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历2088年,月球背面,“广寒宫”军事基地。这片隐藏在永恒阴影下的巨大环形山,已被人类改造成太阳系内最庞大、最先进、也最隐秘的星际船坞。其外部是月球原始的荒凉与寂静,内部却是一片足以令任何观者心跳停滞的、充满工业力量与科技美学的宏大景象。而此刻,所有工作的焦点,都汇聚在船坞中央那如同沉睡巨兽骨架般的庞然大物上——人类文明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强大的星际战舰,“利剑”级首舰,也是“轩辕”系列的终极型号,“轩辕-终极型”的原型机。
“轩辕-终极型”的建造,摒弃了传统船坞从龙骨开始铆接焊接的模式,采用了极其先进的模块化同步组装技术。这并非出于效率,而是源于其内部系统的极端复杂性。
巨大的船坞内,数以千计的工程机器人在中央AI“工蚁”的协调下,如同忙碌的工蜂,围绕着数十个巨大的、预先制造好的舰体模块进行作业。这些模块本身就如同精密的仪器,在运抵船坞前,已经在太阳系各处 的工厂内完成了内部绝大部分系统的集成。
来自“萤火”工厂的特种运输舰,运来了战舰的“心脏”——反物质引擎核心。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推进器,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集合体。核心是磁约束下的反物质湮灭室,周围缠绕着用于能量转换的超导线圈和能将狂暴能量引导至舰体各处的等离子输送管道。安装过程极其谨慎,周围设立了多重能量屏蔽场,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湮灭。
由炎黄研究院“望舒”研究所直接负责安装。这个模块外形诡异,如同几个不规则的多维晶体嵌套在一起,表面流转着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光纹。它是战舰实现短距离“跃迁”和空间防御\/攻击的关键。安装过程需要在近乎绝对零度和量子级别的真空环境下进行,工程师们通过远程操控机械臂,如同进行一场微观宇宙的手术。
苏星河团队亲自督导。这个模块承载着强化型的“灵网”节点,它将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整艘战舰的“神经网络”,连接着每一个传感器、每一门武器、每一个子系统,并为即将搭载的AI战术核心提供运行平台。铺设“神经索”的过程,如同为巨兽编织大脑和神经。
除了传统的、经过强化的等离子炮、磁轨炮发射单元被逐一吊装到位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那被称为“维度震荡器”的实验性武器基座。它的安装接口周围布满了复杂的校准传感器,工程师们对其既期待又敬畏,因为谁也无法完全预测这种触及空间基本结构的力量释放时会发生什么。
张诚在月球基地总指挥秦天罡将军的陪同下,通过观察廊俯瞰着这史诗般的建造现场。即使以他的见多识广,心中也充满了震撼。
“就像把一整个文明的科技精华,浓缩进这一个钢铁躯壳里。”秦天罡将军,一位头发花白但身姿依旧挺拔的老兵,感慨道,“它承载的,是我们所有的希望,也是我们最深的恐惧。”
张诚默默点头。他看着那逐渐成型的舰体,流线型的设计中蕴含着无数锐利的折面,既是为了能量偏转,也带着一种冰冷的攻击性。这艘船,从设计理念上就与它的前辈们截然不同——“轩辕”系列早期型号侧重于探索与护卫,而“终极型”,从龙骨开始,就是为了在最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下来,并摧毁敌人。
“轩辕-终极型”的设计,完全围绕着“不对称对抗”和“维度生存”这两个核心概念。
第一是生存至上原则,采用多层防御,最外层是增强型复合装甲与自适应能量偏转护盾;其下是借鉴了“面壁计划”技术的初级维度迷彩,可在短时间内扭曲自身在常规空间的投影,规避锁定;最内层则是基于“维度干涉装置”的“空间褶皱护盾”,能在关键时刻通过微曲局部空间来偏转甚至分散致命的攻击。
分布式系统, 舰体关键系统(动力、指挥、武器)均采用多冗余、物理隔离的分布式架构。即使部分区域被摧毁,战舰仍能保持基本战斗力和机动性。
极端环境适应性, 设计指标要求能在高强度辐射、引力异常、甚至局部空间结构不稳定的环境下持续作战。
第二是维度科技初步应用。 “维度干涉装置”允许战舰进行极限距离内的空间跳跃,用于战术规避、突进或撤离。这并非真正的超光速旅行,而是在三维空间内“折叠”路径,但对能量消耗和舰体结构强度要求极高。
