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到市集入驻通知
这天上午,军区物资处通知下达:
“为丰富军属生活,允许嫂子商队试点进驻市区百姓集市试营业。”
沈知秋一听,立刻明白:这是一个信号。
军区试图打通军属副业与地方经济的壁垒,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她当即召集核心小组:
“这是咱们第一回走出军属院,是试金石,也是‘首战’。谁怕,就别去了。”
嫂子们纷纷请战,尤其那些早年做过点小买卖的军嫂,眼里都亮了。
二、嫂子们筹备“进城战”
她决定:
主推三类产品:布艺手工、蜜饯果干、粗粮点心
使用统一包装、统一标牌、统一着装
每个嫂子佩戴胸牌,上书“军属志愿商队”
大家齐心协力,连夜赶工。
沈知秋更是从空间中挑出最好的布料,亲自剪裁几套嫂子制服,配上简单徽章,既显整齐又不招摇。
顾战霆见她忙得团团转,只低声说了一句:
“别只想着进城卖货,遇到事,给我打电话。”
她莞尔一笑,点头。
三、第一次出摊·现实远比理想骨感
早晨五点,一辆军用卡车缓缓驶入市集后街,嫂子商队带着货物整齐下车。
然而,刚摆好摊位,问题就来了:
地头蛇阻拦:
几个老商贩冷着脸围上来:
“这地儿是我们交了年钱的,谁让你们摆这的?”
一看嫂子们好欺负,就想动手挪摊。
城管含沙射影:
上来就质问:
“你们这手工布,是哪来的执照?甜品有食品流通证吗?”
嫂子们顿时有些慌神,毕竟是第一次。
沈知秋却冷静从容,亮出军区物资试点批文、嫂子牌志愿合作证明,还顺手塞了一包“军属特产”点心给管事的城管,笑道:
“我们是军属志愿服务,不牟利,试点帮扶,军区备案过的。”
城管一听“军属”二字,再看嫂子们整整齐齐,不好发难,转身走人。
但那几名老商贩却冷笑:
“一个破军属,哪来这么多特权?”
四、嫂子牌的“逆袭”时刻
第一天早上没卖几单,大家有些泄气。
沈知秋却临时改变策略:
带领嫂子们轮班在街口免费派发“军属布艺针包”
附赠“蜜饯小包”试吃券,摊位写明:“军属手作,质量保真”
下午,一位市妇联干部恰巧路过,注意到摊位整洁有序,嫂子们礼貌耐心,还亲自体验了一下布艺香囊,赞不绝口。
第二天,市广播站就在早新闻中播了一条:
“军属志愿商队进城,传递军民鱼水情。”
顿时,摊位前开始排队了。
五、地头蛇的不甘与挑衅
那几个原本冷眼旁观的老商贩,眼看自己摊位生意被分走,彻底坐不住。
有人当众大喊:
“这些嫂子用军属身份走后门,压我们老百姓生计!”
还有人趁嫂子们转身时,悄悄在摊位上撒水、藏蟑螂,想抹黑。
但沈知秋早已警觉,安排嫂子“轮岗+守摊+拍照”三道防线。
她亲自拍下那人破坏行为的照片,当众送去管理所备案,并私下与市妇联干部沟通:“嫂子们只是想靠手艺挣一口干净饭。”
市里妇联主动介入:“嫂子摊位由我们妇联指定支持。”
对方再闹,被直接警告,彻底哑火。
六、嫂子牌打响名声
第三天傍晚,嫂子摊位前排起长队:
有市医院护士来买布艺针包;
有老师带学生来选香囊;
有食堂采购想定制蜜饯点心;
更有地方供销社主动上门谈合作!
嫂子们又惊又喜,沈知秋却只淡淡笑着:
“不是咱们运气好,是这牌子咱们自己硬打出来的。”
她说:
“军嫂不是弱者,不是拖累。军嫂,也能撑起一摊生计、一份荣耀。”
本章小结:
军属嫂子商队首次进城遇阻,面对地头蛇、质疑与排挤;
沈知秋用智慧与公关打通各方资源;
军属身份引发地方妇联关注与协助;
军嫂摊位成功立足,打出“嫂子牌”;
情绪线:嫂子们逐步建立自信,从被保护者变为“后方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