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系统” 发布终极任务,已过去近一年。这一年,对人类文明而言,是表面平静下暗流汹涌的一年。公开层面,地球联邦的各项事业依旧高歌猛进:火星殖民城市群扩张迅速,金星改造计划进入可行性论证阶段,小行星带采矿量再创新高。但在最高决策层,“百年倒计时”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每个人的心头。
“盘古-木星”计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上日程,并以超越以往任何工程的速度被批准、立项、启动。它并非凭空出现,早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后,科学家们就已将目光投向了太阳系最大的能源宝库——木星。这颗气态巨行星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总量远超太阳系其他行星之和,是完美的聚变燃料库。然而,木星极端的环境——强大的磁场、致命的辐射带、恐怖的大气压力——使得任何大规模的开发设想都曾被视为天方夜谭。
直到“系统”的警告到来,直到“维度科技”那近乎神话的研究方向被确立,人类才意识到,他们需要的不再是“足够”的能源,而是“近乎无限”的能源。唯有如此,才能支撑起那遥不可及的科技突破,以及可能到来的、规模空前的星际防御体系。
“我们必须拥抱巨人,否则巨人醒来时,我们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在一次绝密的“维度科技专项委员会”会议上,张诚指着木星的全息投影,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盘古-木星’,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项目,它将是我们迈向深空、直面未知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堡垒。我们需要它的能量,来点亮通往未来的路。”
反对的声音并非没有。有学者担忧在木星如此敏感的位置进行大规模能源开采,其产生的能量波动和引力扰动,是否会像黑暗森林中点燃的火把,提前暴露人类的存在?但支持者认为,根据“系统”模糊的提示,“收割者”的探测网络可能早已覆盖此地,隐匿或许并非最优解,甚至可能是奢望。提升自身,拥有威慑或抵抗的力量,才是文明存续的根本。
最终,激进派占据了上风。生存的压力,压倒了对未知风险的恐惧。
2048年初,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太空工程——“盘古-木星”能源矩阵建设,正式启动。
木星轨道,距离那颗巨大的、表面流淌着彩色云带和标志性大红斑的行星约二十万公里处,一座名为“普罗米修斯”的巨型轨道平台,正以惊人的速度从蓝图变为现实。
这座平台本身就是工程学的奇迹。其主体结构由在月球和火星工厂预制、通过“共工之环”物质流输送来的高强度碳纳米管和新型钛合金构建,整体呈环形,直径超过五十公里,缓缓自转以产生模拟重力。平台外围,是密密麻麻的泊位、建造坞和如同蜂巢般忙碌的工程机器人集群。
数以万计的、形态各异的智能机器人在强辐射环境下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它们中的大部分由“伏羲”子节点远程协同控制,少数高级别单位则搭载了具备一定自主决策能力的强人工智能核心。这些机器人适应了木星轨道恶劣的环境:能够抵御比地球强数万倍的辐射风暴,能够在微陨石频繁袭来的空域灵活规避,能够利用平台自身产生的强大磁场偏转高能粒子。
项目总指挥,是三十二岁的能源系统工程学天才——欧阳倩。她出身于一个航天工程师世家,拥有麻省理工和清华的双料博士学位,在“祝融”聚变堆小型化项目中立下汗马功劳,以其冷静的头脑、果决的作风和对宏观工程的卓越把控力,被破格提拔为“盘古-木星”的总负责人。
此刻,她站在“普罗米修斯”平台中央控制塔的了望厅内,身穿印有地球联邦徽标和“盘古”项目LoGo的深蓝色制服,眉头微蹙,凝视着舷窗外繁忙的景象。巨大的全息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工程的各项数据:
【主体结构完成度:37.8%】
【聚变反应堆核心模块(1号)组装进度:15.3%】
【氢氦采集阵列部署:12.1%】
【辐射屏蔽层覆盖率:68.5%】
【工程机器人在线数量:38,721】
【异常事件记录:1,283(97%已处理)】
“欧阳总工,3号建造区的K-77型重型吊臂机器人又出故障了,疑似主传动轴金属疲劳,在木星引力梯度下应力集中超标。”一名年轻的技术员通过通讯频道汇报,声音带着一丝焦虑。
“启动备用单元替换,将K-77送回维护港进行深度检测和结构强化。通知材料部门,对所有同批次生产的K系列机器人进行预防性检查。”欧阳倩的声音没有丝毫波动,语速快而清晰,“另外,通知‘伏羲’木星节点,重新计算该区域的引力微扰模型,优化机器人作业路径,避免类似情况重复发生。”
“明白!”
