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嫂子们的焦虑与求变
进入秋季后,军属院生活压力渐增。
气温骤降,孩子频繁生病
军属们靠配给物资难以应对日常所需
沈知秋偶然听闻,邻居嫂子为了买点好棉花,走了三十多里地
嫂子们围在一起发愁,有人小声说:
“咱们要是能像城里那样,搞点合作社就好了。”
沈知秋灵光一闪:
“嫂子们这么多,又能干又勤快,何不自组商队,搞物资流通?”
众人愣住,随即炸锅:
“商队?”
“那得有货、有路、有本钱啊!”
“要真能办成,那可比天天等配给强多了!”
二、沈知秋的“三板斧”筹备思路
她迅速拟出一个嫂子物资调配计划:
货源筹措:
她从空间中拿出一部分物资:棉布、白糖、香皂、药膏,标注为“远方亲戚支援”
与村里老乡联系,用灵泉水加持的粮食换取新鲜鸡蛋、猪油、干菜
运输渠道:
利用进山采药和支援路线,打通一条隐秘安全的“小商路”
嫂子们轮班骑车或步行,伪装为进山采摘、走亲访友
嫂子角色安排:
会算账的嫂子负责记账、定价
识货的嫂子负责品控、采购
有亲戚在外的嫂子当信息中转站
三、第一批“嫂子流通队”正式启动
经过半个月筹备,第一支“嫂子商队”悄然成立。
她们从周边几个部队军属院开始,带着沈知秋配比的药膏、亲手缝制的小棉衣、空间加持的红薯干,换回了——
北方黑小麦
自家熬制的骨头油膏
甚至还有罕见的蜂蜜和干海带
沈知秋安排了秘密仓库存放,并提出了嫂子圈自用优先、利润对半、紧急物资优先的分配原则,赢得一致支持。
嫂子们感动不已:
“沈知秋不是在带我们搞钱,是在带我们过冬!”
四、沈知秋初现“军属领袖”气质
嫂子商队渐成规模后,沈知秋被嫂子们私下尊称为“沈头儿”。
她不愿抛头露面,但也清楚自己已然成为核心。
在一次嫂子聚会上,她站起身道:
“我们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孩子不再挨饿、让姐妹不再求人。”
她又提议设立“嫂子基金”,把部分利润留作紧急医疗、孩子学费、孤寡支援。
嫂子们感动得红了眼圈,纷纷主动捐出物资支持。
嫂子张桂花激动地说:
“从来没人把我们嫂子当回事儿……知秋妹子让我们看见了光!”
五、顾战霆得知此事后的态度
顾战霆在一次训练结束后回家,发现院子后头堆了不少罐头、肥皂、红薯干。
他眉头一挑:
“你最近是不是……动得有点大?”
沈知秋淡笑着说:
“嫂子们自发组织的,我只是提供一点技术和物资。”
顾战霆没有阻止,反而意味深长地看着她:
“有些力量,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你动得对。”
他当晚偷偷联系了战友,建议军区后勤多关注嫂子渠道的物资流通能力,暗中为她们保驾护航。
六、隐患初现·有人眼红了
嫂子商队带动整个军属院经济活力,附近部队也来讨教经验。
然而,风声渐大之下,也有人开始眼红:
有干部夫人不满沈知秋的声望超过自己
有人举报嫂子私下倒卖物资、扰乱军属秩序
更有外地商贩妄图趁乱掺假牟利
沈知秋并不慌张,只道:
“越是有用的东西,越容易被盯上。”
她已做好下一步准备——设立嫂子联防制度,并计划以空间加持的“高品质物资”为标准,筛选真心为嫂子圈出力的人。
本章小结:
沈知秋带头组织嫂子商队,解决军属生活难题,建立物资流通机制;
她展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与人心号召力;
顾战霆默默支持,军中资源也暗中向嫂子圈倾斜;
风头太盛,引来外部窥伺与内部嫉妒,隐患正在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