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市集成功举行后的第五天,嫂子学院推出了一门全新课程——
《人生规划课:你不只是军属,更是你自己》。
这是嫂子学院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尝试开设**“非技能类”课程**,没有具体手工、缝纫、厨艺等内容,完全围绕“人生方向与成长路径”展开。
消息一出,很多人都好奇:
“这课能讲什么?我们这些当了多年军嫂、孩子都上学了的人,还能规划啥人生啊?”
但也有不少人被触动,主动报名参加。
第一期开课前,沈知秋自己站到了讲台上。
她没有带ppt,也没有华丽辞藻,只带来一张老旧的档案袋,里面是她自己的求职简历、自学笔记和数份失败的创业记录。
**
“我今年三十岁。”
沈知秋语气平静,目光坚定,“而我真正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是在28岁。”
她娓娓道来——
十九岁嫁入军营,成了众人羡慕的“兵哥哥媳妇”;
二十岁辍学生子,一心相夫教子;
二十四岁曾试图在镇上开服装店,三个月亏光积蓄;
二十六岁开始在家自学会计和心理咨询,考证失败数次;
二十八岁,她意识到,人生不该只是“等待丈夫归来”,而是自己也能“出发去往远方”。
于是她考入函授大专,参加市里组织的女性创业孵化营,一步步,从开设嫂子课堂,到如今的嫂子学院。
**
台下,许多嫂子听得发呆,有人偷偷红了眼眶。
“我一直以为你是那种一开始就有资源、会讲课的人……”
“你也失败过?”
沈知秋点头:“我失败的次数,比你们所有人加起来还多。但我每次都告诉自己一句话:‘失败不可怕,没想法才可怕。’”
她讲到那次去参加县里女创大赛,面对全场初创老板们的质疑时,她说:
“我的用户画像是:那些在厨房与育儿间奔忙,却依然有梦想的女人。”
那一刻,全场安静了。
因为她打动了所有人。
**
“这门课,不是教你们如何成为专家,而是教你们如何看见自己、听懂自己,以及不再压抑那个想要出走的你。”
**
课程分为六节:
自我定位与优势识别;
目标设定与执行力管理;
家庭与个人价值平衡;
情绪觉察与内在修复;
时间管理与微型目标达成;
人生愿景书写练习。
每节课都结合案例、小组讨论与行动计划,不需要学历基础,只需要“真诚”和“勇气”。
**
第一期班,共有28位嫂子报名。
她们中,有刚搬来三个月的新军属,也有随军十年的老嫂子;有全职妈妈,也有准备跳槽的医院职员。
第一节课后,大家交上了一份作业——写下“我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
有的写:
“我想开一个夜宵摊,只卖炸鸡和热奶茶。”
有的写:
“我想补回高中的文凭,然后报考幼师。”
还有的:
“我想学会说不,不再为别人安排的人生负责。”
沈知秋收完作业本,回办公室后,一个人看着发呆了很久。
她忽然意识到,这堂人生规划课,意义或许远大于她想象中的“女性成长”。
它像一面镜子,让沉睡的心苏醒。
**
课程结束后的第七天,有学员主动找到她:
“知秋姐,我之前总觉得自己被困住了,但现在我知道,其实是我自己把门锁上了。”
沈知秋微笑:“那你打算怎么办?”
嫂子眼神明亮:“我想先把门打开看看,外面到底有什么。”
**
与此同时,嫂子学院公众号推送了《人生规划课》纪实专栏。
文章中,沈知秋写下:
“一个人的人生规划,不该只围绕家庭与孩子打转。军属不是标签,也不是身份的全部。你是女人,是妻子,是母亲,但在这之前,你首先是你自己。”
短短一小时,阅读量破两千,后台留言如潮。
其中一条被置顶:
“谢谢你们办了这个学院,不仅教我做手艺,更教我活出自己。”
**
那天深夜,沈知秋一个人坐在小阳台上,看着头顶星辰。
她记得以前有人问过她:“你三十岁了,还来得及吗?”
她当时没有回答。
现在她可以肯定地说:
“三十岁不晚,三十五也不晚。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都能重新起跑。”
嫂子学院,不只是妇女活动站,不是手工坊,不是公益讲堂。
它,是一个火种,一面镜子,一座灯塔。
它存在的意义,是让那些默默无声的女人,也能被世界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