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集团发布“破晓”电池与“生命一号”基因强化液所引发的风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平息,反而在国内的产业界内部酝酿成了更为具体、更为迫切的行动浪潮。当理论的光芒照进现实,当颠覆性的技术摆在眼前,没有任何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能够安然坐视。一时间,通往金城炎黄集团总部的道路上,车马如龙,各方巨头怀揣着合作意向书与对未来格局的思考,纷至沓来。
在赵伟和李静统筹下的集团接待体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压。预约请求如同雪片般飞来,经过初步筛选,最终得以踏入“智慧穹顶”会议室的,无不是各自领域内执牛耳者。
· 新能源车企代表团: 几乎囊括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壁江山。以比亚迪为首,其掌门人亲自带队,展现了从电池(虽自有体系,但面对“破晓”亦感震撼)到整车的全产业链整合诉求;蔚来代表则强调了其独特的用户社群和换电网络,希望能将“破晓”电池融入其能源服务体系;理想聚焦于“破晓”电池对增程式电动车续航与性能的极致提升;小鹏则对电池与自身智能驾驶系统的协同优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此外,上汽集团、广汽埃安、吉利汽车(极氪)、长安汽车、北汽新能源等传统豪强与新兴力量也悉数到场。他们的核心诉求高度一致:获得“破晓”电池的稳定、优先供应,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由技术代差引发的市场洗牌。
· 动力电池巨头联盟: 这是一支同样不容小觑的力量。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的霸主,其代表姿态沉稳,但言语间充满了对技术革新的敬畏与寻求合作的迫切;比亚迪(电池部门)既面临竞争也看到合作可能;国轩高科带着其低成本材料技术和全球化布局的经验而来;亿纬锂能则强调其在大圆柱电池领域的积累与“破晓”技术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此外,蜂巢能源、中创新航、欣旺达、孚能科技等第二梯队领军企业也齐聚一堂。他们深知,若不能融入这场由“破晓”引领的革命,现有的全部技术路线和产能投资都面临被淘汰的厄运。
· 医疗与生物科技先锋: 相比于车企和电池商的急切,医药领域的代表们则显得更为审慎且充满探究精神。迈瑞医疗、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等位列中国500强的医药巨头,以及在高值耗材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微创医疗、乐普医疗等企业,派出了顶尖的科学家与管理层联合团队。他们对“生命一号”表现出的兴趣,远超商业层面,更关注其深层的生物学机制、潜在的医疗应用场景以及严格的伦理与法规合规路径。
· 饮用水与食品饮料巨头: 这个群体的到来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农夫山泉、华润怡宝、景田(百岁山)、娃哈哈等市场主流品牌的决策者接连现身。他们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立刻意识到了“生命一号”哪怕只是以稀释形式进入大众消费领域,所可能引发的颠覆性效应。其庞大的生产线、成熟的渠道网络和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正是将这种“保健饮料”推向亿万消费者不可或缺的平台。
面对这空前的盛况,炎黄集团董事局轮值主席李卫国与张诚迅速决策,决定召开为期三天的集中磋商会议,分领域、分批次与各行业代表进行实质性谈判。
会议室内,灯火通明,争论、计算、权衡、妥协,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张诚并未全程参与所有细节谈判,他把握方向,确定原则,将具体条款的磋商交给了以李卫国、赵伟以及集团商务部、法务部、财务部核心骨干组成的专业团队。
经过与国内主要电池生产商的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了合作框架:
1. 生产基地布局: 由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部门)、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中创新航、欣旺达、孚能科技等主要电池厂商共同出资,在炎黄集团的乌鲁木齐、西安、郑州、北京、哈尔滨、武汉、苏州、深圳、重庆九大分公司所在地,分别建立大型“破晓”电池生产基地。此举旨在借助电池厂商现有的工程管理经验和部分可适配的供应链,结合炎黄集团的技术授权,实现最快速度的产能爬升。