维度震荡器是最具颠覆性的武器。它不直接攻击目标物质结构,而是通过发射特定频率的“维度波”,干扰目标所在区域的空间稳定性。轻则导致敌方武器系统失准、护盾失效,重则可能引发局部空间的结构性撕裂,从物理层面瓦解目标。这是一种规则层面的攻击,理论上对依赖稳定空间环境的高科技造物具有奇效。
搭载了代号“刑天”的最新AI。它并非独立的意识,而是“伏羲”系统在军事领域的极端优化分支,其逻辑核心完全为战术分析、战场预测、多目标协同打击而构建。在高速战斗中,人类舰长的决策将得到“刑天”近乎预知般的辅助,甚至在某些预设条件下,获得部分武器系统的自主开火权。
随着原型舰进入总装阶段,舰长人选成为了联邦最高军事委员会争论的焦点。这艘凝聚了人类最高科技与希望的利剑,必须交由最可靠、最敏锐的手来执掌。
候选名单上有几位功勋卓着的老将,但最终,年仅四十二岁的萧振海少将脱颖而出。
萧振海的履历堪称传奇。他曾在“自由星尘”事件中,作为战术分舰队指挥官,以其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对非传统敌人的深刻理解,成功化解危机,并为最终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阴影-01”探测器于太阳系外围游弋期间,他指挥的巡逻舰队多次与这神秘造物进行了一场场无声的、高强度的侦察与反侦察博弈,其冷静、耐心和对细节的把握,给高层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不仅拥有出色的军事素养,更重要的是,他具备在极端压力和未知环境下做出正确判断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对非传统、高维度威胁的潜在敏锐度。
在“广寒宫”基地的一间密室内,张诚和秦天罡将军与萧振海进行了最后一次任前面谈。
萧振海身姿挺拔,面容刚毅,眼神锐利而沉稳。他对于“轩辕-终极型”的各项参数和设计理念早已烂熟于心。
“振海,”秦天罡将军语气严肃,“这艘船,不同于你指挥过的任何舰船。它的一些系统…尤其是维度武器,其威力和后果,连它的设计者都无法完全预测。你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如何驾驶它,更是如何‘理解’它,在必要时刻,甚至要敢于违背常规战术逻辑。”
张诚补充道:“萧舰长,你面对的敌人,可能并非你能‘看见’或‘理解’的。‘刑天’AI会辅助你,但最终的决定,需要你基于对人类文明存续的责任来做出。这柄剑,既斩向外敌,也需谨防其力量反噬自身。”
萧振海目光坚定,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将军,张院长。我明白‘轩辕-终极型’的意义。它不仅是武器,更是我们文明在黑暗森林中发出的最强音,是我们不甘灭亡的意志体现。我会谨慎使用这份力量,不负重托。”
他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充满了信心与担当。
星历2088年末,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后,“轩辕-终极型”原型机终于完成了主体结构的最终合龙。
巨大的舰桥模块被吊装到位,与主舰体严丝合缝地对接。最后一块外部装甲板在机器人焊接下发出耀眼的弧光,覆盖了舰体流畅而充满力量感的线条。舰首那锐利的撞角设计与暗哑的、能吸收多种波段的特种涂层,让整艘战舰即使在静止状态,也散发出一种令人心悸的压迫感。
舰体侧舷,巨大的、用地球古老篆文书写的“轩辕”二字,以及其下的“终极型-001”编号,在船坞的照明下熠熠生辉。
无数工程师、科学家、工人在观察平台或通过远程直播,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许多人热泪盈眶,这其中凝聚了太多人的智慧、汗水与期望。
萧振海站在即将属于他的舰长座椅旁,抚摸着冰冷的、集成着无数控制界面的扶手,目光透过尚未完全封闭的观察窗,投向外面无尽的星空。他能感受到这艘钢铁巨兽内部蕴含的、如同火山般亟待喷发的力量。
“利剑”已初成,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出鞘之后能否在未知的黑暗中,为人类文明斩出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