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息传开
县里观摩团回去后,立刻在妇联工作总结大会上大加赞赏。
一句话点燃了全县的热情:
——“嫂子学院不是试点,而是可推广的典型。”
这消息传到军营里,嫂子们顿时炸开了锅。
刘春花瞪大眼:“啥?还要推广?咱这不刚能站住脚吗?”
林小妹捏着衣角,紧张又兴奋:“要是咱能教乡下的嫂子们识字,那得多有脸面。”
赵玉华心里虽明白这是机会,但也清楚压力巨大。
“咱嫂子学院能走出来,是好事。但要走到村头巷尾,那就得扎扎实实,不能只靠热闹。”
二、干部下村动员
很快,乡镇干部带着嫂子们走进各村,召开动员会。
在村头的大槐树下,锣鼓一敲,人群簇拥。
有人支持:“学点东西总没坏处。”
也有人摇头:“女人嘛,在家带孩子做饭就行,学那些识字算账有啥用?”
嫂子们第一次直面质疑,心里有点发慌。
刘春花小声嘀咕:“要是人家不来,咱岂不是丢脸?”
赵玉华却站了出来,声音坚定:“嫂子学院不是为了露脸,而是为了让嫂子们更有底气。咱不强求谁,但愿意来的,就能学到真东西。”
她举了个例子:
“识字不是摆样子。嫂子们能认字,就不会被骗签了假合同;能算账,就知道买卖不吃亏;会缝纫,就能挣钱补贴家里。嫂子们不光是嫂子,也是能撑起一个家的半边天。”
这一番话,让不少村妇人若有所思。
三、试点分班
很快,县里挑了两个村子做试点:一个是靠近军营的“柳树湾村”,另一个是偏远的“石头岭村”。
柳树湾村离军营近,嫂子们本来就和兵哥们熟络,报名很踊跃。课堂一下子就坐满了。
嫂子们有模有样地学拼音,甚至还学写“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院子里充满笑声。
但石头岭村却完全不一样。
第一天开课,只有三个人来,还是被干部硬拉来的。
赵玉华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心里一紧,但没有气馁。
她干脆提着黑板,带人到地头去——嫂子们一边拔草,一边跟着她学字,竟也觉得有趣。
慢慢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不少媳妇红着脸凑过来:“俺也想试试写自己名字。”
四、阻力与突破
当然,也有人横加阻拦。
石头岭村的一个老大爷喝骂:“女人家不安生,在外面乱学一套,有啥出息?”
赵玉华没有反驳,只是请他喝了一碗嫂子们自己熬的姜茶。
等老人喝下去,才轻声说:“大爷,女人学东西不是跟男人对着干,而是为了让家更稳当。嫂子们能认字,就能替兵哥写信,能算账,就能帮家里省钱。您说,这不是好事吗?”
老人沉默了半晌,最后哼了一声:“看你们有没有真能耐。”
第二天,他孙媳妇就悄悄来报名了。
五、从点到面
不到一个月,嫂子学院在两个村子里逐渐站稳脚跟。
柳树湾的嫂子们不仅能写字,还开始互相交换菜谱、编织法。
石头岭的嫂子们更厉害,竟自发组织“识字小队”,晚上围着油灯一起念书。
县妇联看在眼里,兴奋得不得了。
“嫂子学院的模式行得通!下一步,要在全县铺开!”
赵玉华却冷静地说:“咱要慢慢来,先稳扎稳打,别走花架子。嫂子学院不能只停留在学识字,要让嫂子们真正用得上。”
她的目光越发坚定:嫂子学院的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