2. 技术授权与管理: 炎黄集团负责提供“破晓”电池的核心技术授权、关键材料(如特殊生物酶、晶态离子导体前驱体)的供应,并对各生产基地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产品一致性进行严格监管和控制。九大分公司作为技术管理方和区域协调中心,确保技术不被滥用,生产符合规范。
3. 生产与销售分成: 所有合资生产基地生产的“破晓”电池,其销售产生的净利润,按照 “炎黄集团占60%,出资方电池企业共同分享40%” 的比例进行分配。出资方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营、非核心物料采购和部分市场开拓。
4. 排他性规定: 所有签约电池厂商,在协议期内,其“破晓”电池的生产和销售必须完全通过这九大基地进行,不得在其他任何地点设立生产线。
此方案一出,尽管条件苛刻,但各大电池商考虑到“破晓”电池无可匹敌的性能和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不合作即被时代抛弃的风险,最终均表示接受。一场围绕未来能源存储心脏的产能大布局,就此拉开序幕。
对于“生命一号”的民用化路径,磋商同样高效且富有创意:
1. 产品形态与定位: 明确将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产品定位为 “生命一号牌保健饮料” 。将原液进行精确稀释,每份原液兑入纯净水,稀释成20瓶500ml的标准装饮料。稀释后的饮料,其功效约为原液的百分之一,旨在温和调理体质、缓解疲劳、提升免疫力,而非替代药物或实现基因层面的剧烈改变。
2. 生产基地建设: 由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娃哈哈、今麦郎饮品等主要食品饮料公司(或其关联企业)共同出资,在炎黄集团九大分公司所在地,分别建立九座现代化的“生命一号”饮料生产基地。
3. 水源保障与检测: 生产基地生产所需的纯净水,由出资方按其市场渠道价格供应,但所有用于生产的水源,必须经过当地炎黄集团分公司的严格检测,确保水质符合集团制定的远超国家标准的特殊纯净水指标,合格后方可用于稀释灌装。此举从源头保证了产品品质。
4. 定价权与利润分成: 稀释后的“生命一号”饮料,全国统一零售价定为3元\/瓶。定价权归属炎黄集团,从而确保终端价格稳定,惠及最广大民众。所有生产基地销售产生的净利润,同样按照 “炎黄集团占60%,出资方饮料企业共同分享40%” 的比例进行分配。
5. 生产排他性: 与电池一样,稀释版“生命一号”饮料的生产,被严格限定在这九大基地内。
此方案巧妙地将尖端生物科技与成熟的快消品模式结合,既控制了成本,实现了普惠,又通过严控原液、水源和定价权,掌握了核心命脉。各大饮料巨头看中了其中蕴含的无限商机和引流效应,纷纷签字。
· 医药与汽车:后续专议,潜力无限
对于医药公司及医疗机构,会议决定另行安排专门磋商。因其涉及复杂的临床试验、医疗法规、适应症界定和医保准入等问题,需要更专业、更深入的探讨。张诚指示成立“生命一号”医疗应用专项小组,后续将与迈瑞医疗、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等代表性企业进行对接。
而对于新能源车企的电池供应合作,考虑到“破晓”电池产能尚在规划,且车企需求各异(定制化电池包、能源管理方案等),集团决定另找时间进行专门磋商,但原则上是优先保障战略合作伙伴和国内需求。
三天的密集磋商,缔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横跨能源、生物、消费等多个领域的庞大产业联盟。当最后一份合作备忘录在掌声中签署,李卫国站在会议厅前方,不无感慨地总结道:
“诸位,今天我们不仅仅是签署了几份合同,我们是在共同绘制一幅未来产业的蓝图。‘破晓’与‘生命一号’,是点燃这场变革的火种,而诸位的智慧、资源与渠道,是将这火种播撒至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的风。我们炎黄集团,愿与各位优秀的企业家一道,共享技术红利,共担时代风险,共创一个属于中国的、更健康、更绿色、更智能的未来!”
消息传出,国内市场为之振奋。资本市场相关板块应声而动,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在新能源和生物科技领域的整体竞争力,因这次空前的产业大协同,被提升到了一个令全球竞争对手都需要仰望的高度。
张诚在最终审阅所有协议文本时,眼神平静。他将具体执行工作再次交付给李卫国和赵伟,自己则转身,再次走向“创世”工作区。
商业的联盟已然铸就,产业的巨轮开始转动。但引领文明的前路,仍有更多的科学高峰,等待着他去攀登。对他而言,这一切,只是为更伟大的征程,夯实了基础,备足了粮草。