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6月),长安未央宫仿佛被一股持续升温的热流所包裹。来自四方,尤其是北疆的捷报,接连不断地呈送至天子刘协的案头。
刘协端坐于御座之上,一份份翻阅着由尚书郎高声诵读的捷报文书。荀攸自凉州发来的战报,详细陈述了黄忠如何稳扎稳打,马超、赵云如何千里追袭、阵斩韩遂。字里行间,虽带着战后梳理的繁杂与艰辛,但那股大局已定的从容与喜悦,跃然纸上。
紧接着,是来自并州陈宫的详细奏陈。美稷之战的具体细节、吕布如何陷阵斩将、如何慑服匈奴、於夫罗的归顺与选择、呼厨泉安胡营的组建、以及刘备就任并州牧后着手进行的安抚流民、劝课农桑等政事,条理清晰,规划井然。
“好!好!好!”刘协忍不住抚掌赞叹,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奉先勇冠三军,公达算无遗策,公台治理有方,玄德仁德布政!并凉二州,北疆腹地,至此大半已入朕之彀中矣!”
然而,真正的意外之喜,紧随而至。当李肃自幽州发回的密奏送达,言明不仅盘踞太行的十万黑山军在张燕率领下全体归顺,连那素来桀骜、与袁绍有血海深仇的公孙瓒,也已接下圣旨,表态愿效忠朝廷,共讨国贼时,刘协直接从御座上站了起来。
“黑山归附,伯圭效顺!李肃!好一个李肃!真乃说客之雄也!”刘协在殿中踱步,心情激荡不已。他深知李肃此人确有些贪财谈权之癖,但其洞察人心、把握关键、因势利导的游说之能,在此事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此人虽德行有亏,然于此乱世,此等专才,若用之得法,其效堪比十万雄兵!这份功劳,必须重赏!
然而,帝国的疆域广袤,喜悦的浪潮尚未平复,暗流的阴影便已悄然迫近。
就在刘协仍沉浸在北方接连大定的兴奋中时,绣衣府贾诩,悄无声息地步入殿内。他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神情,但微微凝重的眉宇,却让侍立一旁的郭嘉、诸葛亮、庞统等人心有所感。
“陛下,北疆捷报频传,诚为可喜。然南方与东线之局势,近日颇有恶化之势。”
刘协闻言,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坐回御座,沉声道:“文和,细细奏来。”
贾诩展开一卷密报,条理清晰地陈述:“伪帝袁术,其势扩张极速。南阳郡、汝南郡、沛国、庐江郡、九江郡已尽入其手。目前,袁术正集重兵于江夏郡,与荆州刘表激战,双方势均力敌,暂时难分胜负。”
他顿了顿,继续道:“在豫州方面,袁术大军正与张辽将军部于颍川、陈国、梁国之地激烈交战。张将军虽勇,然兵力有限,面对袁术多路进攻,只能采取守势,依托城池进行小规模反击,战线正被缓慢压缩。若无所援,豫州全境恐将不保。”
“江东之地,刘繇已被袁术麾下孙策击败,丹阳、吴郡、会稽三郡已落入孙策之手。如今孙策正猛攻豫章郡,刘繇恐难久持。”
“徐州方面,袁术亦分兵进犯广陵郡,与徐州牧陶谦军会战。甘宁将军虽率部曲奋勇周旋,然甘宁将军刚刚上任,兵力有限,压力巨大。”
接着,贾诩将目光转向东北:“袁绍方面,其已占据青州大部,目前正围攻北海相孔融。孔文举虽得陶谦派兵支援,然形势岌岌可危。关云长与曹孟德虽不断袭扰袁绍后方,牵制其部分兵力,但恐难解北海危局。”
他最后呈上曹操、张辽、关羽的联名奏章:“曹、张、关三位将军联名启奏,言麾下士卒新甲已备,士气高昂,恳请陛下允准,对袁绍发动大规模攻势,以解青州之围,并趁势削弱袁绍。同时,河南尹及兖州十六万屯田兵之甲胄亦在陆续配备,足以确保后方防线稳固。”
贾诩总结道,内容却惊心动魄:“据多方情报汇总,袁绍在青、冀二州,现有战兵已不下二十万,若加上北投的韩暹所部及其他收编势力,其总兵力恐达二十五万之巨。而袁术麾下,战兵亦超过二十万。此二者若算上临时征发的辅兵,兵力更为庞大。”
