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如其来的访客
半个月后,嫂子学院正上着课。玉华在黑板上画着“算盘珠子”,讲解如何算工分折现,院子里坐得满满当当,连窗外都站了人。
这时,门口传来一声清亮的嗓音:“玉华同志,你们真是越办越热闹啊!”
众人一愣,齐刷刷看过去,只见那天的县妇联干事王兰,带着一个助手,笑盈盈地走了进来。
嫂子们手忙脚乱站起来,有的还下意识把课本藏在怀里。
玉华连忙迎上去,笑道:“王同志,您又来了?”
王兰打量一圈,眼中带着赞许:“上次来时,我就觉得你们不简单。今天一看,果然越办越像样了。”
二、妇联的试探
王兰没急着坐,先在院子里转了一圈,顺手翻看嫂子们的笔记本,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算盘口诀”、“成本核算”、“讨价还价要点”。
她笑着点头:“这可比单纯讲‘妇女要守规矩’实用多了。”
随后她神色一正:“我这次来,是代表县妇联。我们正在筹备一项新的试点,叫‘妇女合作社’。说白了,就是妇女也能像生产队一样,集体组织起来搞副业、搞手工、搞服务。你们嫂子学院的基础最好,能不能当这个试点,就看你们愿不愿意。”
嫂子们面面相觑,有人惊喜,有人却担忧:“那岂不是被管得更紧?”
王兰微微一笑:“有人管,才名正言顺。否则哪天谁说你们是‘瞎搞’,一纸命令就能让你们散伙。可要是戴上了‘合作社’的帽子,嫂子学院就能堂堂正正地干。”
三、玉华的心思
嫂子们议论纷纷,玉华心里却是百转千回。
她明白,王兰抛出的这根绳子,不只是机会,也是枷锁。嫂子学院原本自发灵活,大家说干就干,说试就试;若是成了试点,必然要受上头的规章限制。
可转念一想,不挂靠,就可能被随时叫停;挂靠,就可能借力打力,走得更远。
玉华沉吟片刻,开口道:“王同志,这事我一个人不能拍板,得嫂子们一起商量。”
王兰微微点头:“这正好符合合作社的精神。你们自己讨论,我不过是来递个话。”
四、嫂子们的激辩
当天下午,嫂子学院第一次召开“全体大会”。
刘翠第一个拍桌子:“我赞成!有县里妇联撑腰,谁还敢说咱们是乱搞?”
秀芬皱眉:“可要是管得太死呢?到时候做啥都得批,岂不是又被捆住手脚?”
另一个嫂子插话:“咱们辛苦做的东西,交上去一多,自己还剩多少?”
玉华坐在中间,耐心听完,最后说道:“姐妹们,路怎么走,是我们自己定的。王同志的合作社是机会,但咱们不能全盘接收。可以答应试点,但条件要讲清楚:嫂子学院必须有自主权,收入分配要透明,谁出力谁得利。要是上面只想拿咱们做样子,咱们也不干。”
嫂子们一听,顿时拍手叫好:“玉华说得对!咱不是白白让人利用的。”
五、初步定局
第二天,玉华把嫂子们的意见整理成一份“试点条件”,递给王兰。
王兰看过,忍不住笑了:“你们呀,比一些老干部还懂谈判。”
她爽快拍板:“行!我会尽力帮你们争取。嫂子学院,就从今天起,算是县妇联的合作社试点之一!”
这一消息,很快传遍公社。嫂子们的眼里重新燃起了火苗:她们不再是“偷偷摸摸”的一群女人,而是被县里认可的“试点团队”。
然而,玉华心里却清楚——这只是新的开始。合作社的身份带来庇护,也必然伴随着更多的牵制。嫂子学院要想真正走远,还得继续在夹缝中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