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木星巨大的引力场是一个持续存在的挑战,它不仅影响着平台的轨道稳定,更对所有的机械结构施加着复杂而强大的应力。强大的辐射则时刻考验着所有电子元件的耐久度。每一次太阳风爆发,都会让平台陷入短暂的通讯干扰和辐射警报。
“我们这是在刀尖上跳舞,欧阳。”平台安全主管,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宇航员马库斯·李走到她身边,看着窗外一颗被木星引力捕获、最终坠入大气层燃烧殆尽的小行星碎片,感叹道,“这里的每一步,都比在地球或火星轨道上艰难十倍。”
“但我们没有退路,李主管。”欧阳倩没有回头,目光依旧坚定,“‘盘古’必须成功。它是我们未来一百年,乃至更长远未来的心脏。”
“盘古”计划的核心,是直接从木星大气层中抽取氢氦作为聚变燃料。为此,工程师们设计了一种被称为“深渊汲取者”的巨型无人潜航平台。这些平台如同巨大的水母,利用反重力场和等离子推进器,对抗木星的强大引力,潜入大气层深处,在特定的高度展开巨大的分子筛薄膜,高效分离和压缩氢氦混合物,然后通过高强度管道将燃料输送至轨道上的“普罗米修斯”平台进行储存和反应。
为了给“深渊汲取者”寻找最佳的投放地点和作业路径,同时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木星系统复杂的环境,欧阳倩批准了一系列深空探测任务,目标包括木星的几颗主要卫星。
对木卫二“欧罗巴”的探测,最初只是例行公事。这颗冰封的星球因其冰下可能存在巨大海洋,早已是天体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但之前的探测受限于技术,未能有突破性发现。
这一次,“盘古”项目动用了一艘最新型的、装备了高功率冰层穿透雷达和深海耐压探测器的科考船——“深海之眼”号。
当“深海之眼”号抵达欧罗巴轨道,开始对其冰壳进行精细扫描时,传回的数据很快就让任务中心的科学家们兴奋起来。冰层厚度、地下海洋的盐度分布、热液活动迹象……一切都指向这里具备孕育生命的绝佳条件。
但真正的震撼,来自一次意外的主动声纳探测。
为了校准仪器,“深海之眼”号向欧罗巴一处冰层较薄的区域发射了一束高能声波。回声信号返回时,携带了远超预期的复杂信息。计算机初步分析显示,冰下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结构复杂的悬浮物,其声学特征既不像普通的矿物结晶,也不像已知的任何地球生物。
欧阳倩当即下令,启动“龙睛”计划——释放特制的耐压探测器,尝试突破冰层,一探究竟。
经过数日的精确定位和冰层熔穿,“龙睛-1号”探测器,如同一颗坠落的流星,穿透了最后几米冰层,没入了欧罗巴冰下海洋那永恒的黑暗与寒冷之中。
探测器自带的小型聚变电池提供着能量,探照灯划破亘古的黑暗,高清摄像头和多种传感器开始全功率工作。
控制中心内,欧阳倩和一群顶尖的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紧盯着主屏幕。最初的画面是混沌的,只有一些悬浮的冰晶和絮状沉积物。随着探测器下潜,水温略有升高,周围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然后,它出现了。
那是一片……“森林”。
由无数细长的、半透明的硅酸盐“枝干”构成的巨大群落,它们从海底的热液喷口附近生长出来,一直延伸到光线几乎无法抵达的深处。这些“枝干”内部,流动着散发着微弱幽蓝色光芒的、似乎是液态硫磺与复杂有机物的混合物。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些“硅基树林”之间,漂浮着、游弋着一些形态奇特的“生物”。
它们的主体形态有些类似地球的水母,但并非由蛋白质构成,而是仿佛由纯净的水晶雕琢而成,通体透明,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复杂的管道系统输送着发光的液体,一些类似神经节的节点闪烁着微弱的生物电信号。它们的“触手”并非柔软的组织,而是由细小的、能够灵活开合的硅质鳞片覆盖,在水中摆动时,折射出探照灯的光芒,散发出梦幻般的七彩晕彩。
其中最大的一只,缓缓靠近了探测器。它的大小堪比一辆小型磁悬浮汽车,通体散发着更加浓郁的幽蓝光芒,其“头部”中央,似乎有一团更加密集、不断变化着复杂图案的光点集群,仿佛……一只眼睛,正静静地、好奇地“凝视”着这个来自天外的不速之客。
