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头岭的阻碍
石头岭是公社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山路崎岖,进一趟比去县里还费劲。
嫂子学院的消息传到这里时,村里人先是一阵笑:
“学字?咱这地,粮食都靠天吃,识不识字有啥用?”
“别闹了,女人认那几笔歪歪扭扭,能换来口粮吗?”
嫂子们心里也想学,可被压下去的愿望,就像石头缝里的草,不敢往外探。
二、玉华的决定
赵玉华知道后,心里堵得慌。
她跟铁柱说:“偏远的地方更需要嫂子学院,要不然,永远落在后头。”
铁柱皱眉:“路远,来回折腾,你一个人去,怕不安全。”
玉华笑着拍了拍丈夫的手:“当年我敢跟你回军区,现在怕山路?这事我非去不可。”
第二天,她带上几个嫂子,挑着书本和纸笔,硬是翻过两道岭,走了半天,才进到石头岭。
三、第一堂“石头课”
嫂子们聚在村口土场子里,面面相觑。
有人小声说:“我手粗,拿不稳笔。”
有人更担心:“学不成,被人笑话怎么办?”
玉华把笔一把分到每个人手里:“写不好没关系,咱先画横线,谁画直,谁画弯,都行!就当练手。”
大伙儿笑出了声,紧张劲儿少了一半。
一堂课下来,有的嫂子写出了一横一竖,激动得红了眼:“原来我也能写!”
四、石头岭的第一封信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在这个偏远的石头岭,终于有人写出了第一封信。
这封信的作者是嫂子刘梅,她的男人刘大壮在最远的哨所驻守,由于距离遥远,平日里两人之间的音讯几乎断绝。然而,尽管书写时有些磕磕绊绊,但刘梅的文字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娃儿会叫爹了,等你回来喊你一声。”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无尽的思念和期待。这封信仿佛是刘梅心中情感的倾诉,透过纸张传递给远方的丈夫。
这封信经过一番辗转,终于被送到了哨所。当兵哥刘大壮接到这封信时,他的手微微颤抖着。他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每一个字都像一把火,灼烧着他的心。
“她能写字了!我媳妇真的能写字了!”刘大壮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知道,对于没有多少文化的刘梅来说,能够写出这样一封信是多么不容易。
战友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看着这封信。当他们读完信中的内容后,一个个都不禁感叹起来:“嫂子学院这火,烧到石头岭了!”
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调侃,但更多的是对刘梅努力学习的赞赏和对他们夫妻之间深厚感情的感动。在这个偏远的地方,嫂子学院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改变,让他们看到了知识的力量。
五、干部的转变
村干部原本觉得这是“瞎折腾”,可看到嫂子们写信、写账单,渐渐有人改了口:
“嫂子们能写字算账,集体收支也能帮着记,咱村的账比以前清楚多了。”
“这倒是件正事。”
石头岭的嫂子学院,从最初的冷眼,到后来的抢着报名,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六、玉华的感慨
离开石头岭时,嫂子们给她送了一篮鸡蛋:“玉华妹子,你是来点灯的,我们石头岭的嫂子心都亮了。”
赵玉华眼眶湿润,心里却更笃定——
嫂子学院不是城里的事,不是镇上的事,而是每一个山村、每一户兵家都需要的事。
她回头望着石头岭,低声自语:“这只是开始,嫂子学院要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