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奇货居”生意红火,“北货收售”悄然铺开之际,一个对于流放队伍而言意义非凡的消息,由羽阁的快马传回了北碚城——由羽阁精英护送的第一批官差家眷,已安全抵达城外二十里处的预定接应点。
消息传来,赵老四和那些选择了追随的原官差们顿时沸腾了。数月颠沛流离,生死难料,心中最牵挂的便是远在京城的亲人。如今得知家眷安然抵达,那份压抑已久的思念与担忧,瞬间化作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狂喜。
“到了!真的到了!”赵老四这个铁打的汉子,此刻眼眶也有些发红,搓着手,在原地来回踱步,恨不得立刻插翅飞过去。
其他官差更是喜形于色,互相捶打着肩膀,激动地语无伦次。
姜妙当机立断:“赵头儿,你立刻带上一队得力人手,多套几辆车,去接应点把人平安接回来!韩松,安排下去,将我们之前购置的那个旧庄园尽快收拾出几间能住的屋子,准备好热食、热水和干净的被褥!”
“是!”赵老四和韩松齐声应道,立刻分头行动。
整个下午,据点内外都弥漫着一种紧张而欢快的气氛。留下的人手脚麻利地打扫庄园,烧水做饭,连平日里最沉稳的萧执,眉宇间也柔和了几分。他深知,家眷的抵达,意味着这支队伍的根,真正开始在这北地扎下了。
日头偏西时,庄园外传来了嘈杂的人声和车马声。赵老四一马当先,冲进庄园,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嘶哑:“来了!都接回来了!”
众人涌出院子,只见暮色中,长长的车队缓缓停下。车上下来的是一个个风尘仆仆、面带倦色却又眼神明亮的妇孺老人。他们穿着粗布衣衫,带着简单的行李,目光急切地在迎接的人群中搜寻着。
“爹!”
“当家的!”
“儿啊!”
刹那间,呼唤声、哽咽声、喜极而泣的哭声此起彼伏。分别数月的亲人终于重逢,丈夫紧紧抱住妻子,父亲将儿女高高举起,儿子搀扶着年迈的父母……场面感人至深。
赵老四找到了自己的老妻和一对年幼儿女,一家人抱在一起,妻子埋在他怀里低声啜泣,儿女则紧紧抓着他的衣角,仿佛生怕他再次消失。
“好了,好了,没事了,以后咱们一家再也不分开了。”赵老四声音沙哑地安慰着,这个在流放路上面对匪徒和野兽都未曾退缩的汉子,此刻眼角也湿润了。
姜妙和萧执站在稍远的地方,看着这团聚的一幕。姜妙嘴角带着欣慰的笑意,内心oS:“总算完成了一桩心事。有了家眷在身边,这些人的心才能彻底安定下来,真正把这里当成家。” 她注意到,这些家眷虽然疲惫,但精神尚可,衣物也还算整洁,可见羽阁一路护送得极为尽心。
萧执的目光扫过那些家眷,低声道:“羽阁办事,确实稳妥。”
等到最初的激动情绪稍稍平复,姜妙才走上前,朗声道:“诸位一路辛苦!我是姜妙,这里是北碚城,以后也是咱们的新家!住处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虽然简陋,但遮风避雨没问题。热水热饭也都备着,大家先去安顿下来,洗漱用饭,好好歇息!有什么短缺的,或是身子不适的,尽管跟赵头儿或者这里的管事说!”
她的声音清越,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家眷们纷纷投来感激的目光,一些妇人拉着孩子就要下跪道谢,被姜妙连忙阻止。
“使不得,诸位都是自己人,以后还要一起在这北地过日子,相互扶持才是正理。”
她的话语朴实,却让这些刚刚经历离别重逢、对未来充满惶恐的人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希望。
在家眷中,姜妙也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是路上收留的那些愿意跟随的、身世清白的流民的家眷,也同样被羽阁一并接了过来。他们同样对姜妙感恩戴德。
众人被引到暂时安置的房舍。虽然只是简单修葺过的土坯房,但屋内打扫得干净,炕上铺着厚实的新草垫和干净的粗布被褥,墙角堆着充足的柴火。大锅里熬着热气腾腾的粟米粥,旁边还有蒸好的杂面馍馍和一盆咸菜。
对于这些颠沛流离、担惊受怕了许久的人来说,一个安稳的住处,一口热乎的饭菜,便是世间最大的幸福。
看着家眷们脸上露出的安心笑容,听着孩子们因为有了玩伴而发出的嬉笑声,赵老四等人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对姜妙和萧执的忠诚与感激,达到了顶点。
“东家,王爷,”赵老四找到姜妙和萧执,再次深深一揖,“俺赵四这条命,以后就是您二位的!但有差遣,万死不辞!”
他身后的其他官差也纷纷附和,眼神坚定。
姜妙扶起他,笑道:“赵头儿言重了。以后建设家园,还需要大家同心协力。让家眷们好生休息,明日你再统计一下,家眷中有无擅长纺织、缝纫、厨艺、养殖或是其他手艺的。咱们这里,不养闲人,但有一技之长者,必有发挥之地,工钱待遇,绝不会亏待。”
赵老四连连点头:“俺明白!俺这就去问!”
家眷的抵达,不仅带来了人伦的温暖,更带来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这些妇孺老人中,不乏能工巧匠和持家好手,他们将与男人们一起,成为建设北地新家园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支队伍的凝聚力,因这次团聚而变得空前牢固。
夜色渐深,庄园里依旧灯火点点,人声细语,充满了久违的生机与暖意。北地的风依旧寒冷,但人心,却已开始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