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历2096年,太阳系仿佛一个感知到暴风雨即将来临的蚁巢,所有的活动都指向一个核心——防御。外部是“噬星者”那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而未落的威胁,内部是“火种计划”重启引发的社会震荡与伦理困境。在这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人类文明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那层包裹着太阳系的、无形的盾牌——“迷雾”计划的终极升级上。
位于柯伊伯带外侧,那座如同亘古冰山般漂浮在黑暗中的“定海神针”空间站,此刻成为了整个文明关注的焦点。这里是“迷雾”计划的心脏,也是即将进行的、史无前例的“维度屏障”全功率测试的神经中枢。
控制中心内,巨大的环形屏幕上不再仅仅是星图和能量流数据,而是显示着一个极其复杂的、由无数数学公式和多维几何模型构成的动态结构图——这便是“维度屏障”的理论蓝图。
以往的“迷雾”系统,核心在于“欺骗”与“隐藏”。它通过扭曲从太阳系内部逸散出的信息(电磁波、引力波等),并模拟自然背景噪音,使得从外部观测时,太阳系如同一片虚无或一片无关紧要的星际介质。这是一种被动的、基于信息层面的伪装。
而“维度屏障”,则是一种主动的、基于物理层面的隔绝。
在晶族技术顾问(其能量形态在控制中心内投射出一个稳定的、不断进行微观计算的几何光晕)的协助下,人类工程师们试图利用初步掌握的维度干涉技术,在太阳系外围的奥尔特云区域,创造一层薄弱的、但确实存在的“高维空间褶皱”。
“想象一下,”“迷雾”计划总工程师,一位名叫陆永年的沉稳老者,向参与测试的核心团队做着最后的讲解,“我们不是在门口放一个屏风挡住视线,而是将门口本身的空间微微‘折起’一小块。任何试图直接穿过门口的物体——无论它是否‘看’到了门——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沿着被折叠的空间表面滑开,绕过这个区域。从三维宇宙的角度看,它们会认为自己一直在直线飞行,但实际上,它们已经从太阳系旁边‘绕’了过去。”
这不再是光学迷彩,而是空间迷彩;不再是信息层面的躲藏,是物理层面的拒止。
实现这一蓝图,需要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和近乎完美的控制精度。
在遥远的太阳附近,“戴森云”一期工程的无数能量收集卫星调整了角度,将平日里分散输出的能量,汇聚成数道更加凝聚、更加稳定的能量洪流,通过微波传输,跨越数十亿公里,精准地注入到部署在奥尔特云外围的数千个经过特殊改造的“维度扰频器”节点中。
这些节点不再是之前仅用于制造信息干扰的单元,它们被重新设计和强化,其核心是基于晶族提供部分原理、由人类工程师实现的具体结构。每个节点都像一个微型的“空间织布机”,接收着来自戴森云的澎湃能量,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够轻微“撬动”空间结构的特定维度波动。
“能量流稳定!所有节点报告,充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阈值!”
“核心算法加载完毕!‘伏羲’子系统‘屏障’模块在线,协同控制协议启动!”
“晶族顾问确认,空间背景参数处于‘柔软’区间,适合进行干涉!”
一道道指令和汇报在控制中心内回荡。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陆永年总工程师与晶族顾问的能量光晕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快速信息交换,随后,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主屏幕上方那巨大的红色启动按钮虚拟投影。
“各单元注意,‘维度屏障’首次全功率测试,启动倒计时一分钟!”他的声音通过通讯网络,传达到了每一个关键节点。
【…10… 9… 8…】
倒计时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张诚、王文渊等人的全息投影也出现在控制中心的特定区域,他们沉默地注视着一切。
【…3… 2… 1… 启动!】
陆永年按下了虚拟按钮。
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没有璀璨夺目的爆炸。在宏观层面上,几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奥尔特云外侧的虚空,依旧是一片死寂的黑暗。
然而,在专门用于监测高维现象和微观时空曲率的仪器屏幕上,一场无声的巨变正在上演!
只见代表平静空间的基准网格,开始以奥尔特云为边界,出现了一种诡异的、缓慢的“蠕动”。空间本身仿佛变成了一种无形的、粘稠的流体,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缓缓推动、折叠,形成一个将整个太阳系包裹在内的、巨大到难以想象的“褶皱”。这个褶皱并非实体,肉眼不可见,甚至常规的电磁波探测也无法直接感知,但它确实存在,如同平静水面上突然出现的一层极其微妙的“油膜”,改变了其下的光学特性和物体运动轨迹。
“屏障形态稳定!曲率变化符合理论模型百分之九十八!”
“能量场耦合成功!褶皱结构正在自我强化!”
“初步扫描显示,屏障对外部低能量探测信号产生了预期偏转效果!”
初步成功的报告传来,控制中心内爆发出短暂的、压抑的欢呼。人们相互击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如释重负的笑容。他们做到了!他们真的在物理层面上,为太阳系编织了一层“保护壳”!
然而,喜悦是短暂的。紧随其后的能量消耗报告,像一盆冰水浇了下来。
“‘戴森云’输出功率激增!实时负载已达到总输出的百分之…百分之十五!并且仍在缓慢上升以维持屏障稳定!”
百分之十五!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戴森云是人类文明目前以及未来可预见时期内,最大的能源支柱。它不仅要供应“迷雾”系统本身(之前的隐匿模式消耗不足1%),还要支撑“利剑”舰队的建造与运行、“广寒宫”基地的运作、全球的基本民生,以及那正在建造的、耗能巨大的“方舟”舰。
一下子被“维度屏障”抽走百分之十五的能源,意味着其他所有项目都将受到严重影响,整个文明的运转节奏都必须重新调整,甚至可能需要进行痛苦的取舍。这层屏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能量饕餮”。
“长期稳定性模拟结果出来了吗?”张诚冷静地提问。
“正在计算…‘伏羲’初步推演显示,在现有能量供给下,屏障理论最长稳定时间约为…三十七个标准地球年。但这是理想模型,未考虑外部高强度冲击、空间背景的剧烈波动,或者…‘噬星者’级别存在的直接干涉。”一位数据分析师报告道,语气并不乐观。
屏障是脆弱的。它就像一个肥皂泡,虽然能偏转灰尘,但在巨石撞击面前,不堪一击。谁也无法保证,这层薄弱的空间褶皱,能否抵挡住那以恒星为食的古老灾厄。
控制中心再次陷入了沉默。人们望着屏幕上那代表成功建立的、微妙的空间扭曲模型,心情复杂。
他们确实为自己编织了一个茧房,一个前所未有、蕴含着维度科技精髓的茧房。但这个茧房消耗着巨量的能源,其本身又如此脆弱,仿佛一触即碎。太阳系,这个人类文明唯一的家园,此刻就像一个即将面对宇宙级风暴的婴儿,蜷缩在这个璀璨而脆弱的自制屏障之中,前途未卜,吉凶难料。
测试成功了,但希望,并未因此而变得坚实。反而,那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似乎又增添了一份沉重的、关乎能量与时间的、新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