这一连串的消息,如同冰水浇头,让殿内刚刚因北疆大捷而火热的气氛瞬间冷却下来。刘协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眉头紧锁。
郭嘉轻咳一声,出列分析道:“陛下,目前局势看似我军势大,实则可用之兵捉襟见肘。”
他走到巨大的疆域图前,手指划过:“凉州、并州新定,虽大局已稳,然肃清残敌、安抚地方、建立有效统治仍需时日。此二州兵力,短期内难以抽调。即便此刻下令调兵,待军令传达,大军集结开拔,重返东线,至少需两三月之久,远水难救近火。”
“目前,我军可立即动用于东线之兵力如下:徐荣将军所部三万,已赴幽州;新降之黑山军十万,然其初附,心未全稳,能否在如此大规模国战中倾力配合,犹未可知,若强行驱使,恐生变乱,甚至倒戈;高顺将军于幽州新练之兵三万;公孙瓒所部两万,其心虽附,然能出多少力,亦是变数。此一路合计约十八万,然可用者..........。”
“兖州、徐州一线,关羽、曹操、张辽、张邈、朱儁等部,合计约十二万可战之兵。河南尹及兖州尚有十六万已完成基本军事训练、甲胄正在配备的屯田兵,可用于稳固防线,但野战之力,尚需检验。”
“综上所述,我军目前能用于主动进攻的精锐,约三十万,外加十六万屯田兵守备兵力。看似与二袁相若,然……”郭嘉话锋一转,指出关键隐患,“黑山军、公孙瓒部皆不稳定因素;十六万屯田兵皆为新卒,守土尚可,野战攻坚则力有未逮。一旦全面开战,二袁必在其控制区域内强行征募壮丁,短期内兵力或可急剧膨胀。我军若同时与二袁开启两线大规模决战,风险极大!”
郭嘉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道:“故,嘉以为,当下绝非与二袁战略决战之良机!当务之急,乃是一个‘等’字。”
“一等凉州、并州彻底稳固,可抽调边军精锐南下;二等内部整合,使黑山军真心归附,屯田兵战力提升;三等……江东之变!”郭嘉眼中闪过一丝锐芒,“孙策骁锐,非久居人下之辈。袁术僭号,孙策岂甘为其鹰犬?其与袁术,必生龃龉!待其反目,则袁术后方震动,我军可趁势而为!”
此时,殿内两位少年谋士,诸葛亮与庞统,亦是全神贯注,凝神倾听。
诸葛亮,清澈的眼眸中光芒闪烁,显然在急速消化着这纷繁复杂的天下大势。他听到郭嘉对屯田兵战力及黑山军稳定性的分析时,微微颔首,似有所悟。
当郭嘉提出“等待”之策,并预判孙策必反时,他眼中更是流露出钦佩与思索之色,仿佛又上了一堂生动的战略课,明白了有时“不动”比“妄动”更需要智慧和定力。
一旁的庞统,眉头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他天性中带着一股锐气,初时听到二袁势大,颇有种欲与之速战速决的冲动。但听着郭嘉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尤其是对内部不稳因素和潜在盟友(孙策)的精准判断,他逐渐冷静下来,意识到战场之外的博弈与时机选择,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战场上的冲杀。
刘协将郭嘉的分析与两位少年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已然明了。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立即与二袁决战的冲动,目光变得坚定而沉稳。
“奉孝之言,老成谋国,深合朕心!”刘协的声音回荡在殿中,“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传朕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