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地:西南边陲,海拔四千米的哨所
沈知秋此行,不是去考察,也不是去宣传,而是去“兑现承诺”——
三年前,嫂子学院刚刚成立时,一位来自西南边防哨所的嫂子写信给她:
“我在海拔四千米的山上守家,我们连电都不稳,孩子上学靠卫星网,我想学技能,但信号总是断。”
“如果有一天嫂子学院能开到我们这里来,那就好了。”
她回了信,也许是当时还太年轻,只说了一句:“有一天,我一定会来。”
今天,她来了。
二、最孤独的嫂子:三年只下山一次
那位嫂子叫李菀,丈夫是边防营长,常年驻守在雪线以上。
她带着两个孩子,守着一个简易板房,附近方圆十公里无邻居,电力靠太阳能,水靠积雪融化。
三年来,她下山只有一次,去镇上为儿子治耳朵炎。
沈知秋坐上高原越野车时,看到的是一条坑洼不平的冰石路。
司机苦笑说:“沈主任,你是嫂子学院第一个来这里的。”
她摇头:“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三、板房里的“嫂子讲堂”:只有三个人的课堂
沈知秋抵达后,李菀几乎哭着迎接她。
屋子不大,一进门是火炉和孩子们做的拼图,还有一块写着“嫂子讲堂”的小黑板。
“我在教隔壁山的两个嫂子识字,她们每周骑骡子来一次,我们一起看你们的视频。”
沈知秋一时无言。
李菀拉着她的手,低声说:
“我们在这里,也在努力。”
沈知秋点头,郑重地说:
“嫂子学院,会给你们送来最强的‘课’,哪怕只有一名学员。”
四、孩子的愿望:妈妈能上一次“真正的课”
李菀的女儿,叫李晴晴,今年八岁。
她悄悄塞给沈知秋一张折起来的纸条。
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
“沈老师,你能不能把我妈妈带去真正的嫂子学院,她总说等有机会再去,我想让她像城里的妈妈一样,坐在教室里写作业。”
沈知秋当场落泪。
她摸着孩子的头说:
“好。老师答应你,妈妈也可以去城里上课,而且你也可以去。”
那一刻,李菀抱着孩子,笑着笑着就哭了。
五、沈知秋的行动:嫂子学院“边防移动站”项目启动
离开哨所前,沈知秋拍了一段视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上传到嫂子学院内部群:
“我见到了我们最远的嫂子、最孤独的嫂子,也看到了她们的希望。”
“我决定——我们要设立‘边防移动站’,每季度派老师上门,送教材、送课件、送技能、送陪伴。”
“嫂子学院不是在城市里繁荣的地方才有用,更应该在最需要它的地方生根。”
视频一出,所有员工点赞、响应。
嫂子学院西南分部即刻启动边防站点试点计划。
六、嫂子们的接力:有人骑马来,有人带着锅来
消息传开后,周边山村的嫂子们纷纷行动起来:
有人骑着马走三天来报名;
有人带着自己的锅,说要教大家熬羊奶;
有人捧来干瘪的山果:“给沈主任补身体的……”
沈知秋看着这些朴素却炽热的脸,心头一片灼热。
“我知道我来对了。”
七、一封信,点燃了整个学院的信念
沈知秋把那封三年前的信,重新复印了一份,挂在嫂子学院总部的墙上:
“别以为我们在边陲,就不需要进步。我们是军人的妻子,我们也要配得上他们的荣耀。”
下面,是沈知秋亲手写的一行字:
“嫂子在哪里,嫂子学院就在哪里。”
本章小结:
沈知秋兑现三年前承诺,深入西南最偏远哨所;
见到“最孤独嫂子”,了解她们的教学与生活状态;
小女孩的纸条成为触动人心的瞬间;
“边防移动站”项目正式启动,嫂子学院版图进一步扩大;
所有教职工与学员被再次点燃信仰——嫂子学院不是城市品牌,而是军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