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送到幽州公孙瓒处时,刘备正带着关羽、张飞,蹲在营帐外吃着没什么油水的菜羹,感慨着人生艰难。
听到天使驾到,公孙瓒不敢怠慢,赶紧摆香案接旨。刘备三兄弟作为客将,也跟在后面跪听。
当听到“董卓伏诛,陛下亲政”时,公孙瓒的眼皮就跳了一下。听到“宣召皇叔刘备入京觐见,拜宜城亭侯,共商国事”时,刘备……刘备直接懵了,手里的筷子“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关羽丹凤眼猛地睁开,精光四射:“大哥!天子相召,宗亲相认,此乃天大的喜事!更是我兄弟匡扶汉室、建功立业之良机!速速收拾行装,前往长安啊!”
张飞嗓门更大:“就是就是!哥哥是皇叔了!天子亲口承认的!看谁还敢说咱们是织席贩履的!咱们这就去长安,辅佐陛下,杀光那些不听话的奸臣!”
刘备心里早就激动得翻江倒海,但他毕竟心思细腻,看了一眼面沉似水、一言不发的公孙瓒,叹了口气,压低声音对关张说:“二弟三弟,稍安勿躁。伯圭兄待我等如兄弟,总需……总需从长计议。”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公孙瓒肯放人?当初收留自己,一是看同窗情谊,二也是看中自己兄弟三人的战力。现在朝廷一纸诏书就要把人调走,公孙瓒心里能痛快?万一他找个借口扣着不放,甚至翻脸,那就难办了。
公孙瓒心里把那小皇帝和董卓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他当然不想放刘备走!这可是三头猛虎!放走了,自己等于少了一臂。但抗旨的罪名……幽州牧刘虞怕不是要跟自己直接翻脸,本来两人就及其不对付,如今跟袁绍大战,后面若乱起来……。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挤出一个无比僵硬的笑容:“玄德贤弟,这是说的哪里话?天子相召,此乃光宗耀祖之大喜事!为兄……为兄替你高兴还来不及,岂会阻拦?”
他走上前,重重拍了拍刘备的肩膀:“只是……贤弟此去长安,山高路远,为兄实在是放心不下啊。如今幽州也不太平,袁绍那厮虎视眈眈,为兄麾下兵马也捉襟见肘……你看……”
刘备立刻听懂了弦外之音:放人可以,但你得自己走,兵马?一个都别想带走!那都是我幽州的资产!
刘备也是无可奈何:“伯圭兄深情厚谊,备感激不尽!兄长安危系于北疆,备岂能带走一兵一卒?备只带二弟、三弟,以及旧日跟随的些许部曲(也没几个),再请宪和(简雍)同行即可。能得见天颜,已是万幸,不敢再奢求其他。”
公孙瓒一听,心里舒服多了。只要不挖他的兵,走几个光杆将领,虽然肉痛,但还能接受。他立刻哈哈大笑,显得无比豪爽:“好!既如此,为兄即刻为你准备路费盘缠!再拨……拨二十匹好马!祝贤弟早日抵达长安,莫要让陛下久等!”
就二十匹马?还是“拨”的?张飞眼睛一瞪就要发作,被关羽一个眼神死死按住。
刘备再次拜谢。
幽州牧刘虞(接到消息后,老怀大慰,对着长安方向躬身行礼):“苍天有眼!陛下真乃神武天纵!董贼伏诛,朝廷重光,此乃万民之福!老臣……老臣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荆州牧刘表(正在饮酒作乐,听到消息,酒杯一顿,神色复杂):“哦?董卓死了?陛下……才十一岁吧?竟有如此手段?背后怕是杨文先(杨彪)那些老家伙在出力吧?不过……总是好事。”
益州牧刘焉:“啥子?董卓那个瘟神遭喽?好事嘛!”
冀州袁绍(反应最大,直接把心爱的玉如意摔了):“什么?!董卓死了?!被吕布和王允杀了?!那小皇帝……他……他凭什么?!我袁本初四世三公,名满天下,尚未……尚未……他一个孺子,竟能成就此事?还收服了西凉军?皇甫嵩朱儁都回去了?!岂有此理!这……这定是王允老儿和杨彪他们的诡计!欺瞒陛下,独揽大权!对!一定是这样!“哼!且让他们得意几天!待我收拾了公孙瓒,平定河北,再去清君侧!”
一匹快马也将天子的诏书送到了常山真定赵云的家中。
此刻的赵云,一身缟素,正在为不久前去世的兄长守孝。他面容憔悴,但眼神依旧清澈锐利。
听完诏书,尤其是听到陛下竟然知道他在公孙瓒麾下的表现,甚至将他比作光武时代的耿弇、寇恂,还授予了骑都尉的实职,赵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激动。
天子圣明!汉室有望!
这正是他渴望的明主和舞台!
然而,他看了一眼兄长的灵位,眼神又黯淡下去。守孝之期未满,此时出仕,于礼不合,必遭人非议。
信使似乎看出他的顾虑,补充道:“赵壮士,陛下知您正在守孝,特让小人传话:忠孝难两全,然国事糜烂至此,更需忠勇之士力挽狂澜。卿可墨绖从戎,以战功告慰先人在天之灵,亦为大汉尽忠。此乃大孝!”
墨绖从戎!(穿着丧服从军)
陛下竟如此体谅,且将国家大义置于前!
赵云身躯一震,再无犹豫。他对着兄长的灵位重重磕了三个头:“兄长,国难当头,云不得不行了!待天下安定,云再回来为您守陵!”
他站起身,接过诏书,对信使道:“请回复陛下,云,即刻启程赴京!”
同样接到诏书的,还有长沙攸县的老将黄忠。
看着诏书上“年虽稍长,而勇武不减壮年”、“宝刀空老于匣中”、“正当为国立功之时”这些话语,黄忠的手微微颤抖了。
他今年已近四十,虽有一身惊人武艺,却始终不得重用,只能在小小攸县做个校尉,连长沙太守刘磐都不太把他放在眼里。没想到,远在长安的皇帝陛下,竟然知道他的名字!还如此看重!
“射声校尉……教习禁军弓弩……”黄忠喃喃自语,混浊的老眼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陛下……知遇之恩,忠,万死难报!”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开始收拾行装,准备交接军务,北上长安!
一时间,大汉各地,数位未来的璀璨将星,或因忠义,或因抱负,或因知遇之恩,纷纷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