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夜工房的灯还没灭,院门外就有人敲门。
“赵主任在不在?我有个大生意找她谈。”
来人是个穿着白衬衫、提着皮包的中年男子,自称是市里一家小商品公司的经理,姓梁。
他递上名片,说是看了广播报道,觉得嫂子学院的手工质量不错,想包下嫂子学院一个月的生产力,帮他们做布袋、围裙、桌布等家用纺织品。
“一单至少五千件,价钱好说,咱长期合作。”梁经理笑得一脸热络。
嫂子们一听全沸腾了。
“哎哟,这可是大单啊!”
“主任,这要是接了,我们晚上得做通宵了。”
“我家那口子踩缝纫机比我还快,到时候让他也帮着!”
——
可赵玉华没立刻答应,她眯了眯眼,心里在盘算:
五千件,不光要人手,还得有稳定的布料供应和质量把控;
再者,嫂子学院还在部队家属院,货车进出多了,容易引起注意。
她问梁经理:“梁老板,您这是想找咱做纯加工,还是挂咱的名卖?”
梁经理笑了笑:“最好是挂你们的嫂子学院牌子,这样更好卖。”
这句话,让赵玉华心里敲起了警钟。
挂名就意味着品牌风险,一旦产品出问题,嫂子学院的名声就全毁了。
——
晚上收工后,她特意召集嫂子们开了个**“扩张风险会”**。
“这个单子表面看是好事,但咱们得想清楚——是不是所有钱都能赚?
咱嫂子学院是靠手艺吃饭的,要是品牌砸了,后面就别想抬头了。”
嫂子们面面相觑,有人不甘心:“主任,这钱不赚太可惜了。”
也有人点头赞同:“我觉得还是稳点好,咱现在接的单子也不愁没活干。”
——
赵玉华沉声道:“我不是怕活多,而是怕一步走错,连累所有人。咱宁可走得慢点,也不能翻车。”
她决定——先谢绝这单,但留下对方联系方式,等嫂子学院工艺、供应链和质量体系更稳定时,再谈不迟。
——
第二天,她亲自给梁经理打电话:“梁老板,咱们这会儿人手有限,接不了您这么大的单。但以后有合适的机会,我们可以再谈。”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才笑着回:“赵主任,您是个明白人,那我等您消息。”
——
挂了电话,赵玉华松了口气。
嫂子学院这条路,她决定——先把根扎牢,再伸枝发芽。
可是,她没想到,一个更大的机会,已经悄悄向她走来……
拒掉梁经理的大单后,嫂子们心里多少有点失落。
“主任,这要啥时候才能轮到咱有大买卖啊?”
“是啊,人家送钱上门咱还不接,传出去,会不会说咱傻啊?”
赵玉华笑了笑,把大家召集到布料切割台前,啪地摊开几张草图。
“咱不是不想做大,而是要做——属于咱自己的大。
人家能来找咱,是看上咱的手艺;可咱不能一辈子给别人打工。
以后咱的每一个针脚、每一条线,都是咱自己的品牌。”
嫂子们愣了几秒,然后有个嫂子问:“主任,你是说——咱要有自己的牌子?”
“对。”赵玉华点点头,眼神笃定,“从今天开始,咱们嫂子学院要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标、自己的包装。”
——
话音刚落,李嫂子第一个兴奋起来:“那咱的牌子叫什么啊?‘嫂子’两个字能用吗?”
有人笑道:“叫‘嫂子布坊’?”
另一人插嘴:“‘军嫂手作’也挺好听。”
赵玉华没急着定,她让大家围成一圈,挨个说名字,结果一个比一个离谱——
“嫂子针尖”“布中情”“爱在缝隙间”……
全院嫂子笑得前仰后合。
最后,赵玉华提笔写下四个字——“军嫂坊”。
“简单、好记、够有辨识度。咱嫂子学院做的东西,不光是家用布艺,还有军嫂的心意在里头。”
——
有了名字,还得有标志。
赵玉华请来文艺宣传队的小赵帮忙画了一个——一双纤细的手,托着一颗绿色的心,心上有一根金色的针。
看着画稿,嫂子们齐声说:“有味道!”
接下来是行动:
每件作品都会缝上一个“军嫂坊”小布标
包装袋上用油墨盖印军嫂坊的图案
甚至连院门口的小黑板也换成了“军嫂坊欢迎您”
——
第一批试水的产品是围裙和帆布手提袋。
赵玉华联系了部队家属的亲戚朋友,低价卖出几十套,专门请她们帮忙在市里带着用。
不到一个月,“军嫂坊”这几个字就被附近菜市场、供销社的人认出来了。
有人甚至直接跑到部队家属院来找:“听说你们有那个军嫂坊的布袋,我要三个,送闺女上学用。”
——
看到嫂子们做的东西开始有人主动上门买,赵玉华知道——
嫂子学院,终于从代工走到了自己的品牌这一步。
然而,品牌的路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得面对——有人模仿、有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