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嫂副业面临转型
随着布艺组、蜜饯组、副业供销点日益壮大,原本简单的“嫂子帮帮团”已经逐步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
沈知秋清楚,若继续沿用“主控带组”的方式,会渐渐失去效率和公平性。
她坐在军区宿舍简易会议室里,看着墙上贴着的副业组组织架构图,沉思良久。
“要让嫂子们真正参与进来,而不是只听命行事。”
她突然拿起笔,在“管理层”一栏上,写下四个字:轮值制度。
二、提出“轮值负责制”
在一次全体嫂子会议上,沈知秋站在讲台上,宣布了新的改革方向:
“从下个月开始,布艺组、蜜饯组、供销联络点三个核心小组,实施轮值负责制。”
“什么意思?”有人疑惑。
“简单来说,每周由不同嫂子担任‘临时小组长’,全面负责该周的日常组织、质量监管和记录。”
嫂子们顿时一阵议论。
“那要是遇到不公平的情况怎么办?”
“我没当过头,万一出事了呢?”
沈知秋早有准备,她耐心地解释:
“轮值嫂子只负责协调、监督,并不承担个人错误的惩罚责任;但做得好的,会有额外积分奖励。”
“我们还会设立‘指导组’,由经验嫂子组成,作为顾问协助。大家都有机会,也都有保障。”
她顿了顿,语气坚定:
“这是我们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参与者,而不是被支配者。”
三、第一次轮值的试点
布艺组成为第一批试点。
李玉兰被推选为第一位“轮值小组长”。
她原本心思细密,却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要管一群嫂子。
“要交接什么?要报表吗?鞋底线长都得管?”她一脸懵。
沈知秋亲自手把手教她:
“这是工作日记本,这是质量抽查表,这是人员调度表……”
“我不懂账。”李玉兰皱眉。
“但你很懂人。”沈知秋拍拍她的手,“这就够了。”
李玉兰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接下任务。
她开始学着安排嫂子分工,调解组员争执,甚至在晚上加班自己做账。
一周过去,布艺组完成了历史最高出货量,退货率为零。
嫂子们第一次对李玉兰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她不是光会缝鞋,管人也行啊。”
四、隐形问题显现
然而蜜饯组试点时,却遇到麻烦。
这一轮轮值嫂子叫刘红,是个性格温吞的老实人。
她不善言辞,安排活也总犹豫不决,导致车间效率骤降。
几个脾气急的嫂子甚至背地嘀咕:“这也叫轮值?跟放羊差不多。”
沈知秋得知后,没有立刻撤换刘红,而是亲自去现场陪伴。
她没有批评,只是悄悄协助刘红安排人手,并公开表扬了她“做事细、手脚麻利”的优点。
同时,她让“指导组”的赵大嫂跟刘红搭班,充当后援。
一周后,蜜饯组重新运转如常,刘红也找回了自信。
她感激地对沈知秋说:“我还以为我干不了……原来,自己也不是一无是处。”
五、破局的深层意义
改革初期,有波折,有挑战,但也带来了实质性的成长。
嫂子们开始明白——
“你不是为了积分而来,是为了让自己有一天,能靠手艺撑起家。”
沈知秋还设立了“轮值日志”,要求每一位轮值嫂子记录每日心得,月底汇总成《军嫂工作纪要》,发给全组参考。
这是军区第一次,出现了由军属自行组织和总结的副业经验文档。
这在军区后勤部,引起了巨大反响。
连后勤部部长都专门点名要“来了解一下这帮能干的嫂子们”。
六、顾战霆的鼓励
那天晚上,沈知秋回到家,顾战霆正在擦枪保养。
听她说完轮值制度试点情况,他放下枪,淡淡一笑:
“你这是……在带兵?”
沈知秋笑:“我带的不是兵,是嫂子。”
顾战霆:“差不多。你让她们走出厨房,坐上组织台,拿起账本,她们以后才可能站上更大的舞台。”
他拍了拍她的肩:“干得好。”
沈知秋看着他,忽然觉得这份支持,足以抵消所有辛苦。
七、嫂子成长的种子
月底,《军嫂工作纪要》第一期在各小组传阅。
许多嫂子看完后红了眼眶——
“原来每个人都在为家努力。”
“我以前光想着分红,从没想过还能学东西。”
“以后我要也报名轮值试一试。”
一粒“成长”的种子,终于悄然埋入了每位嫂子的心里。
沈知秋站在夕阳下,看着那群忙碌又坚韧的身影,内心涌起莫名感动。
她知道,这才是她想做的事:
让一个个普通军嫂,真正成长为能撑起家、撑起生活的坚韧力量。
本章小结:
沈知秋提出“轮值负责制”,增强嫂子参与度与责任感;
李玉兰试点成功,刘红在挫折中成长;
军嫂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管理,团队氛围持续优化;
军区高层开始关注嫂子副业;
顾战霆表示认可,沈知秋获得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