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学院入营授课计划”,是沈知秋在建议书中的一个试点项目,原本设想是在嫂子学院本部为即将入伍的家属提供培训,但妇联和军区一拍即合后,决定反其道而行之——
嫂子学院首次“走出学院”,直接进军营!
这一次,地点定在了荆南军分区新兵训练营,学员则是刚刚结束役前体检、完成分配等待入伍命令的新兵家属——其中大部分是年轻的准军嫂,还有一些是新兵母亲和姐妹。
沈知秋带着刘雪兰、李春花、王翠芝三人组成“核心讲师团”,外加妇联选派的工作人员一行人,踏入了这座陌生却熟悉的军营。
**
进营第一天,一队列整齐的年轻女人坐在会议室里,面面相觑。
她们多数人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面对“部队家属”的新身份,内心是兴奋,也是惶恐。
沈知秋站上讲台,看着台下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忽然想起自己当年第一次知道“顾砚东是当兵的”的那一晚,浑身发冷,头脑混沌。
她拿起话筒,声音沉静:
“我知道你们现在的心情——就像坐上了一辆不知道终点在哪的列车,一边害怕错站,一边怕没人等你。”
这句话,说进了所有人的心里。
会场瞬间安静。
**
第一节课叫《“军嫂”不是标签,是选择》。
沈知秋用一张图片打开课程——
一张旧照片:一个女人坐在灶台前,灶火映红了她的脸,身后墙上贴着丈夫穿军装的照片。
“这是我婆婆,当年丈夫上前线,孩子哮喘,她一边种菜一边抗寒,灶火烧了自己胳膊也没喊过一句苦。”
“可她说,那时候她不是‘军嫂’,她只是一个撑住家的女人。”
“今天我们叫‘嫂子学院’,不是给你贴标签,而是帮你认识你自己——你可以选择把日子过成等待,也可以让日子成为成长。”
台下一位年轻女孩忽然哭了,低声说:“我男朋友说他要去边防,我哭了好几晚,我不知道以后我们还能不能见……”
沈知秋走下讲台,轻轻牵住她的手:
“你不是一个人,有一整群像你一样的嫂子,在背后撑着你。”
**
第二节课由李春花主讲。
她搬上来一个大纸箱,打开,里面全是土豆、白菜、咸菜、鸡蛋。
她拍着箱子说:
“嫂子不止要守家,还得管家!”
“我来教你们——一个月50块钱伙食费,怎么养活一家三口,还能吃出五菜一汤。”
全场一片哗然,有人笑出声,有人立刻拿出小本本记。
李春花手把手教起“预算菜单设计法”,用“逢集日做大菜、周中清库存、逢兵信来炖鸡汤”等口诀记忆,效果惊人。
原本沉闷紧张的课堂,被她活脱脱带出“生活版综艺节目”的既视感。
不少年轻嫂子在笔记本上写下:
“李阿姨的经验比专家还管用!”
**
第三节课,轮到王翠芝。
她的课题叫《当军属,情绪先行》。
她开门见山:
“你们将来最常干的三件事:带娃、盼信、熬夜。”
“最容易犯的三个毛病:怀疑、哭闹、翻旧账。”
“最管用的一句话:哭给炕听,怼给墙听,别拿自己男人泄愤。”
她用自己的故事举例——丈夫两年没回来一次,她一度抑郁到拔光了自己两鬓的头发。
“后来咋好起来的?不是心理医生,是嫂子们让我去广场跳舞、唱歌、做菜、挣钱,生活一填满,委屈就少了。”
课堂上,一个本地的嫂子激动地站起来:“王姐,我能不能以后联系你,我怕自己以后也会崩溃。”
王翠芝一把把她搂过来:“怕啥,你以后就是咱嫂子群里的‘小花’,崩了我们扶着。”
**
三天课程结束那天,营区组织了一场“家庭汇报会”。
几百名新兵家属坐在草地上,嫂子学院讲师团站在中央。
军区政委上台讲话:
“以前我们让军人安心在前线,现在我们要让他们的家人在后方也有方向、有希望、有力量。”
他郑重宣布:
“嫂子学院荆南军分区试点班正式挂牌,未来将在新兵集训期固定开设‘家属进营课程’。”
全场雷鸣掌声。
沈知秋站在风中,望着一面飘扬的军旗,脑子里浮现的却是那一排排灶台边曾经哭泣、沉默、辛劳的女人。
嫂子学院,真的走出来了。
不再只是边防的试验田,不再只是她一个人的愿景。
这,是一群嫂子们共同书写的答案。
**
当晚回驻地,刘雪兰感慨万千:
“知秋,我感觉咱们这帮人像什么你知道不?”
“什么?”
“像点灯人——不是给自己照亮,而是点一盏又一盏。”
沈知秋轻轻地笑了。
“那就继续点下去,直到整条巷子都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