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行前的紧张
接到县里妇联的邀请后,嫂子们都紧张得不行。平时她们在军营里还能说笑打闹,可一想到要去县城,还要和干部、记者坐在一块儿开会,心里就直打鼓。
刘春花最先嘀咕:“俺说,咱就一群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媳妇,真能说啥?要是丢了军嫂的脸可咋整。”
林小妹也缩着肩膀:“是啊,要不……咱就推了吧?别去了。”
赵玉华把大家召集到宿舍,斩钉截铁地说:“咱们谁都不能退。咱们做的事是真的,不是作秀。就算结结巴巴,也得去。因为咱们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千千万万个军嫂!”
嫂子们听完,心里像被点了火一样,渐渐坚定起来。
二、赶往县城
开会那天,部队特意派了一辆车送嫂子们去县城。一路上,嫂子们捧着报纸,反复看上面的报道。
刘春花小声念叨:“要不等会上,我就照着上面这段话说?”
赵玉华笑了:“你要真这么说,干部们肯定笑,觉得咱们死记硬背。你就说自己的心里话,最真诚的,才最有力。”
车子进了县城,嫂子们从没见过这么繁华的地方,马路宽敞,商店林立,行人来来往往。她们看得眼花缭乱,心里的紧张感更重了。
三、会场气氛
会议在县文化礼堂举行,台下坐满了各乡镇的妇女代表,还有记者和干部们。嫂子们一走进会场,就被安排坐在前排,顿时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主持人开场时特别介绍:“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军嫂互助小组’,她们是我们县第一批登上省报头版的妇女群体。她们的故事,鼓舞了无数人。”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嫂子们脸上烧得通红,手心直冒汗。
四、第一次发言
赵玉华被点名第一个发言,她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
望着台下那么多双眼睛,她心里扑通扑通直跳,但转念想到战士们在前线冒着枪林弹雨,她忽然觉得,自己这一点紧张算不得什么。
她开口:“俺叫赵玉华,是个军嫂。以前觉得,军嫂就是在家带孩子、守公婆,默默等着。可后来我想,咱不能只等,也要帮上忙。于是咱们几个嫂子,就凑在一起,成立了互助小组,帮兵哥们分忧,也帮嫂子们自己过得更好。”
说到动情处,她眼眶微红:“俺们没有文化,可咱有心。有人说,军嫂是军人的后方。俺想说,军嫂更是军人的‘战友’。”
台下掌声雷动,许多干部频频点头。
五、嫂子们的心声
接着,刘春花鼓起勇气,磕磕巴巴地说:“俺原先只会种地、看孩子,觉着自己啥也不会。可自打进了互助小组,俺才知道,嫂子们在一块儿,能顶半边天。俺想说,俺们虽然是农家媳妇,可俺也能顶用!”
林小妹声音细,却很真挚:“我才嫁过来不久,以前总想家。后来嫂子们拉我一块儿唱歌、识字,我慢慢觉得,这里也像家了。军嫂不是孤单的。”
这些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最能打动人心。台下的干部、记者甚至有些被说得红了眼。
六、干部的回应
座谈会的最后,县妇联主任站起来说:“你们说得好!军嫂的坚守和付出,值得全社会尊敬。我们妇联会大力宣传你们的事迹,号召更多人学习你们的精神。”
记者们更是连连拍照,纷纷表示要把嫂子们的故事写成专题。
嫂子们下台时,掌声经久不息。她们彼此看了看,心里既激动又难以置信——原来,自己也能站在台上,被那么多人聆听。
七、归途上的心境
回部队的路上,嫂子们仍旧激动不已。
刘春花笑得合不拢嘴:“俺这回算是开眼界了!原来俺们的话,也能上台,也能进报纸!”
林小妹握着赵玉华的手:“嫂子,你说得对,咱们军嫂不是等的人,咱们也是做事的人!”
赵玉华望着窗外飞驰的夜景,心里更坚定:
——嫂子学院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军营里的帮衬,它正在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