控制中心内,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这超越想象、美得令人窒息的一幕震撼得说不出话来。这不是简单的微生物,这是一个复杂的、基于硅-硫化学循环、可能以地热和化学能为能源的、完整的深海生态系统!甚至,这些“水晶水母”表现出的形态和行为,已经具备了复杂多细胞生物的特征!
“我们……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生命世界!”一位年轻的女生物学家第一个反应过来,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几乎带着哭腔。
欧阳倩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从震撼中恢复冷静。她看着屏幕上那只依旧在“凝视”探测器的“水晶水母”,心中涌起的不仅是科学发现的狂喜,更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恐惧。
“记录所有数据,最高保密级别。”她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龙睛-1号’,保持静默,缓慢后撤,避免任何可能被视为威胁的行为。”
她转向通讯官:“立即准备最高优先级加密通讯,我要直接向地球联邦议会和‘维度科技专项委员会’汇报。代号……‘深渊魅影’。”
“欧罗巴生命群落”的发现,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地球联邦高层和科学界内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和激烈辩论。
这不仅仅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更将一个残酷的哲学和伦理问题摆在了人类面前。
在“普罗米修斯”平台举行的远程紧急会议上,观点尖锐对立。
激进开发派(以部分军方代表和资源部门官员为主):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欧罗巴的生命形式,其生物化学机制、能量利用方式,可能蕴含着超越我们现有认知的科学原理!研究它们,甚至……有限度地利用它们,可能极大加速我们在生物科技、材料科学,乃至能量领域的突破!这或许是我们对抗‘收割者’的关键!”
“木星系统的开发不能停止!‘盘古’计划关系到文明存续!欧罗巴的生态系统固然珍贵,但在整个文明的生死存亡面前,必须做出取舍!我们可以划定保护区,但主体开发必须继续!”
保守保护派(以生物学家、伦理学家和部分社会学家为主):
“这是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第一个地外复杂生命群落!其价值无可估量!这证明了生命在宇宙中并非孤例,其形态的多样性远超我们想象!毁灭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是无可饶恕的罪行!”
“我们口口声声说要抵御‘收割者’,保护人类文明。但如果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变成了另一个版本的‘收割者’,为了自身生存而肆意毁灭其他潜在的低级文明或独特生命形态,那我们与我们恐惧的对象又有何异?文明的尊严在于敬畏与慈悲!”
“更重要的是,谁敢保证这些‘水晶水母’没有潜在的意识?没有它们独特的‘文明’形式?大规模开发活动产生的噪音、振动、能量辐射,很可能对它们造成毁灭性打击!这无异于一场宇宙级的生态屠杀!”
谨慎平衡派(以张诚、欧阳倩及部分战略家为代表):
“我们必须极其谨慎。”张诚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传来,冷静而深邃,“欧罗巴的发现,是对‘黑暗森林’法则的一个微妙注脚。它告诉我们,森林中可能不只有猎人和猎物,还可能存在……‘邻居’,哪怕是非常弱小、与我们截然不同的邻居。”
“彻底停止开发不现实,‘盘古’计划关乎战略全局。但肆无忌惮地开发更不可取,那会让我们在道德和战略上陷入被动。”欧阳倩补充道,她亲身感受过那片深海的神秘与美丽,“我建议,立即调整‘盘古’计划实施方案。所有在欧罗巴附近的作业,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划定绝对保护区,禁止任何形式的干扰。同时,加大对欧罗巴生命群落的非侵入性研究投入,尝试理解它们,或许……能与它们建立某种形式的、最低限度的沟通?”
