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嫂子们的“豪气”回家
嫂子学院第一笔分红下来,嫂子们一个个捧着钱回家。
平日里低声下气的她们,这一晚却像打了鸡血。
有人挺直腰板,推开院门:“娘,我今天分到三十五块,您看,这是我自己挣的!”
婆婆正要张口说“女人家挣那点小钱算啥”,却被一沓钞票堵在喉咙。三十五块,那可是全家两个月的口粮!
另一户,嫂子把钱直接摔在桌上:“这回买布做衣裳,不用伸手问你们要了!”
男人当场愣住,挠头憨笑:“媳妇,你厉害,咱家能靠你撑门面了。”
一句话,嫂子心里甜得像喝了蜜。
二、婆婆们的态度转弯
大院里的婆婆们,原本对嫂子学院多有不满。觉得丢人、抛头露面、整天聚堆,怕被人说闲话。
可眼下,真金白银摆在眼前,她们立刻换了口风。
“玉兰啊,你以后一定得天天去嫂子学院,咱家日子能靠你翻身!”
“我看嫂子学院真是个好地方,女人们跟着玉华干,比在家绣花强多了。”
甚至还有婆婆主动跑去找赵玉华:“玉华啊,下个月能不能也给我家闺女安排一个位置?她手脚快,一定能干出活儿。”
赵玉华笑着点头:“嫂子学院的大门,永远为想要改命的人开着。”
三、男人们的微妙心思
男人们的态度最复杂。
有人心底佩服,嘴上却说不出;有人表面还端着架子,背地里已经暗暗高兴。
“媳妇,今天你拿了多少?”
“二十六块。”
“比我还多!”
说完,男人憨憨一笑,又补一句:“媳妇,别忘了给我也买双袜子。”
院子里,有个男人忍不住去找同事吹嘘:“你知道不?我媳妇现在月收入赶上我了!咱家以后买东西都不用愁了。”
同事一愣,啧啧称奇:“你这是娶了个财神啊!”
男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家里的“内人”,已不再只是烧火做饭的角色,而是真正能“养家”的人。
四、嫂子们的小小逆袭
钱到手后,嫂子们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花钱不求人”。
有人第一时间买了块花布,回家给自己做了一身新衣裳。婆婆一见,想说浪费,可想到那是媳妇自己挣的钱,顿时哑口。
有人去供销社买了两斤白糖,孩子们吃得满嘴甜,婆婆脸上也跟着笑开了花。
还有人偷偷买了个小发卡,戴在头上照镜子,忍不住笑:“原来我也能过点自己想要的日子。”
嫂子们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我来选”,第一次尝到经济独立带来的尊严。
五、家庭地位的微妙转变
第二天清晨,嫂子们推开门准备去嫂子学院,婆婆们不再冷眼相看,反而笑着催:“快去吧,别迟了!”
男人们也学乖了,主动帮着收拾碗筷,嘴里还说:“媳妇,今天可别太累了,注意身体。”
这一幕落在院子里,格外新鲜。
从前,嫂子们总是被动、被支配,如今,她们第一次堂堂正正抬起头。
这不仅是分红的钱,更是“家庭地位”的第一次逆转。
——
小结:
钱虽然不多,却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嫂子们的新世界。
她们不再只是依附,而是家里真正的“顶梁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