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区回信来了,村头炸开了锅
距沈知秋回军区不过一周时间,一封来自部队后勤科的信就寄到了顾家老宅,信封上赫然盖着红色钢印。
顾母拿着信的手都微微发抖,不等她拆开,围观的几个村人就忍不住议论开了:
“真是部队寄来的?不会是她自己伪造的吧?”
“听说她那天走得神神秘秘,手里还拎着一包布头,不知道搞什么花样。”
顾母哼了一声,当场把信摊在众人面前,朗声道:“你们自己看!”
信中内容简洁却掷地有声——
军区后勤科已收到军属顾沈知秋同志递交之副业合作试点提案,拟批准顾家村为首批手工布艺合作点之一。军区将视试产结果,择期派人考察落实。
那一行红印赫然入目,众人目瞪口呆。
“她、她居然真的搭上部队了?”
“这得多大本事啊……”
一时间,昔日对沈知秋冷嘲热讽的村民纷纷变了脸色,先前那几个嘀嘀咕咕“她就是个高攀的”人,连话都说不出口。
二、村妇们抢着报名,顾母忙得脚打后脑勺
信才寄到第二天,顾家院里就站满了人。
“婶子,我绣花快,快让我进加工坊吧!”
“我织布快啊!以前镇上的收购站都抢着买我家的布!”
顾母一边喝茶一边笑:“不是我说话难听,之前我跟你们提副业的时候,谁都摇头。现在看到真的能挣钱了,全来找我?”
几个嫂子脸红耳赤,却依旧陪着笑:“婶子,谁家还没个犯糊涂的时候……这不是觉悟晚了点嘛!”
顾母倒也不真生气,只是淡淡说:“先试产,出了货、卖了钱,再扩人手。你们要是真想来,先干活出成果再说。”
这番话让大家明白了——副业加工坊,不是谁都能随便混进去的。
一时间,村妇们纷纷卯足劲,谁也不敢懈怠。
三、昔日的“高攀说”,不攻自破
村头常年蹲着晒太阳的几个长舌老太太,平时对沈知秋指指点点,说她“孤女出身配不上顾战霆”“傍上军官也是命好”。
可现在,却是她一个人把军属副业引到村里,还要带着大家挣票挣钱,甚至搭上线了部队资源。
连顾家那几个爱挑事的亲戚也坐不住了,私下悄悄问顾母:
“妈,那副业有没有我家那丫头的份?她也能缝点口袋。”
顾母冷笑:“我可没空照顾不当回事的亲戚,有本事让她自己来报个名,出成绩了再说。”
亲戚面色讪讪,再不敢多言。
四、顾家地位抬升,全村再没人敢看轻
顾家原本在村里算殷实,但并不特别出挑。如今,军属副业成了村里的金字招牌,顾家一跃成为全村的“样板户”。
村支书亲自登门拜访,说:“知秋这是替咱村挣脸了,村里要配合她,镇上那边我也去通通气。”
镇供销社的负责人也带着小本子上门,说愿意提供布料、工具、销售渠道,前提是——能挂上“顾家合作点”的名头。
顾母抿了一口茶,心里直偷笑。
这时候她才真切明白,儿媳沈知秋,不只是顾战霆的媳妇,更是她们顾家,乃至这个村未来翻身的希望。
五、沈知秋的回信:她还有更大的计划
顾母托邮差寄了一封信告诉沈知秋,“村里人都服了”“现在等你下批布料和样品。”
沈知秋收到信,回信中写道:
“妈,先组织嫂子们做基础款布袋、绑带、棉鞋底。我会按期寄来布料和样品。咱们第一批货要在月末前完成,到时我来收,直接送进军区供销站试销。”
“另外,我打算在空间中试炼出更多新花样,后期考虑扩展香囊、草编、手帕等产品线。”
她写得不动声色,却让顾母看得眼前一亮。
“这丫头是真的能干出个名堂来啊……”
本章小结:
沈知秋寄出的提案收到军区回信,顾家村将试点副业合作;
村人震惊,昔日冷嘲热讽者纷纷倒戈;
顾母稳坐主心骨,副业秩序初现;
顾家地位抬升,全村趋附;
沈知秋规划长远,准备展开更大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