,假装刷手机,其实镜头正对着他们。老夫子不动声色地侧身挡住陈小姐,顺势把她往角落带了半步。
“以前不是这样。”她靠在墙边,声音压得很低,“现在感觉像在演戏。”
“我们本来就没在演。”他说,“别人怎么看,是他们的事。”
列车进站,人群涌动。他们挤进车厢,找到空位站定。陈小姐靠着扶手,目光落在对面车窗上。玻璃映出两个人的身影,挨得很近,但神情都紧绷着。
这一趟比平时安静。
出站后,他们换乘公交。车上人少些,坐了下来。老夫子打开手机,想看看邮件,却发现社交软件弹出一条推送——《模范员工背后的爱情故事?知情人士爆料……》
配图是昨天茶水间那张姜汤照片的截图。角度被裁过,刚好把他和小陈框在一起,看起来像是两人私下互动。标题下面已经有几百条评论。
“这男的是谁啊,穿得跟个修空调的似的。”
“听说是公司技术大神,天天加班,还做公益。”
“重点是他女朋友吧,长得挺干净。”
“是不是炒作?故意搞这种‘苦情暖男’人设?”
老夫子关掉页面,锁了屏。他没说话,但手指在屏幕上多按了一秒。
陈小姐瞥见他的动作。“看到了?”
“嗯。”
“你觉得他们会挖别的东西出来吗?”
“不知道。”他看着窗外流动的街景,“只要没做过亏心事,就不怕被人翻。”
可话刚说完,一辆电动车从旁边慢速驶过。骑手戴着头盔,左手握把,右手拿着手机,表面在导航,实际录音键亮着红点。
老夫子立刻闭嘴。陈小姐也察觉不对,把包抱在胸前。
电动车跟了五十米,见两人不再交谈,终于加速拐进小路。
晚上回到家,老夫子坐在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他没有开灯,只靠屏幕光照明。搜索栏输入自己的名字加关键词“恋情”,跳出来三条非官方推文。
第一条标题是《加班狂人也有柔情一面?神秘女友身份曝光》。文中提到他在公益活动中表现突出,疑似为博好感打造“好男人”形象,如今恋情曝光,或许是团队策划的一部分。
第二条更离谱,说他是“中年危机提前发作”,工作太累想找情感寄托,所以选了个温柔型女生稳定情绪。
第三条干脆编了个对话:“她说只要我辞职陪她旅行,就嫁给我。我没答应。”
全是瞎写。
他合上电脑,靠在椅背上。屋里很静,楼下传来邻居家炒菜的声音,油锅爆响。
手机又震了一下。同事转发了一段短视频,内容是今天早上他们在地铁口被拍的画面,配上背景音乐和字幕:“现实版都市爱情剧男主登场!”
评论区已经炸了。
“这女的运气真好!”
“哥,收下我的膝盖,我也想遇到这样的男人。”
“别信,肯定是剧本。你看他走路姿势,太标准了,像排练过。”
老夫子放下手机,起身倒了杯水。水喝到一半,听见阳台传来轻响。他走过去拉开窗帘,发现外面楼道的感应灯亮了,有个黑影迅速移开。
不是错觉。
他退回房间,拉严所有窗帘,顺手把门反锁。
第二天一早,他照常出门。陈小姐比平时晚了十分钟才到约定地点,脸色有些发白。
“昨晚睡不好。”她说,“一直有消息提示音,都是陌生人加微信,问东问西。”
“别通过。”
“我知道。可是……他们是怎么知道我手机号的?”
老夫子皱眉。这个问题没法回答。
他们一起走向地铁站。这次没人拍照,但经过便利店时,店员探头看了好几眼。路过公交站,两个学生模样的女孩指着他们窃笑,其中一个拿出手机录了十来秒。
老夫子全程面无表情。陈小姐低头盯着鞋尖,步伐越来越快。
到了仓库门口,他停下脚步。“你先回去吧。”
“为什么?”
“我不想你每天都这样过。被人盯,被议论,连吃个早餐都不自在。”
“那你呢?”她抬头看他,“你能习惯?”
“我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可我在乎。”她声音低下去,“我不想你因为我变得小心翼翼,也不想自己变成话题中心。我们只是普通人在做普通事,为什么要被放大?”
老夫子沉默了一会儿。“你说得对。但我们不能躲。”
“我不是要躲。”她摇头,“我是怕有一天,我们会因为这些声音开始怀疑彼此。”
这话让他心头一震。
他想起前几天保洁阿姨欢送会上的场景。那时大家鼓掌祝福,笑容真实。小王还开玩笑说:“你们结婚记得请我吃喜糖,我要双份。”
那时候的感觉,是暖的。
而现在,每一张看向他们的脸,都带着探究、猜测、评判。
他伸手握住她的手腕。“听着,我们没做错什么。他们爱拍就拍,爱写就写。只要我们清楚自己是谁,就不怕别人怎么讲。”
陈小姐看着他,眼神慢慢稳下来。
“但我也会想办法。”他松开手,“不会一直被动挨打。”
中午休息时,他一个人去了附近网吧。这种地方没人注意他。他注册新账号,用不同关键词搜索相关信息,记录传播路径、发布时间、转发高峰。
三点钟,他回到仓库办公室,在纸上列出三条规律:
1. 所有关联话题都从公益事迹切入;
2. 恋情是吸引点击的关键标签;
3. 私下行为最容易被断章取义。
他把纸折好塞进口袋。
傍晚接陈小姐下班,他们改走了小路。一路上没人跟随,也没遇到熟人。走到小区门口,她忽然问:“你会后悔吗?”
“什么?”
“公开关系这件事。”
“不后悔。”他说,“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让你站在我身边。”
她嘴角动了动,没笑出来,但肩膀放松了。
当晚,他坐在书桌前,打开备忘录。光标闪烁。
他输入一句话:如何面对镜头而不失本心?
删掉。
再输入:当私生活成为公共素材,该怎么办?
又删。
最后留下一行字:明天必须启动那个方法了。
他闭上眼,深呼吸三次。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熟悉的存在——那个沉寂已久的思维辅助系统,只有在重大决策时才会激活。
他知道,一旦开启,就会进入高强度信息处理模式。身体会变迟钝,反应速度下降,持续时间越长,负担越大。
但这次,他必须用。
窗外雨开始下,敲在遮阳棚上,节奏清晰。
他睁开眼,手指悬停在手机上方。
准备点击备忘录里的隐藏入口。
手指按下的一瞬,楼下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