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学院”的南山试点已然成熟,沈知秋没有停下脚步。
下一站,是走进部队高校。
顾砚东所在的军区联勤大学,正开展“家属工作融合教学”试点。领导们考虑再三,主动找到沈知秋,希望嫂子学院能为该校部分官兵及其配偶提供家庭建设与职业发展类课程支持。
这是一个信号:
“嫂子学院”,不仅是民间的试验田,也开始被系统认可、接纳。
**
这一次来听课的对象,换了一批人。
是军校内第一批女兵学员的家属——她们的丈夫、母亲、甚至婆婆。
课堂上出现了不一样的景象:
一个年轻军嫂带着两个月大的婴儿,一边听课一边哄娃;
一个头发花白的母亲提着笔记本,眼神专注如学生;
一个年轻男人挤在后排,听着关于“如何理解妻子的军人职业选择”的讲解,频频点头。
沈知秋登上讲台,望着这群人,忽然觉得,这一课,是前所未有的重要。
**
她一开场,就抛出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军嫂不一定是女人吗?”
台下一愣。
她笑着解释:“在座的这位,就是咱们女兵学员王佳慧的丈夫——张俊。”
张俊站起来,有些腼腆地说:“以前我总觉得‘军嫂’是个标签,后来我老婆说,她是军人,但她更希望我做她的‘后方保障’,我才意识到——‘嫂子’不是性别,是一种角色。”
沈知秋点头,“说得好!嫂子学院,欢迎你。”
这一刻,整个教室气氛一变,不再拘谨,笑声轻松。
**
今天这堂课,主题是《角色互换与共同成长》。
沈知秋以“军婚中的双向支持”为核心内容,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角色转换不是牺牲,而是合作
她邀请三位嘉宾上台:一位军嫂、一位女兵丈夫、一位退伍女兵。
三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
军嫂讲述自己放弃事业,陪丈夫转战各地,从埋怨到理解;
女兵丈夫谈及自己从“家里顶梁柱”变成“全职奶爸”的挣扎与成就;
退伍女兵说自己回归家庭后,反而更加理解当年丈夫在外的孤独。
沈知秋总结:
“家不是谁成全谁,而是一起扛、一起走。”
**
二、嫂子学院,不只是培训,更是连接
她向众人介绍嫂子学院的几个成功案例:
“屯兵山蜜”销售火爆,已对接部队食堂采购渠道;
“糖纸定制”项目被文旅局推荐为“地方文化名片”;
一个军嫂开设的“手作布艺店”被部队家属大院列为“亲子互动推荐点”。
这些成果,不是课堂培训能单独完成的,是一群人连起来,一点点做出来的。
她强调:
“我们不是教你做蛋糕,是帮你打开一扇窗。”
“嫂子学院”真正的意义,是让这些军属找到身份认同+价值实现的交汇点。
**
三、孩子不怕军人父母,只怕家不稳
沈知秋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女兵的孩子,三岁半,晚上睡觉常常哭着喊“妈妈别走”,后来发现,家里的爷爷奶奶总在孩子面前说“你妈是去打仗的,不知道啥时候回来”。
孩子潜意识就把“妈妈=危险、离开”。
这让全场的家属都安静下来。
沈知秋说:
“你们是最亲的人,说的话、做的事,就是孩子的世界。”
“支持军人不是喊口号,是让她回家时,看到一个有秩序、有尊严、有笑声的家。”
她把这个课题命名为《温柔的后方》。
全场肃然。
**
课程结束后,许多学员久久不愿离开。
有女兵的母亲拉着沈知秋的手说:“你这个学院,比我们那些‘家属联络会’管用得多,孩子在部队,心才能安。”
一个年轻丈夫腼腆问:“嫂子学院,收男学员吗?”
沈知秋笑:“只要你愿意,我们连公公都欢迎。”
众人笑成一团。
**
临别时,沈知秋悄悄在讲桌下塞了一叠资料。
是嫂子学院即将推出的新计划——“家庭共育、角色共创”系列公益课程。
这个项目,将正式启动“军婚协同成长”课题,未来还会与心理学专家、儿童教育专家联手,打造一套完整的“军属家庭发展路径图”。
这是嫂子学院又一次跨界的开始。
**
离开学校时,顾砚东刚好来接她。
他握着她的手,说了一句:
“沈知秋,你这不是在办学校,是在给军人办后路。”
她轻轻一笑:
“后路稳了,前线才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