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的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下回车键,屏幕上的进度条再次开始推进。他盯着那行闪烁的光标,像是看着一张正在摊开的棋盘。
“来了。”他说。
秦先生端着一杯刚泡好的茶走进来,听见这句,顺口接道:“什么来了?你那金手指又算出谁要请假了?”
“比请假严重。”老夫子没回头,只抬手示意他看主屏,“老赵开始动了,但不是直接冲我们来——他更喜欢让别人先出手。”
画面中,一组行为轨迹正被逐帧还原:某个匿名账号在深夜创建邮件组,关联Ip跳转频繁,路径复杂得像绕迷宫。技术部两人已经就位,戴眼镜的那个正低头记录,另一个则快速调取服务器日志进行交叉比对。
“这模式有点眼熟。”秦先生凑近,“是不是跟上个月那个‘内部举报测试’很像?当时也是用废弃培训群发消息。”
“一模一样。”老夫子点头,“区别在于,这次的目标不是挑起内斗,而是想把脏水泼到我们头上。他打算伪造证据,让我们忙着自证清白,他自己好抽身走人。”
“所以他下一步会举报?”秦先生问。
“不急。”老夫子摇头,“他现在还没准备好替罪羊。他需要一个能背锅的人,还得看起来够分量。所以他会先试探,看看我们有没有察觉他背后的网络。”
“那咱们不能干等吧?”
“当然不能。”老夫子打开新界面,输入一串参数,“现在要做的,是把他可能走的每一步都提前走一遍——用他的脑子,演他的戏。”
系统启动“行为惯性推演”模块,界面弹出三个初始模型:
【方案A:监管施压型】
【方案b:信息泄露型】
【方案c:内部策反型】
“这是初步分类。”老夫子解释,“A是走外部路线,告我们财务违规;b是偷偷放文件出去,嫁祸给某个部门;c最麻烦,是从内部找人接班,继续搞小动作。”
“我觉得他大概率选A。”秦先生说,“他怕硬碰硬,最喜欢借刀杀人。”
“我也这么想。”老夫子转向技术员,“把过去半年所有对外联络记录导入模型,重点筛那些带附件的加密邮件,尤其是发往非合作单位的。”
眼镜男迅速操作,几秒后,屏幕上跳出一条高危预警:某测试机曾在凌晨两点尝试连接外部网盘,上传名为《临时审计建议稿》的文档。
“这不是我们写的。”秦先生皱眉,“我们最近根本没提审计的事。”
“所以他已经在准备材料了。”老夫子冷笑,“连标题都想好了,就差找个由头发出去。”
“要不要现在封掉那台机器?”
“别。”老夫子摆手,“动它等于打草惊蛇。我们现在要让他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他切换到沙盘模拟界面,将三种方案逐一投入虚拟环境运行。
第一轮结果很快出来。
方案A触发董事会紧急会议,舆情指数飙升,客户咨询量暴涨三倍,公关团队压力拉满;
方案b导致核心项目暂停,技术部全员排查泄密源,误伤两名无辜员工,士气下滑;
方案c最隐蔽,潜伏者连续两周传递低敏感信息,直到第三周才突然传出关键数据,防御方毫无反应。
“照这个趋势,他八成选c。”技术员低声说。
“不一定。”老夫子盯着数据波动,“他贪心,也怕事。单独走c太慢,走A又太险。他真正喜欢的是——组合拳。”
他重新调整权重,加入“心理偏好系数”,把老赵的性格特征编入算法:畏险、投机、习惯甩锅。
系统重新计算。
第四轮推演中,新模式浮现——
【混合策略:先制造内部动荡,再引导外部介入】
具体路径为:通过匿名渠道向中层管理者泄露“公司即将清算旧部”的虚假消息,引发恐慌;有人必然自乱阵脚,做出异常举动;此时再以“知情者”身份向监管部门举报,坐实“内部混乱、管理失控”的指控。
“妙啊。”秦先生忍不住笑出声,“自己不动手,还显得像个正义之士。”
“所以他不会立刻动手。”老夫子指着时间轴,“他会等一周左右,等情绪发酵到位。这段时间,他会密切监控哪些人反应激烈,然后把这些人列进‘可疑名单’,作为后续举报的佐证。”
“那我们就给他安排点‘反应激烈’的人呗?”秦先生眨眨眼。
“不止。”老夫子嘴角微扬,“我们还要让他亲眼看见,有人偷偷传文件出去——当然是假的。”
“你是说……反向钓鱼?”
