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轮考察
展区里,人潮涌动。评委们逐一走到各个摊位前,挑剔地摸布料、看针脚、问工艺。
轮到嫂子学院展位时,三个评委凑上来。
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随手翻开一件儿童衣,挑眉道:
“布料一般,做工还算细致。但这种小打小闹的裁缝手艺,能算得上‘创新’吗?”
嫂子们心里一紧,脸色有些发白。
赵玉华却不急,她上前一步,语气平稳:
“这套衣裳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耐穿、耐洗。农村娃天天跑跑跳跳,我们用的是结实布料,肩头和膝盖特别加固,不容易磨坏。”
评委愣了一下,手指在布料上来回摩挲,点了点头,却没表态。
——
二、第二件展品的争议
另一位评委拿起嫂子们的“工作服”,略显不屑:
“看起来太朴素了,在城里恐怕卖不动。”
嫂子们有些着急,担心这一票就要被否。
赵玉华抿唇,声音却坚定:
“这不是城里花架子,这是给农人和工人做的衣裳。口袋多,能装工具,布料耐磨耐脏。您觉得城里卖不动,但在工地、田间,这是最实用的。”
这话一出,现场的观众有人忍不住插话:
“她说得对!俺就是干活的,这衣裳要是有卖,我肯定买!”
“对啊,咱们平时的衣裳不是太娇气,就是不耐穿,这样的衣裳最合适!”
观众席的反应,让评委们对视一眼,神情有所动摇。
——
三、第三件展品引爆全场
最后一件,是嫂子们特意准备的军装风格外套。
赵玉华亲自拿起来,声音响亮:
“这是嫂子们设计的——致敬军人的外套。
咱们军嫂不仅要守护家人,也要让军人的精神穿在身上。挺括的肩线,是坚毅;简洁的口袋,是实用;耐穿的布料,是守护。”
说完,她把外套披在身上,整个人瞬间气质一变。
观众席里,掌声一下子炸开。
有个小姑娘眼睛发亮:“妈呀,这衣裳太有气势了!”
一个兵哥哥更是低声感叹:“这才叫军嫂,跟俺们一样有风骨!”
——
四、评委的难题
三位评委凑到一起,小声商量。
眼镜男皱眉:“手艺不错,理念也独特,但她们就是个小作坊,能撑得起吗?”
另一位女评委若有所思:“观众反应是真实的,说明有市场。只是,她们缺乏渠道和产量。”
第三位年长评委缓缓点头:“她们的作品有魂,有一股普通手工业没有的东西。问题在于——能不能从小作坊走向真正的市场?”
台下观众还在鼓掌,但评委的犹豫,成为摆在嫂子学院面前的第一道大坎。
——
五、赵玉华的回答
最后,评委问出那句关键的话:
“你们只是一个小队,产量有限,没渠道,没规模。即便理念再好,也走不出市场。你们怎么证明,能走得远?”
场内鸦雀无声,嫂子们紧张到手心冒汗。
赵玉华却忽然笑了。
“评委同志,您说得对。我们只是小作坊,眼下产量有限。但我们有三样东西别人学不走:
第一,我们有纪律和责任心,军嫂答应的事,一定做到;
第二,我们有信念,我们做的每一件衣裳,都带着军人的精神;
第三,我们有团结,不是一个人在做,是一群人,拧成一股绳。”
她停顿一下,目光坚定: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是来证明我们能不能马上变大,而是告诉大家——军嫂也能做出未来!”
话音落下,现场再次爆发掌声,比刚才更热烈。
——
六、尾声
评委们沉默了很久,最终点了点头。
主持人笑着宣布:“军嫂手工队,进入复审环节!”
嫂子们忍不住欢呼,眼泪都快掉下来。
有人捂着嘴:“嫂子们,我们真的过了第一关!”
赵玉华心里却清楚,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难题,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