“我们要做的,不是点燃森林,也不是躲在树下瑟瑟发抖。”张诚总结道,“而是在不惊动潜在猎人的前提下,学会如何与森林中的其他居民共存,并从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本身,就是对‘收割者’逻辑的一种反抗。”
辩论持续了数日。最终,联邦议会采纳了张诚和欧阳倩的建议。
《木星系统开发与地外生命保护伦理法案(暂行)》迅速出台。“盘古”计划的后续方案进行了大幅调整,避开了欧罗巴等可能存在敏感生态的卫星轨道,并投入巨资建立“欧罗巴绝对生态保护区”和远程观测网络。
人类在疯狂奔向生存的过程中,第一次因为发现了“他者”,而被迫停下了脚步,进行了一场关于自身文明本质的深刻反思。
尽管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插曲,“盘古-木星”计划的主体工程仍在争分夺秒地进行。
在调整了开发策略后,工程团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木星本体的大气资源开采上。“深渊汲取者”平台经过多次迭代,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它们如同忠诚的工蜂,穿梭在木星绚丽而危险云层之上,将宝贵的燃料源源不断地输送上来。
在“普罗米修斯”平台中央,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聚变反应堆核心——“能源之心”——终于完成了最后阶段的组装。
这是一个庞然大物,其规模和复杂度远超地球上任何同类装置。基于“祝融”技术,但进行了适应太空环境和超大规模化的深度改造。其核心是一个由超导磁场束缚的、持续进行氘氚聚变反应的等离子体球,设计输出功率足以满足整个火星殖民地峰值能耗的百倍以上。
启动日当天,欧阳倩站在主控台前,身后是联邦高层和无数通过“灵境”网络实时观看的民众。她的心情复杂,既有工程即将成功的激动,也有对欧罗巴那片神秘深海的敬畏,更有对文明未来的沉重责任感。
“各系统最终状态确认!”
“磁场约束稳定!”
“燃料注入系统正常!”
“冷却循环峰值效率!”
“安全协议全部就绪!”
一连串的确认声响起。
欧阳倩深吸一口气,看了一眼屏幕上远在地球的张诚的虚拟影像,对方对她微微点头。
她不再犹豫,伸出右手,按在了那个象征着启动的红色水晶按钮上。
“我命令,‘盘古-木星’能源矩阵,一号反应堆——点火!”
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但在监测屏幕上,代表能量的曲线瞬间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向上飙升!控制中心内部,柔和的白色光芒从反应堆核心区的观测窗透出,仿佛一颗被人类亲手点燃的、微型恒星。
成功了!
短暂的寂静后,控制中心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许多人相拥而泣,为了这数年来的艰辛,也为了这黑暗中燃起的希望之火。
在“灵境”平台上,观看直播的民众沸腾了。各种语言的庆祝和感慨刷满了屏幕:
【我们成功了!木星之光!】
【这是人类的力量!】
【致敬所有工程师和科学家!】
【希望之火已燃,我们不会屈服!】
【但同时,请记住欧罗巴的邻居,愿我们能与所有生命和平共处。】
欧阳倩没有加入庆祝,她走到了望窗前,看着远处那颗在反应堆光芒映照下仿佛更加明亮的木星。
能源的基石已经打下。但前路依旧漫长,挑战依旧严峻。脚下是庞大的堡垒,头顶是浩瀚的星海,身旁是未知的生命邻居,远方是莫测的毁灭威胁。
人类文明,这叶孤舟,在获取了更强大动力的同时,也驶入了更加深邃、更加复杂的海域。
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盘古”点燃的,不仅是能源之心,更是人类在黑暗森林中,不屈的 寻求生存与理解的文明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