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台”悬浮于地月拉格朗日点的静谧虚空之中,如同一枚精心雕琢的水晶饰品,在遥远的太阳光照耀下,反射着冷冽而纯粹的光芒。这里是人类与晶族交流的最前线,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试图在生存压力下融合智慧的唯一桥梁。平台内部,专门为联合实验划分的区域,其环境风格迥异于人类或晶族的传统设计,更像是一种妥协后的、功能至上的奇异混合体——既有符合人类工程学的工作台和显示终端,也有晶族惯用的、由纯净能量导管和悬浮能量节点构成的交互界面。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弱的、高频的嗡鸣声,那是高精度能量约束场稳定运行的特征。联合实验室中心,一个被多重力场隔绝的平台上,正悬浮着一块约莫拳头大小、呈现完美十二面体结构的晶体。它通体呈现出一种深邃的、仿佛内部有星云旋转的幽蓝色,表面光滑如镜,却又似乎能吸收周围的一切光线。这便是晶族提供的,用于稳定其舰船能量护盾核心的“谐振晶体”——一种在其母星极端引力与辐射环境下自然孕育而成的、结构极其特殊的矿物。
人类一方的首席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林默言,正紧盯着面前瀑布般流淌的数据。他年近五十,头发已略显花白,但那双透过防护面罩的眼睛,却闪烁着年轻人般的锐利与专注。他的团队正在与晶族同行进行一项关于“高能状态下能量场相位稳定性”的例行联合实验。这类实验旨在优化双方能量技术的效率,是技术共享协议中的常规项目。
实验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晶族提供的能量源,以一种人类科技难以企及的精度,向悬浮的谐振晶体注入着特定频率和波形的能量流。晶体内部的光晕随之明灭,如同拥有生命般规律地搏动。林默言团队负责监测晶体的各种响应参数,包括电磁辐射、热波动、内部应力分布等等。
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数据完全符合晶族提供的理论模型预测。
“频率提升至theta-7波段,能量流密度增加百分之十五。”晶族方面的协调员,“逻辑节点-稳定-第四序列”,用毫无波澜的信息流通知人类方。
林默言点了点头,示意操作员执行。能量注入加强,晶体内部的幽蓝光芒变得愈发耀眼,甚至开始散发出一种肉眼可见的、细微的能量涟漪。
就在这时,林默言的目光被一组几乎被忽略的辅助数据吸引住了——那是布置在实验舱角落的、一套用于监测空间本身微弱扰动的“背景时空计量阵列”的读数。这套阵列原本是为了确保实验环境不受外界干扰而设置的,通常其读数平静得如同无风的湖面。
然而此刻,阵列的读数屏幕上,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弱、但绝对异常的空间曲率波动。这波动并非由能量注入直接引起,其频率和模式与能量场的振荡完全不同,更像是一种……共鸣产生的“回声”,而且这“回声”似乎指向了某种超越常规三维空间坐标的方向。
“等一下!”林默言突然抬手,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暂停能量提升!重复刚才theta-6到theta-7波段过渡阶段的数据,重点分析背景时空阵列!”
实验室里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几位悬浮在能量节点中的晶族“逻辑编织者”。常规的能量稳定性实验,怎么会牵扯到背景时空计量?
数据被迅速调出、放大、进行频谱分析。结果清晰地显示,在能量场频率跨越某个特定阈值的瞬间,谐振晶体周围的微观空间结构,确实出现了一种极其短暂(持续时间仅为10^-21秒级别)、但确凿无疑的拓扑性质变化!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引力效应,它涉及到空间维度本身的“褶皱”或“连接”,其数学特征与“破壁”项目组正在理论推演的某些高维空间模型,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
“这……这是什么?”林默言的心脏狂跳起来,他感觉自己仿佛无意中触碰到了某个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宇宙的深层秘密。
晶族“逻辑节点-稳定-第四序列”传递来疑惑的信息流:“检测到非预期能量耗散模式,效率损失低于百万分之零点三,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此现象未被记录在基础物理模型中,归类为‘无害背景噪声’。”
无害背景噪声?林默言几乎要喊出来。对于追求绝对效率和稳定性的晶族而言,任何无法被立即理解、且对当前目标(能量稳定)无直接贡献的现象,都可能被其逻辑核心判定为“噪声”而过滤掉。它们就像最顶尖的工匠,只关注手中器物的完美,却忽略了锻造时锤击产生的、可能蕴含更深层次物理规律的“回声”!
