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块粗布的尴尬
嫂子们兴奋地捧着织出来的第一块布料,虽然粗糙,但毕竟是从零到一的突破。
可第二天,玉华拿布料做了几双鞋,却发现鞋子底子硬邦邦,穿起来硌脚。
三婶试穿了一下,皱着眉头:“玉华,这布料太粗了,怕是有人嫌弃。”
二丫也咬着唇:“卖出去,怕要被挑毛病。”
嫂子们的兴奋顿时冷却,眼神里多了一丝不安。
二、玉华的冷静与方向
玉华没有被打击,她拿着那块粗布反复端详。
“粗布没错,但这只是第一步。布料能不能细,关键在纱线。纱线越细,布就越光滑。”
她让嫂子们把纺纱环节重新梳理,特别要求:“纺的时候要耐心,纱要匀称。宁可慢一点,也不能粗糙。”
嫂子们面面相觑:“慢了,布出的就少,工钱怎么算?”
玉华笑了:“我们不是一天就能做大的,先做精,再做多。嫂子学院不怕慢,就怕没根基。”
三、纺纱小组的磨炼
玉华亲自带着几个嫂子练习纺线。
纺纱车“吱呀”转动,嫂子们手心出汗,纱线不是断了就是打结。
二丫急得直跺脚:“这怎么行啊?一会断一会乱。”
玉华却耐心安慰:“纱线如做人,越急越乱。慢慢来。”
经过一周的练习,嫂子们渐渐掌握了窍门,纱线逐渐细了下来。
四、织女嫂子的崛起
随着纱线变细,布料也变得均匀了。
三婶高兴得拍大腿:“这布,比前几天好太多了!”
嫂子们笑称:“咱们这是变成织女了。”
从此,“织女嫂子”这个称号,在小镇上传开。
五、尝试染色
玉华没有停步,她拿来一些植物染料,试着给布染色。
用靛青草染出浅蓝;
用花椒皮染出土黄;
用野菊花染出淡绿。
虽然颜色不够鲜艳,但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已经让人眼前一亮。
嫂子们围着那几块彩布,惊喜得直叫:“这要是做成鞋子,肯定更受欢迎!”
六、市场初试水
玉华精心挑选了几双用细布和彩布制作而成的鞋子,然后兴致勃勃地拿到镇集上去售卖。果然不出她所料,当她刚刚把摊子摆好,就立刻有一群人围拢过来。
其中有一位妇人,她轻轻抚摸着鞋子的布料,脸上露出惊叹的神色,赞叹道:“这布真是细腻啊,而且这鞋子穿起来一定非常舒适。请问,这鞋子多少钱一双呢?”
玉华微笑着回答道:“这双鞋子只需要三文钱。”妇人听后,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一双,其他围观的人见状,也纷纷抢购起来。
不到半个集市的时间,玉华带来的鞋子就全部被抢购一空。嫂子们兴奋得热泪盈眶,她们激动地说道:“咱们的布,竟然真的有人抢着买!”
七、王记的妒火
王虎得知这个消息后,气得火冒三丈,他愤怒地将一只茶碗狠狠地摔在地上,碎片四溅。“她们不但会织布,还懂得染色,竟然还敢拿到集市上去卖!再这样下去,咱们的店铺迟早会被她们抢走生意!”
王老头的眉头紧紧皱起,他并没有像王虎那样立刻采取行动,而是阴沉着脸说道:“先别急,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不过,绝对不能让她们继续如此顺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