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嫂子牌”引起高层注意
嫂子商队成功进驻市集并站稳脚跟的消息,很快在军区内部传开。
军报内部刊登了一篇报道:《军属自主创业试点成果初显》
其中写道:
“以沈知秋为首的军属志愿商队,展现出非凡组织能力与市场适应力,值得军区各单位参考。”
顾战霆下班后回到家,特地提醒她:
“嫂子牌名气起来了,别光顾高兴。注意收敛,别被盯上。”
沈知秋明白,这是被“点名”的节奏。风光,常常意味着新的审视。
二、有人递来“橄榄枝”
这天晚上,一位自称是军区后勤处下属合作单位的代表登门拜访。
他拿出一份合同,说道:
“我们公司有军供销售渠道,想与嫂子商队合作。布艺和蜜饯都能走大批量。”
沈知秋接过合同,粗略一看,合同上写的是“代工形式”:
商队只负责供货
包装、品牌、利润全部归合作公司所有
她笑着婉拒:
“我们是军属志愿合作组织,不签代工协议。”
对方脸色微变:
“你这不是不识抬举?有资源不用,小心哪天被收编。”
沈知秋依旧笑着送客,语气平静:
“谢谢提醒,我这‘嫂子牌’,自有我们军属自己撑着。”
当晚,她在空间里坐了很久,心中却开始做出决定:
要做,就不只是小摊生意。要做,就做品牌。
三、军区机关内部争议
军属商队的事,在军区机关内部引发讨论。
支持者说:
“军属有手艺、有组织,缓解了后方生活压力,是好事。”
反对者质疑:
“军嫂不是让你搞创业的,她这样搞下去,是不是以后军属都出来挣钱了?部队脸往哪搁?”
更有些人,开始**“特别留意”**沈知秋这个名字。
军区某领导在会议上丢下一句话:
“嫂子们要实干,不要出风头。”
那一刻,沈知秋第一次感受到:风口,不一定只有掌声,还有风浪。
四、嫂子们的抉择
有嫂子担心:“是不是咱们太高调了?”
沈知秋安抚大家:
“我们只是在踏实地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如果有人因此不舒服,那不是我们的错。”
她没有停步,而是暗中开始搭建“嫂子合作社”的雏形:
分摊收益模式
内部培训制度
品牌备案流程
并请顾战霆帮忙托人,在市妇联注册了“嫂子牌·手作工坊”的名字,挂靠妇联旗下公益工坊。
这样,既合法,又不惹太多目光。
五、顾战霆的“背后支持”
顾战霆虽然嘴上不说,行动上却处处护着:
他向政工干部暗示嫂子商队是后勤支持的民生创新,不可打压;
他找熟人帮嫂子们申请了小额创业基金;
他还提醒沈知秋:“如果真有人查你,就说一切是我点头支持。”
沈知秋知道,这份保护,不光是夫妻情义,更是他用自己的声誉在“护航”。
她握住他的手,轻声说:
“我不会让你为我背锅的。嫂子牌能走多远,全靠我们自己。”
六、嫂子牌初露“锋芒”
嫂子牌在市集的摊位被更多人知晓,甚至出现了“代购”。
有百姓主动询问:“嫂子牌会不会开门店?”
市妇联也试探提出:“要不要进驻我们新办的妇女就业工坊?”
她没急着答应,而是继续完善内部制度。
她清楚,一旦走错一步,风口变风暴,便再无退路。
本章小结:
嫂子商队的成功引起了军区内部与地方的高度关注;
沈知秋面临合作诱惑与制度审视,果断拒绝代工陷阱;
顾战霆默默为她铺路、护航;
她开始打造嫂子牌合作社雏形,向着正规品牌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