他强行压下激动,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与晶族协调员沟通:“第四序列,我们请求暂停原定实验流程,集中资源对这一‘非预期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我们认为,这可能涉及到能量与时空结构相互作用的一个全新领域。”
晶族的逻辑单元沉默了片刻,显然在进行复杂的内部演算。评估人类请求的合理性,计算资源投入与潜在回报的比例。最终,信息流回复:“请求获准。此现象虽未被理解,但其存在已被确认。投入资源进行探索,符合‘扩大认知边界’的协作条款。”
消息被以最高加密等级,瞬间传回了昆仑山深处的“望舒”研究所。
当时正值“破壁”项目陷入理论瓶颈,众多顶尖大脑在十一维超弦理论的数学迷宫中徘徊不前,苦于找不到任何可供观测或实验验证的切入点。林默言的报告,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照亮了一条谁也没有预料到的路径。
张诚亲自召开了紧急项目会议。全息屏幕上展示着来自“和平台”的原始数据和分析报告。埃琳娜·沃什博士,这位曾对“破壁”项目可行性提出尖锐质疑的超弦理论权威,此刻正死死盯着那代表空间拓扑变化的异常曲线,嘴唇微微颤抖。
“维度共振……”她喃喃自语,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是了……一定是!这块晶体……它在极高能级下,其内部的量子态和空间结构产生了耦合,短暂地成为了一个……一个通往更高维度的‘谐振腔’!它就像一个音叉,不仅能在空气中振动,甚至能引起整个房间结构,乃至更广阔空间的微弱共鸣!”
经过项目组连续数日不眠不休的反复验证、理论推演和模拟计算,结论逐渐清晰:这种源自晶族母星特殊环境的天然谐振晶体,其内部原子在极端能量场激发下,能够产生一种奇特的“维度共振”效应。它本身并非高维物体,但它就像一把结构极其特殊的“钥匙”,在正确的“能量扭矩”下,能够极其短暂地“撬动”周围空间的维度结构,使其产生可探测的、超越三维的拓扑变化!
这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革命性的发现!
晶族自身,由于其纯粹的硅基思维模式和对“绝对效率”、“直接应用”的追求,在漫长的文明史中,竟然完全忽略了自身拥有的、这种蕴含在基础材料中的、触及宇宙底层规则的潜力!它们将这种晶体视为优秀的能量导体和稳定器,却从未想过,它最珍贵的价值,不在于传递能量,而在于其与时空本身对话的能力!
而人类,凭借其发散性的、多维度的思维方式,以及在对“维度”概念近乎偏执的探索欲望驱动下,竟然从一次常规的能量实验中,发现了这把隐藏在晶族科技树最深处的、意外的“钥匙”!
当张诚亲自通过量子通讯,向“和平台”的晶族大使“辉光-共振-第七序列”阐述这一发现的意义时,即便是以绝对理性着称的晶族核心逻辑,也出现了一段长达数秒的、代表“信息处理过载”的凝滞。
随后,大使传递来的信息流中,第一次清晰地包含了可以被人类情感模型识别为“惊叹”与“郑重”的复杂频率。
【信息确认。人类思维模式,在‘非直接路径探索’与‘潜在可能性发掘’领域,展现出超越我方逻辑预设的独特价值。此发现,将重新评估‘谐振晶体’在我方科技体系中的定位。基于此,协作关系等级提升。我方将立即启动对‘谐振晶体’的大规模筛选、结构分析与性能优化项目,以期获得更高效率的‘维度共振器’。】
合作的天平,在这一刻发生了微妙的倾斜。人类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接收者和学习者,他们提供了全新的、至关重要的理论方向和研究视角。晶族则凭借其强大的资源调动和物质操控能力,负责将这把“钥匙”打磨得更加锋利、更加精准。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源源不断的新型、高纯度谐振晶体样本,从晶族控制的星域运抵“和平台”,继而秘密转运至“望舒”研究所。联合实验室的工作重心彻底转向,不再局限于能量技术,而是开始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有明确物理载体支持的、对高维空间的系统性探测与干涉尝试。
黑暗的维度之壁上,终于被这把意外的“钥匙”,撬开了一道微不可察,却足以让希望之光透入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