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妙从宫中回来的第三日,一道明黄的圣旨便在司礼监太监的高声唱喏中,浩浩荡荡地驾临了永宁侯府。阖府上下,以老王氏为首,姜永年、姜妙及一众家眷仆役,皆焚香沐浴,跪伏于正院接旨。
太监展开圣旨,尖细而清晰的声音响彻整个院落: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闻永宁郡君姜妙,娴熟大方,温良敦厚,性秉柔嘉,医术超群。战王萧执,朕之股肱,为国劬劳,致有沉疴。今永宁郡君侍疾有功,仁心可鉴,二人良缘天作,适婚娶之时。朕躬闻之甚悦,为成佳人之美,特将永宁郡君姜妙许配战王萧执为王妃。”
“一切礼仪,交由礼部与钦天监共同操办,择良辰完婚。布告中外,咸使闻之。钦此——”
圣旨的内容虽在意料之中,但真正听到这正式的确切旨意,依旧在侯府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臣女(臣妇、臣)接旨,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以姜妙为首,众人叩首谢恩。
老王氏和姜永年心情复杂地接过圣旨,既有女儿(孙女)得配亲王的荣耀,更有对这桩婚事背后深意的担忧。而府中下人,则多是敬畏与兴奋交织。
圣旨下达,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飞遍京城,顿时引发了比之前提亲风波时更剧烈的反响。
侯府之内:
老王氏拉着姜妙的手,欲言又止,最终化作一声叹息:“妙儿,战王府……终究是深似海,你日后定要万事小心。”她虽不知内情,但本能地感到不安。
姜永年则是眉头紧锁,对姜妙低声道:“战王虽位高权重,然其身体……唉,陛下此举,究竟是恩典还是……”他未尽之语,充满了父亲的忧虑。
姜妙对家人的担忧报以安抚的微笑:“祖母,父亲,不必过于忧心。王爷待我以诚,我自有分寸。”她语气中的镇定,莫名地让家人安心了几分。
京城舆论,哗然四起:
· 嘲弄与轻视: 不少贵女闺秀在私下聚会时,难掩酸葡萄心理:“还以为能攀上多高的枝头,原来是个活不久的短命鬼!王妃尊位又如何?过不了几年就得守寡!”“就是,冲喜王妃?听着就好笑,不过是陛下拿来安抚功臣的工具罢了。”
· 羡慕与嫉妒: 亦有人看得更深,羡慕姜妙获得的实际利益:“战王妃!超一品亲王妃!地位尊崇,享不尽的金银富贵!”“更重要的是,战王无父无母,府中清净,一过门就是当家主母,不用伺候公婆,应对妯娌,不知省了多少麻烦!”
· 松一口气: 二皇子及其党羽,以及那些曾试图拉拢姜妙未果的势力,则大多松了口气。姜妙嫁给一个“将死”且兵权在握、但无嗣(目前)的战王,总比嫁给某个有可能争夺储位的皇子要好得多。这个结果,勉强可以接受。
· 暗恨与不甘: 自然也有暗中咬牙的,如某些曾对萧执抱有幻想或与姜妙有过节的贵女及其家族,但圣旨已下,无人敢明面质疑。
战王府内,
萧执接到圣旨后,神色一如既往的平静,只对宣旨太监淡淡道:“臣,领旨谢恩。”仿佛这只是一道普通的公务指令。但只有近身侍卫察觉,王爷今日练剑的时间,似乎比平日长了些许,剑锋也愈发凌厉。
宫中,
皇帝对这道旨意颇为自得,认为妥善处理了一桩难题。德妃(现抚养九皇子)温婉地向皇帝道贺,称赞陛下英明。皇后则神色莫辨,只说了句“确是良配”,便不再多言。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姜妙,在接旨后,于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与悄然前来的萧执有过一次极短暂的会面。
“圣旨已下,郡君可还满意?”萧执看着她,目光深邃。
姜妙挑眉,晃了晃手中那份明黄卷轴,唇角微扬:“合作愉快,未来的……夫君大人。”
萧执的眼底闪过一丝极淡的笑意,低声道:“王府已开始准备。日后,有劳郡君……‘悉心照料’了。”
“好说。”姜妙点头,彼此心照不宣。
这份旨意,如同一道分水岭,彻底奠定了姜妙在京城的全新身份——战王未婚妻。她不再是那个需要步步为营、小心翼翼的新贵县主(郡君),而是拥有了强大盟友和明确标签的顶级权贵圈层一员。前方的路或许依旧布满荆棘,但至少,她不再是孤身一人。
(内心oS:搞定!长期饭票+顶级保镖+实验素材+挡箭牌,四位一体,正式上岗!接下来,就该好好想想,怎么利用这个新身份,给某些人准备点‘惊喜’了。)
指婚风波,至此尘埃落定。而新的篇章,正伴随着战王妃的身份,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