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请书的初稿终于完成,厚厚的一摞打印稿堆在乔琳的办公桌上,像一座微缩的堡垒,凝聚着她数月来的心血与智慧。她没有立刻提交,而是给了自己一天缓冲期,让思维从高度紧绷的状态中暂时脱离,以更冷静、更挑剔的眼光重新审视。
她泡了一杯清茶,坐在窗边,任由思绪放空。体内,青莲本源似乎也感应到宿主心神的松弛,流转的速度放缓,那股温润的滋养之力如同春日暖阳,和煦地拂过四肢百骸,修复着连日殚精竭虑带来的细微损耗。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滋养并非简单的“修复”,更像是一种持续的“优化”。她的听觉似乎比以往更敏锐,能分辨出窗外远处树叶摩挲的细微声响;指尖触碰微凉的陶瓷杯壁时,传来的质感也格外清晰。这种五感的微提升,并非骤然巨变,而是建立在长久滋养基础上,量变引发的质变前兆,是生命本源趋于圆满和谐的自然外显。
对食物的需求依然旺盛。早餐她吃下了两人份的鸡蛋、牛奶和全麦面包,中午更是需要摄入足量的肉类和米饭,才能满足身体和那株“住客”的能量转化需求。食物在她体内被高效地分解、吸收,杂质被排出,精华部分则被青莲虚影汲取,转化为支撑她非凡精力与持续优化的纯粹生机。她的肌肤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内在淬炼下,白皙中透出健康的红润,细腻得看不见毛孔;五官的每一处线条都仿佛被无形的手精心调整过,组合成一张清丽绝俗、却毫无攻击性的面容,沉静时如古井无波,专注时则眸光湛然,能洞穿迷雾。
放松并未持续太久。下午,她便开始逐字逐句地精修申请书。这一次,她跳出了创作者的视角,试图以最苛刻的评审专家眼光来挑剔自己的作品。果然,几个之前被忽略的逻辑衔接不够紧密之处,以及两处可以更凝练的表达,被她逐一标注出来。
就在她沉浸于修改时,许妍发来了信息,没有文字,只是一个链接。乔琳点开,是许妍所在电视台的新闻客户端,首页推送的正是许妍团队那期深度调查报道的后续追踪报道,标题措辞犀利,直指问题核心。报道署名中,许妍的名字排在首位。
乔琳仔细看完了报道,内容扎实,证据链清晰,展现了不惧压力、追寻真相的职业素养。她给许妍回了条信息:“报道看了,很好,步步深入。”
许妍很快回复了一个笑脸,接着又发来一条:“陆晨那个项目,好像黄了。”
语气平静,听不出太多情绪。
乔琳指尖微顿,回复:“他情况如何?”
“听说很受打击,家里压力更大。他这几天都没怎么联系我。”许妍的回复很快,依旧平静,“我这边新的选题又下来了,也挺忙的。”
乔琳看着屏幕,能想象到陆晨此刻面临的困境。那个承载着家族期望的大项目失败,对他而言恐怕不止是事业挫折,更是对自身能力的质疑和家庭压力的具象化。而许妍的态度,则清晰地表明,她的生活重心和情感寄托,已经不再完全系于对方身上。她有她的战场,她的价值感来源于她自己斩获的成果。
“专注你自己的工作。”乔琳回复道,没有对陆晨的处境多做评论。这是许妍需要自己面对和处理的关系,过多的干预无益。她相信经历了沈皓明一事,又在自己领域找到价值的许妍,有能力处理好这一切。
放下手机,乔琳将注意力重新拉回申请书。她发现,在经历了短暂的放松和对妹妹事情的短暂关注后,她的思维似乎变得更加清晰和敏锐。之前标注出的那几个问题点,此刻脑海中竟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好几种更优的修改方案。她迅速在文档上做出调整,逻辑顿时顺畅了许多,表达也更加精准有力。
这种“顿悟”般的状态,并非偶然。青莲本源对她生命本源的滋养是全方位的,包括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效率、思维的发散与聚合能力。在持续的高强度思考后,适当的放松反而有助于大脑整合信息,激发新的灵感。这并非超自然能力,而是将她的生理潜能开发到了当前条件下的极致。
修完最后一个句子,乔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刻的申请书,在她眼中终于趋于完美。她点击了保存键,将最终版文件加密存储。
她没有立刻提交。而是站起身,走到窗边。夜幕已然降临,研究所大楼星星点点的灯光,与远处城市的霓虹交相辉映。体内,青莲本源平稳运行,如同永不枯竭的泉眼,提供着温润而坚定的支撑。
前路依旧充满挑战——项目的评审、团队的磨合、研究的深入……还有妹妹生活中尚未尘埃落定的感情。但她内心一片宁静,如同深不见底的潭水,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与无限的可能。
静水深流,根基弥坚。她以自身为实验场,验证着知识、心性与那神秘青莲本源共同作用下的生命进化之路。这份申请书,不仅是通往下一个学术高峰的阶梯,也是她在这条独特道路上留下的又一个坚实脚印。
她拿起水杯,将杯中已凉的茶水一饮而尽。喉咙传来的凉意,让她精神微微一振。
下一步,该是等待,以及为即将到来的挑战,做好万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