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示后的热潮
嫂子学院公开展示那天的场景,在全村传开了。
村口的老李头一边抽旱烟一边感慨:“这帮嫂子是真有本事,针脚细得跟绣花似的!”
大婶们也议论纷纷:“我家那小子明年要参军,得赶紧去嫂子学院做两身衣裳,省得大队里分发的尺寸不合身。”
嫂子们本来只想证明清白,没想到这一场展示,却像往水塘里丢了一块大石头,溅起了连绵不断的水花。
二、意外的订单
第二天一早,嫂子学院的院门就被敲响了。
“玉华嫂子,我想订两身新衣裳,给我男人穿去城里开会。”
“我家闺女要嫁人了,你们能不能做几件嫁妆衣裳?要精致点的。”
“嫂子们,你们能不能给我做一条被子套?我手笨,缝不出直线。”
一时间,嫂子们应接不暇。
刘翠抱着小本子记录,手忙脚乱:“嫂子,这得记成单子了,不然到时候乱套!”
玉华点头:“对,这就是‘接单’。咱们既然要做,就得做得正规!”
三、第一次接单会
于是,嫂子学院正式开了第一次“接单会”。
大队院里支了几张长桌,嫂子们拿着本子、布样和量尺,挨个记录大家的需求。
“这身军装,胸围多大?腰要不要收?”
“童装裤子,孩子多高?裤脚要不要留宽点?还能穿两年。”
“嫁妆衣裳得用好布,针脚要细,边角要绣点花样。”
嫂子们分工明确,有的测量,有的登记,有的画样图。村民们第一次见这种“像城里铺子一样”的正规操作,一个个啧啧称奇。
“嫂子学院这架势,可真不一样!”
“人家这就是新式做法,比咱以前自己瞎缝强多了!”
四、定价的难题
可眼看着单子越记越多,刘翠却皱起了眉:“嫂子,咱要不要收钱啊?收多少才合适?要是收得高,别人会说咱黑心;收得低,咱自己吃亏。”
嫂子们面面相觑,一时安静下来。
玉华思索片刻,开口道:“咱们不能白干,也不能乱要价。这样——按针脚和工序算工钱,谁用料多,就自己出布料,咱只收工费。”
嫂子们一听,连连点头。
二妮笑道:“嫂子,这办法好!公道又明白,谁也说不出闲话。”
五、现场定价
玉华拿出一张纸,写下几个价目:
简单衣裳:三毛工费
军装上衣:八毛工费
军装全套:一块五
嫁妆衣裳:两块起(按工序算)
写好后,她当众贴在桌子旁:“咱嫂子学院,明码标价,谁都一样!”
这一举动,立刻让大家安心了。
“这才叫有规矩!”
“比去城里做还便宜,还放心。”
六、嫂子们的感慨
等接单会结束,桌子上已堆满了订单。嫂子们望着那厚厚一摞单子,眼睛都亮了。
刘翠激动得声音发颤:“嫂子,你看,这得做多少衣裳啊?咱嫂子学院这回可真有盼头了!”
二妮忍不住抹了把眼泪:“以前咱们嫂子们在家都没地位,现在大家都求着咱们做活计,这滋味……真好!”
玉华心里也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这不仅仅是赚钱的问题,更是嫂子们真正站起来,靠手艺赢得尊重的开始。
七、暗潮未平
然而,就在嫂子们喜气洋洋时,角落里,赵大成阴着脸冷笑:“哼,接单?等着吧,我有的是办法让你们赔个底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