“不叫钓鱼,叫请客吃饭。”老夫子敲定最终参数,“我们做一份看起来很真、其实全是陷阱的文件,放在一个他认为安全的通道里。只要他敢碰,就会一路走到我们设好的局里。”
技术员插话:“但我们得确保他能找到这条线。他现在肯定加倍小心。”
“那就让他‘偶然’发现。”老夫子调出权限日志,“还记得周明之前用的那个公共终端吗?我们让系统显示有人在那里登录过高管账号,留下访问痕迹。他的人迟早会查到。”
“万一他不信呢?”
“他会信。”老夫子淡淡道,“因为人性有个弱点——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当他发现别人犯了他曾犯过的错,就会放松警惕。”
秦先生听得直点头:“所以他一看,哟,又一个蠢货踩坑,赶紧抄一份带走邀功。”
“没错。”老夫子启动预案封装程序,“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局看起来足够粗糙,又足够诱人。”
三人围在主控台前,开始细化执行步骤。
技术部负责布置虚假操作痕迹,在特定终端留下“越权访问”记录,并设置延迟触发的日志清除机制,制造“人为掩盖”的假象;
秦先生协调法务预备应对流程,一旦有外部机构介入,可在四小时内提供完整合规证明;
老夫子亲自设计那份“诱饵文件”,内容半真半假,包含几个似是而非的数据漏洞,专等懂行的人去“发现”。
“名字起个响亮点。”秦先生提议,“叫‘天罗计划’?”
“太张扬。”老夫子摇头,“叫‘静网’就行。安静的网,才抓得住爱蹦跶的鱼。”
方案最终定稿,存入加密档案,口令由三人分别保管。
“现在就等他上线了?”秦先生问。
“还不全。”老夫子补充,“我们缺一个触发开关——不能靠人工判断什么时候启动,得自动识别。”
他设定双重条件:当监测到特定Ip访问敏感目录 + 系统收到关键词为“清理”或“名单”的伪装邮件时,自动激活第一阶段响应。
“这样一来,哪怕我们不在办公室,也能立刻响应。”
“完美。”秦先生伸了个懒腰,“接下来就是喝茶看戏?”
“喝茶可以。”老夫子关闭界面,“看戏不行。我们要演戏。”
他站起身,看了眼墙上的时间。
凌晨一点十七分。
“你们去休息吧,轮值表按原计划走。我再盯一会儿。”
秦先生犹豫:“你不睡?”
“睡。”老夫子坐下,“但得睁着眼睡。”
技术员收拾设备准备离开,临出门前回头问了一句:“万一他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呢?比如干脆辞职跑路?”
老夫子停顿两秒,重新打开金手指界面,在搜索框输入一行字:
“如果目标选择退出竞争,其原有势力是否会自发重组?”
系统开始分析。
进度条缓缓前进。
一行小字悄然浮现:
【检测到相似历史案例:三年前市场部副总离职后,其下属七人于两周内相继提交调岗申请,其中四人转入竞争对手阵营】
老夫子盯着那条信息,轻轻点了下鼠标。
“他不会走。”他说,“因为他知道,一旦走了,他的人就不再是他的人了。”
他把这条记录也归入“静网计划”附录,顺手转发给秦先生。
“告诉法务,准备一份关于‘离职员工竞业限制追溯期延长’的草案,明天上午送董事会预审。”
秦先生接过消息,愣了愣:“你还真打算连他退路都堵死?”
“不是我要堵。”老夫子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屏幕上,“是他自己一步步走到了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